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论坛

万象在握,韵致有几分呢?

——读杜秋七律十首

2025-07-14 11:02:54 作者:陈明火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陈明火,笔名执仗,湖北鄂州峒山人。著作《无锁的情空》《挑剔名作及评点》等12部(含3部中英对照),主编省级教材《综合阅读》等30余部。发表诗歌、评论、小说等近千万字,200余首(篇)被译成英、日、希腊等文字。长诗《自救日记》获2003年《中国作家》特等奖,中英对照诗歌集《无锁的情空》获2000年首届“澳克杯”世界华人文学大奖赛一等奖,《陈明火长诗选》获2005年香港第三届龙文化金奖及希腊作家艺术家协会“欧洲联盟杯”奖。另有评论集《抒情者的迷途》一部。

  诗,是心灵的回响,是岁月的凝萃,更是文人墨客寄寓精神世界的瑰宝。湖北省鄂州市作协会员杜秋的十首七律——《苏堤春晓》《神游蓬莱岛》《夏日徜徉》《赠高三学子》《山居》《醒世咏怀》《天道》《观书》《古刹禅声》《杂思》等,恰似一卷徐徐展开的长轴。他以朴素的笔触,在“长轴”上勾勒出情感的波澜、自然的神韵与人生的哲思。当我们沉浸其中,仿若踏入一座幽邃的园林,每一首诗就是一扇扇独特的风景窗——透过它,能窥见世间的万象,触摸到炽热而深沉的精魂。当然,亦能窥见“万象”中不同的韵致,并可随情追问一声杜秋:你已经是万象在握,韵致有几分呢?

  
  韵致一:意象的灵用。
 

  苏堤春晓

  晓雾初收柳岸幽,苏堤信步意方遒。
  桃腮映日红添韵,莺语穿林翠入眸。
  六孔桥横波影碎,三潭月印水云柔。
  春光酿就诗千斛,醉倚栏杆赋未休。

  古体诗歌意象的运用方面,杜秋展现出了不一般的驾驭能力。在《苏堤春晓》里,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苏堤春晓的盎然意趣,并让诸多意象交织成春日画卷——

  晨雾与柳岸:“晓雾初收”,以朦胧雾气点染黎明时分的温润水汽。“柳岸幽”,以低垂的柳枝勾勒苏堤轮廓,柳枝随风轻摆,既显空间幽邃,又暗藏晨光微熹的时间流动感,奠定了清雅的基调。

  桃花与莺啼:“桃腮映日”,将桃花比作美人面颊,借红日映照的绯红色彩,赋予春景的鲜活生命力;“莺语穿林”,以黄莺啼鸣的声韵打破寂静,“翠入眸”,则以树林的翠绿之色填充视野,声色交织间,春之蓬勃跃然纸上。

  桥影与水云:“六孔桥横”,以建筑轮廓分割水面,“波影碎”,写桥影随水波晃动,暗含春风拂动的动态;“三潭月印”, 化用西湖典故,以水云相映的“柔”字,柔化晨光下湖水的粼粼波光,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

  春光与诗兴:尾联的“春光酿就诗千斛”,将春光比作可酿造的琼浆;“醉倚栏杆”,以人的沉醉姿态收束全诗,让自然的意象与诗人的情志交融,使苏堤春晓不仅是视觉图景,更成为可品味、可赋诗的精神意境。全诗,意象兼具自然物象与人文情致,从晨雾到暖阳,从声色到光影,层层递进地铺展春日苏堤的生机与诗意。

  《神游蓬莱岛》——“危巅琼构拥蓬山,水阁灵风爽气还。胸纳乾坤涵万壑,臂舒昏晓揽千寰。巨峰壁立凌霄耸,平野波横放眼间。欲借云舟游八极,蓬莱胜境驻朱颜”的“危巅琼构拥蓬山,水阁灵风爽气还”的“危巅”“琼构”“蓬山”“水阁”等自然意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壮阔的仙境氛围,凸显出蓬莱岛的超凡脱俗。
 

  韵致二:对仗的谨严。
 

  夏日徜徉

  林让山明竹隐墙,鱼游蜓舞小池塘。
  缀空白鹭须臾近,映水红花次第芳。
  朝露闲情心漫起,夕阳逸致步舒扬。
  憨然小雨知人意,赐我浮生一日凉。

  在格律对仗方面,杜秋严守七律之规范。他的这种谨严的对仗艺术,在《夏日徜徉》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缀空白鹭须臾静,映水红花次第芳”之“缀空”对“映水”,方位词与动词组合形成空间对应,一写空中一写水面;“白鹭”对“红花”,颜色词修饰名词,白红相对,色彩鲜明;“须臾静”对“次第芳”(芳,名词动用),静态与动态的细腻描写相互映衬,将夏日景色灵动鲜活的一面展现得恰到好处 。

  颈联“朝露闲情心漫起,夕阳逸致步舒扬”:“朝露”对“夕阳”,点明时间,且一晨一晚形成时间对仗;“闲情”对“逸致”,近义的情感词汇相对;“心漫起”对“步舒扬”——“心”与“步”一内一外,“漫起”与“舒扬”,都于细处描写中展现出悠然的状态与神情。

  《赠高三学子》——“寒窗十载志难埋,笔底风雷扫雾霾。

  题海扬帆凭胆魄,书山跃马仗情怀。晨钟未动勤先至,夜月长悬志未乖。且待鲲鹏抟九万,春风得意笑颜谐”的“题海扬帆凭胆魄,书山跃马仗情怀”:“题海”对“书山”、“扬帆”对“跃马”、“凭胆魄”对“仗情怀”,不仅在词性上一一对应,更在意义上相互呼应,通过“题海”“书山”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高三学子求学的艰辛与豪迈的气魄。

  杜秋对仗的谨严,不仅局限于以上的两首,比如“桃腮映日红添韵,莺语穿林翠入眸。六孔桥横波影碎,三潭月印水云柔”(《苏堤春晓》)、“林间鸟啭千重曲,陌上花开万点绸。”(《山 居》)、“闲赏鹤云舒野影,懒参世味避尘澜”(《杂思》)等,均可视为工对的范例。
 

  韵致三:情感的朴拙。
 

  山 居

  多情松竹映琼楼,造物钟灵韵四周。
  鹭展轻姿翔碧落,蜂拈香蕊写风流。
  林间鸟啭千重曲,陌上花开万点绸。
  静对楸枰人语寂,兴来把盏泛兰舟。

  情感表达方面,杜秋的诗可说是朴拙而多元。“林间鸟啭千重曲,陌上花开万点绸。静对楸枰人语寂,兴来把盏泛兰舟”,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惬意,流露出他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多情松竹映琼楼,造物钟灵韵四周”之“多情”,赋予松竹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温馨和谐的山居画面,展现出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偏爱。“林间鸟啭千重曲,陌上花开万点绸。静对楸枰人语寂,兴来把盏泛兰舟”,从林间鸟儿婉转的啼鸣,到田间盛开的繁花,再到安静对弈、乘舟饮酒的生活场景,全方位地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惬意。

  杜秋通过一些细腻的描写,将对这种闲适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融入字里行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世外桃源般的山居之中,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放松。

  《醒世咏怀》——“得毋狂喜失休嗔,谁避红尘劫火新?朝偶云姬波潋滟,暮婚雷伯岭崩沦。情倾人事皆存意,心冷沧溟本少仁。齿舌相磨难洽睦,寰中俯仰尽嶙峋”的“得毋狂喜失休嗔,谁避红尘劫火新”,则深深地蕴含着杜秋对人生得失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在此,我们若是往复杂情感的深层发掘一番,还会获取他“情天情海幻情深”(曹雪芹《红楼梦》)的“情深”之觉。如“情倾人事皆存意,心冷沧溟本少仁”的“情倾”,进一步揭示出人世间情感的复杂和世事的无常——即在面对红尘滚滚的深刻洞察中,要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豁达心境;在面对日常生活的起起伏伏之时,能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应对人生的挑战。
 

  韵致四:哲思的悟觉。
 

  天道

  晓色昏光惑岁华,动车驰骛逐烟霞。
  草荣木瘁浮苍色,兽走禽飞噪暮笳。
  穹宇星辰循定轨,人间角色演生涯。
  日升月落如轮转,吐故纳新方是家。

  杜秋的诗作中,常以精妙切入口呈现哲思的悟觉。《天道》的“穹宇星辰循定轨,人间角色演生涯。日升月落如轮转,吐故纳新方是家”里,他将宇宙星辰的运行规律与人生百态相联结——“循定轨”,点明自然法则的恒常;“演生涯”,则隐喻人生的变化与循环。他甚至以“日升月落”的自然现象,暗喻世间万物新陈代谢的规律,启迪人们应顺应自然、接纳变化,蕴含着对宇宙、人生本质的深邃思考。

  《观书》——“宝鉴新开辨莠荄,晴光朗照涤尘埃。哲思熠熠心扉启,睿智昭昭牖户开。妙理如匙通奥境,天机似骥入灵台。卷中自有乾坤阔,漫品遗编扫俗埃”的“宝鉴新开辨莠荄,晴光朗照涤尘埃。哲思熠熠心扉启,睿智昭昭牖户开”,将读书比作开启明镜、接受阳光照耀,形象地表达出读书能够明辨是非、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作用,蕴含着对知识和学习的尊崇。

  《古刹禅声》——“苍苔覆径山门峭,古木连云钟磬杳。几杵清音响碧空,数声幽韵传深杪。经幡漫展拓胸宽,烛火轻摇凿心皎。坐对寒灯夜未央,梵音袅袅松梅悄”的“经幡漫展拓胸宽,烛火轻摇凿心皎。坐对寒灯夜未央,梵音袅袅松梅悄”,通过“经幡”“烛火”“寒灯”“梵音”等佛门色调的意象,营造出静谧庄严的禅境。“拓胸宽”与“凿心皎”,生动展现出禅意对心灵的净化与启迪,表达出杜秋对宁静致远、超脱世俗精神境界的追求,传递出对心灵修行与精神归处的探索。
 

  韵致五:余味的余味。
 

  杂 思

  欣居苍霭色斑斑,万木层林作护栏。
  闲赏鹤云舒野影,懒参世味避尘澜。
  饮酣玉瀣穿幽径,读罢诗书卧石峦。
  笑对风雷心笃定,沧溟踏浪亦清欢。

  《杂思》一诗,尽显杜秋超然物外的旷达心境与多维度思考。他以“苍霭”“万木”勾勒出清幽居所,营造远离尘嚣的静谧氛围。“闲赏鹤云舒野影,懒参世味避尘澜”的“闲赏”与“懒参”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赏鹤云之闲适,弃尘世之纷扰,展现他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尾联“笑对风雷心笃定,沧溟踏浪亦清欢”为诗眼,将人生风雨比作“风雷”、“沧溟”,以“笑对”、“清欢”传递出即便身处困境,依然保持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既体现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也彰显了坚韧豁达的精神境界。诗中,有悠长的余味。

  《夏日徜徉》——“林让山明竹隐墙,鱼游蜓舞小池塘。缀空白鹭须臾静,映水红花次第芳。朝露闲情心漫起,夕阳逸致步舒扬。憨然小雨知人意,赐我浮生一日凉”里,杜秋以灵动笔触勾勒出夏日闲逸之境,字里行间浸满“三味”余韵——

  活味,藏于意象的动态铺陈:山光映竹、鱼游蜓舞,白鹭暂歇晴空、红花倒映碧水,从“隐墙”到“缀空”,从“须臾静”到“次第芳”,景物在时空流转中迸发鲜活生机,恰似夏日生命的跃动呼吸。

  余味,见于情志的留白延伸:朝露沾心、夕阳漫步,时光在“闲情”“逸致”中缓缓流淌,直至尾联“憨然小雨”拟人化的馈赠,将“浮生一日凉”的惬意拓向对庸常生活的诗意解构——清凉不仅是自然感受,更是超脱尘嚣的心境顿悟。

  外味(即味外味、象外象、旨外旨等),深植于自然与哲思的相互交融:诗中晨昏更迭、雨晴交替的时序变化,暗合“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东方哲思,让《夏日徜徉》的片刻悠闲,成为叩问生命本真的镜像,读罢令人在草木清芬之中,品出对“慢时光”的永恒向往。

  掩卷沉思,杜秋的这十首七律不仅是诗歌艺术的呈现,更是生命智慧的结晶。在时光的长河里,杜秋的十首七律将继续散发着独特的诗性光芒,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予人们直面平凡生活的勇气、感悟美好的能力与探寻真理的执着。我以为这些,更是杜秋律诗中余味的余味——全都在“万象在握,韵致有几分呢?”的问而不答,或是诗仙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的“笑而不答”之中。

2025-6-23——24于鸟缘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