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朱林国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乔欣草原诗歌研究

2013-05-20 作者:朱林国 | 来源:本站 | 阅读:
  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有一种地理风貌诗意般存在着,那就是诗意葱茏、辽阔壮美、孕育着生命和希望的绿色草原。谈及草原,人们总会油然产生无以言说的澎湃和激荡,古往今来,凡在草原上生活过的诗人、画家、建筑家、音

  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有一种地理风貌诗意般存在着,那就是诗意葱茏、辽阔壮美、孕育着生命和希望的绿色草原。谈及草原,人们总会油然产生无以言说的澎湃和激荡,古往今来,凡在草原上生活过的诗人、画家、建筑家、音乐家……无不对草原怀有深深的热爱和赞美,诗人乔欣用诗歌向我们展示出他所见、所念、所熟谙的草原的美丽图景与心景。在诗人和草原之间构建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性对话中,诗人饱含激情地抒写着自然美、人性美、时空美和纯净质朴的草原情怀之美。在乔欣的笔下,草原生命的每一处幽微的角落都被浓郁强烈的爱所涵盖、所包容,在呈现淳厚、真挚的草原情怀的同时,也传递着乔欣对自己所依恋的草原生活的生态学思考和人文关怀。
  通览乔欣的草原诗歌创作便会发现,他笔下的草原诗性书写,在呈现的同时,也是对工业化进程中现代社会生活里人们生存环境不尽如人意的一种温柔式的反衬和生态学意义上的批判。可见,将乔欣的草原诗歌写作纳入到生态批评的视野下进行探究,也是理所当然的。这里需要追溯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批评”这一批评话语在对人类生存环境提出人文批判与反思时所表露出的积极效用和价值。生态批评作为一个批评术语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威廉?鲁克特在1978年发表的《文学与生态》(“Literature and Ecology”)一文中提出,并在90年代成为一个批评流派产生重要影响,随即也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那么,将生态批评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在西方是有着较为浓重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的根源在于环境危机的出现。环境危机的出现又同生态环境的恶化之间形成一种关联。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还引发了人们对生存环境产生的恐慌感,因此,如何消除环境危机,消解生存恐慌对人们心灵世界的搅扰,成为摆在众人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世界性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作家们在这样一个世界性危机问题面前表现出积极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文学使命感,纷纷以文学作品来反映环境危机所带给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的影响,和对人的生存所构成的挑战。美国著名的文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小说著作《寂静的春天》,开创性地关注环境问题,在美国掀起了一阵环境保护的浪潮。法国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勒?克莱齐奥(Jean Marie Gustave Le Clézio)的小说《沙漠》,将城市环境的拙劣与自然环境纯净和谐的对立并置在一起思考,表达对自然的虔诚与热爱。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的《瓦尔登湖》,中国作家徐刚的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姜戎的小说《狼图腾》,张抗抗的《沙暴》、徐俊国的《自然碑》、于坚的《避雨之树》、《作品111号》等等。这些生态文学作品的出现,不仅影响着研究者对生态批评的思考,而且还为生态批评这一独特的批评话语成为批评潮流中一种新的批评视角(或者称为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文本支撑。而就中国当代诗坛上一位对环境美有着深深爱恋之情的诗人乔欣而言,他的诗歌创作同样可以看作是生态诗歌文学的一个正面范本,尤其是他的草原诗歌书写,从一种和谐的草原环境自然生态美的弘扬维度出发,在赞美和称颂的同时,对现代社会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现状做着温柔式的批判,虽然这种批判是通过正面的环境美的书写所引发的,但丝毫不会减弱乔欣在文学与生态问题上的独到思考和卓有见地的诗歌实践。
  随着人们对文学与生态问题认识的深入,一个积极的生态批评方法论研究动向也浮出水面,即文学和生态学相结合所形成的生态的整体性研究。这一研究打破了传统研究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将科学、社会学、环境学、人类学、信息学、精神学、宗
9 7 3 12345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