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论坛

孟春季夏不停吟

——序逢庆兄《乙巳醪公拈韵丁集》

2025-08-31 18:46:35 作者:蒋成德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龚逢庆的《乙巳醪公拈韵丁集》共52大题74小题96首诗(含组诗),其中五绝6小题,七绝28小题,五律38小题,七律1小题,排律1小题。单从律诗来看就有40小题,占全集一半还要强。由此可见逢庆兄是特别偏爱律体尤其是五律,这就可以窥见其律诗的一些特点:一是仄韵的使用,二是对仗的工整,三是叠字的巧运。这些五律:仄韵处见性情,工对处见学养,叠字处见巧思。这是很值得学习的地方。

  逢庆兄发来《乙巳醪公拈韵丁集》嘱我为序已好长时间了,我因近期一直在外游走,先云南,后内蒙,直到此时才定下心来认真拜读他的大作。其实他集中有不少诗在圈中也都看过,尤其是与我相酬唱的诗。但还没有阅读过他丁集中全部的诗,现在得以窥其全貌,也好说说感想了。

  通读全集,有点感觉,就是这集诗全是律绝,没有一首词,不像此前他的乙集,诗啊词啊什幺都有,所以就诗来说感觉更“纯粹”了。丁集共52大题74小题96首诗(含组诗),其中五绝6小题,七绝28小题,五律38小题,七律1小题,排律1小题。单从律诗来看就有40小题,占全集一半还要强。可见逢庆兄是特别偏爱律体尤其是五律的,这就可以窥见其律诗的一些特点。我觉得他的律诗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仄韵的使用。通常律诗都是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的很少见。逢庆兄的这集诗里押仄声韵的就有《五律·细雨》《五律·初心》《五律·临风》《五律·小暑苦热》《五律·欲言》等。(绝句中则有《七绝·采办》《七绝·今是四章》)我很早就发觉他好押仄声韵,在以前的甲集、乙集、丙集中也都有过,这是偶一为之呢?还是他特别的偏好呢?所以这次也就特别关注他是否又押仄声韵,果然他又押了。那么押仄韵有什么不一样呢?看几个例子。如《五律·欲言》“连天人苦热,循例须查血。卯正造医门,申过取活页。风怜车去来,树哂蝉幽咽。药裹谑诗筒,欲言焉可彻。”《五律·小暑苦热》“地鼎㸆炎辰,天炉熥小暑。晴云灼日烧,热浪鼓风煮。鼃怨颊膨膨,蝉愁声楚楚。无心蚯蚓嗟,一念商羊举。”等,就都押的是仄韵。这种选择似并非刻意求奇,实是为内容服务的。如《五律·初心》写酷暑难耐:“林锺辛未日,懒解蝇头密。电扇漫摇风,炎牎聊抱膝。蜩螗鸣沸羹,燕雀窥虚室。屏息问初心,翛然惊鸟逸。”仄声韵脚与烦躁的心绪就显得很契合,这种声韵选择,让情感表达更具张力。

  二是对仗的工整。这好像是废话,写律诗哪有不对仗的。我想说的是逢庆兄的律诗在对仗上少有的严格与工整。如《翩然》"闲闲翻雨路,得得落花天",叠字对中见动态;《减药》"两片随晨饭,一身参野禽。三天须间隔,盈月不能后",《买蝉》之"一询三议价,九点五毛批",数量词对仗,真做到了毫厘不爽,精准如秤;《真诠》"汉魏煽风骨,齐梁腻粉侯",文学史论断的对仗升华;《初心》"蜩螗鸣沸羹,燕雀窥虚室",虫鸟相对,视听通感;《小暑苦热》"晴云灼日烧,热浪鼓风煮",动词"烧""煮"相对,将酷暑煎熬具象化了。

  三是叠字的巧运。逢庆兄似也特别喜欢用叠字作对,除上举之《翩然》"闲闲翻雨路,得得落花天",“闲闲”“得得”拟声绘态;《五律·馋嚼》“喃喃熏蝶梦,念念酱牛排。”“喃 喃”“念念”画病馋之情态可掬;《小暑苦热》“鼃怨颊膨膨,蝉愁声楚楚。”“膨膨”“楚楚”写出了炎热之威象;《幽契》之"郁郁我从周",“郁郁”则将怀古的幽思化为吟咏的节奏。而《五律·生活》“明训训兼明,诚怀怀至诚。漫吟吟漫漫,清坐坐清清。旧病迎新病,枭鸣抑鹊鸣。止观观止止,生活活生生。”《五律·如来》“昨夜毛毛雨,深宵悄悄纔。清幽幽枕簟,浊劫劫灵台。况味丝丝剖,光阴细细煨。自观观自在,如是是如来。”这种叠字的运用并对仗我不知该如何定义它了。叠字的巧妙运用在集中真是不胜枚举,这些叠字的运用,使得五律在严整中透出了灵动。

  概而言之,逢庆兄的五律:仄韵处见性情,工对处见学养,叠字处见巧思。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是一时也学不来,只能留待日后当面请教了。

  序拖之今日,十分抱歉,请兄见谅。聊赋一绝以寄意:

  孟春季夏不停吟,拈韵到丁秋已临。

  翻集深知诗律细,尤从叠字识君心

2025年8月26日于彭城

  作者简介:蒋成德,江苏阜宁人。徐州工程学院编审。原徐州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徐州市委委员。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理事,徐州楹联家协会理事。出版专著《思想家型的编辑家——章炳麟 梁启超 鲁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型编辑家研究》《思想者诗人郁达夫论》《地域文史纵横》《陈师道与其师友》《郁达夫旧体诗研究》;诗集《草戈心诗钞》;获奖专著《思与诗——郁达夫研究》(获江苏省高校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国近现代作家的编辑历程》(获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2019年著作奖);参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鉴赏》。曾在《新文学史料》《郭沫若学刊》《深圳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