大寒(附评)
2025-01-22 作者:吴传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及耳:著名青年作家、诗人、古诗词鉴赏家,主持人、畅销书《你好 中文系》著作人。
岁末寒深雪满途,
霜凝大地静如初。
枝头冻雀轻声语,
檐下冰棱映日舒。
炉火融融添暖意,
书香袅袅伴幽居。
潜藏蓄势迎春至,
静待繁花映翠芜。
寒尽春生
——读吴传玖先生诗《大寒》
及耳
“诗歌不愧为最精炼的语言艺术”,这是我每次欣赏吴传玖先生诗作时荡漾于心头的咏颂。上一次耳目一新古今交融的《小满》诗如此,这一次,在极致的天寒地冻中升起的冬日温情《大寒》诗亦是如此。
本诗开篇虽只用了极为质朴的“岁末寒深”四个字交代时间,但紧跟其后的却是微言大义的“雪满途”。雪要积到多厚,寒冬要行进到何时,才能轻而易举的盖住你我来的脚印去的路途?毫无疑问,“雪满途”所带来的是快要溢出的画面感,是诗人对时间、对节气深邃又透彻的领悟。也正是因为积雪覆盖了冬天与旅途,整个诗与诗外的世界才统一凝为下一句的“静如初”,是啊,天地愈发“静”了,毕竟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前两个季节大自然和人类可以各司其职,后两个季节则是秋天统一的泛黄,统一的整理,冬天统一的静默,统一的等待。所有人与物都在静默中等待诗中那种“如初”状态的恢复,就像从春天开始,我们看着窖子一点点蓄满,冬天又看着窖子一点点搬空,直到“如初”恢复那样,一切来过又即将新的来过,一切去了又即将新的去了。
如此想,或许会感到生命陷于虚无,可好在茫茫然之外,世间尚有跳出秩序,未被冻结或永不被冻结的存在,即突然出现于耳畔的“枝头冻雀”。它们同诗的第二句一同降落于无花的枝头,它们代替诗人为春天之外的东西歌唱——“檐下冰棱映日舒”,它们唱冰雪时分的晶莹,唱屋檐下子孙熙攘的人世,唱永恒而值得飞翔的煦日,唱庸碌平凡但遍布可能性的生活。读完此句,诗人最想传递的美好跃出水面——那是希望,是由自然,由一切外在的鲜活之物所赋予的希望。这份小巧却威力庞大的希望多少使人联想到现今流行的“公园二十分钟效应”,研究显示,二十一世纪高度城市化的人类只要走出高楼大厦,走到没有顶棚的大自然中去待上二十分钟,身体内的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就能自然而然的降低。在这必然又偶然的二十分钟里,诗人会因与冬日的脆鸟产生自然联结而倍感幸福,那么我们呢?会为发现一朵开在办公大楼夹缝里的雏菊振奋,还是会因看到比海水更旷远纯净的天空而轻松,亦或者,像距今快千年的苏轼和张怀民般,夜游承天寺,我们什么也没想,但什么都曾想。
总之,再回来之时,一切都悄然变了。明明还是“大寒”,还是最彻骨的地冻天寒,但我们的身体回温了,心灵苏醒了,所以第三句温馨扑面,“炉火融融添暖意,书香袅袅伴幽居”,热茶或火锅,逼仄的出租屋因围炉而热气腾腾;读书或静坐,独处的时光因与书为伴而其乐无穷。
只有真正读到这里,读者才会觉得诗人尾句的“潜藏蓄势迎春至”,不止在写期盼春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易焦虑、易情绪化、易心理问题频发的当代人正经历属于自己的“寒冬”,“寒冬”的背后是信息化时代爆炸的信息量,是人类每天不得不接收却完全处理不了的精神窘境,于是,个体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对内探索的时间也被泛娱乐的环境挤压得所剩无几,需要十分钟才能做出判断得独立意见开始被只需三秒就完成得复制粘贴式得群体意见取代,我们变得盲从,变得冲动,失去切实的思考力与执行力后,人群变得乐于“造神”与“毁神”,因为屏幕上的每位神背后都匿有一群人正陷入对自我的过度肯定与过度的自我厌弃中。好在诗的第四句诗人开出了药方,“潜藏蓄势”。败树从不为风的出现焦虑,从不因冬的降临逃避,恰恰相反,它们懂得储藏能量与等待时机。我们也该这样,该把从自然中获取的能量汇集到自己身上,直到我们自己变得脚踏实地起来。只有这样,诗人笔下的脆鸟才不止于意象,所期待的春天才不之于诗。
过了大寒,世上就再没有冬天。
霜凝大地静如初。
枝头冻雀轻声语,
檐下冰棱映日舒。
炉火融融添暖意,
书香袅袅伴幽居。
潜藏蓄势迎春至,
静待繁花映翠芜。
寒尽春生
——读吴传玖先生诗《大寒》
及耳
“诗歌不愧为最精炼的语言艺术”,这是我每次欣赏吴传玖先生诗作时荡漾于心头的咏颂。上一次耳目一新古今交融的《小满》诗如此,这一次,在极致的天寒地冻中升起的冬日温情《大寒》诗亦是如此。
本诗开篇虽只用了极为质朴的“岁末寒深”四个字交代时间,但紧跟其后的却是微言大义的“雪满途”。雪要积到多厚,寒冬要行进到何时,才能轻而易举的盖住你我来的脚印去的路途?毫无疑问,“雪满途”所带来的是快要溢出的画面感,是诗人对时间、对节气深邃又透彻的领悟。也正是因为积雪覆盖了冬天与旅途,整个诗与诗外的世界才统一凝为下一句的“静如初”,是啊,天地愈发“静”了,毕竟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前两个季节大自然和人类可以各司其职,后两个季节则是秋天统一的泛黄,统一的整理,冬天统一的静默,统一的等待。所有人与物都在静默中等待诗中那种“如初”状态的恢复,就像从春天开始,我们看着窖子一点点蓄满,冬天又看着窖子一点点搬空,直到“如初”恢复那样,一切来过又即将新的来过,一切去了又即将新的去了。
如此想,或许会感到生命陷于虚无,可好在茫茫然之外,世间尚有跳出秩序,未被冻结或永不被冻结的存在,即突然出现于耳畔的“枝头冻雀”。它们同诗的第二句一同降落于无花的枝头,它们代替诗人为春天之外的东西歌唱——“檐下冰棱映日舒”,它们唱冰雪时分的晶莹,唱屋檐下子孙熙攘的人世,唱永恒而值得飞翔的煦日,唱庸碌平凡但遍布可能性的生活。读完此句,诗人最想传递的美好跃出水面——那是希望,是由自然,由一切外在的鲜活之物所赋予的希望。这份小巧却威力庞大的希望多少使人联想到现今流行的“公园二十分钟效应”,研究显示,二十一世纪高度城市化的人类只要走出高楼大厦,走到没有顶棚的大自然中去待上二十分钟,身体内的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就能自然而然的降低。在这必然又偶然的二十分钟里,诗人会因与冬日的脆鸟产生自然联结而倍感幸福,那么我们呢?会为发现一朵开在办公大楼夹缝里的雏菊振奋,还是会因看到比海水更旷远纯净的天空而轻松,亦或者,像距今快千年的苏轼和张怀民般,夜游承天寺,我们什么也没想,但什么都曾想。
总之,再回来之时,一切都悄然变了。明明还是“大寒”,还是最彻骨的地冻天寒,但我们的身体回温了,心灵苏醒了,所以第三句温馨扑面,“炉火融融添暖意,书香袅袅伴幽居”,热茶或火锅,逼仄的出租屋因围炉而热气腾腾;读书或静坐,独处的时光因与书为伴而其乐无穷。
只有真正读到这里,读者才会觉得诗人尾句的“潜藏蓄势迎春至”,不止在写期盼春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易焦虑、易情绪化、易心理问题频发的当代人正经历属于自己的“寒冬”,“寒冬”的背后是信息化时代爆炸的信息量,是人类每天不得不接收却完全处理不了的精神窘境,于是,个体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对内探索的时间也被泛娱乐的环境挤压得所剩无几,需要十分钟才能做出判断得独立意见开始被只需三秒就完成得复制粘贴式得群体意见取代,我们变得盲从,变得冲动,失去切实的思考力与执行力后,人群变得乐于“造神”与“毁神”,因为屏幕上的每位神背后都匿有一群人正陷入对自我的过度肯定与过度的自我厌弃中。好在诗的第四句诗人开出了药方,“潜藏蓄势”。败树从不为风的出现焦虑,从不因冬的降临逃避,恰恰相反,它们懂得储藏能量与等待时机。我们也该这样,该把从自然中获取的能量汇集到自己身上,直到我们自己变得脚踏实地起来。只有这样,诗人笔下的脆鸟才不止于意象,所期待的春天才不之于诗。
过了大寒,世上就再没有冬天。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