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身体的每个细胞、每根发丝、每滴泪水都会喊一声母亲

——第八期“天津诗人读诗会”成功举办  

2024-05-28 作者:罗怡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本期精选了三十首描写母亲的诗歌,令在场所有人都沉浸在诗歌里,全天下的母亲都在此汇集,她们在诗句中鲜活着、走动着、纠正着、盼望着。

  春晖在青天,寸草在黄土。中有一寸心,何以报慈母。五月,又称为慈母月。公元2024年5月26日,在这个无私、深沉、博大而又细腻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第八期“天津诗人读诗会”。本期精选了三十首描写母亲的诗歌,令在场所有人都沉浸在诗歌里,轻轻读着给予新生又时刻谆谆教诲着我们的母亲,小声喊着既有钢铁般的意志又有泉水般清灵的母亲。全天下的母亲都在此汇集,她们在诗句中鲜活着、走动着、纠正着、盼望着。窗外,百里雍阳,千年武清的南湖风景区的湖水悠悠荡荡,阳光普照,微风轻拂,世间安好。

  天津金海水上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潆锦在致辞中向大家介绍了活动场地的独特之处——这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水上体育运动中心。她提到,水如同万物之母,既能够包容一切,也能够承载一切,这种特性与母亲的形象相契合。崔总希望大家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能够在水上运动中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第八期“天津诗人读诗会”邀请的点评嘉宾有:当代著名诗人夏花教授,当代著名诗人、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原副主任侯宝华老师。

  远道而来的嘉宾有——诗人、《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李桂杰,诗人、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一级高级警长史忠义。

  本市的嘉宾有——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诗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天津市朗诵艺术协会副会长、《天津诗人》读本总编辑罗广才;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春雷;诗人、画家、天津市河北区文联副主席、九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晓鸿;作家、国家级社会工作师、天津市北辰区瑞景街宝翠花都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中共二十大代表、天津市委候补委员、天津市妇联兼职副主席、天津市第十八届人大社会委委员林则银;诗人、天津市市场营销协会会长周新刚;《天津诗人》顾问、原天津宝坻经济开发区主任、王为民;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汉字水墨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顿子斌;诗人、天津市青年联合会常委、民革天津市委会社会法制专委会副主任、天津京秀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京涛;天津市帝择安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高辉;作家、天津市和平区戏剧家协会主席、《境界》杂志主编阿鸿;诗人、轻松医(天津)数字健康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姜艳秋。

  “天津诗人读会”管理团队特别邀请了著名画家、天津市红桥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邢宝玉;著名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孟子文化书院院长孟昭良;青年书法家、媒体人罗鲁峤现场泼墨作画,墨香雅集,澄怀畅神,书写行云流水,落笔如皓月清风,为本期“天津诗人读诗会”增添了浓重的艺术气息。三位书画家现场共创作书画作品10余幅,分别赠予与会嘉宾。

  周则伟诵读安娜•卡敏斯卡的《她起来》,夏花解读:这首诗出自一位波兰诗人,主题是悼念亡母。诗中,作者创造了一个既是美好愿望又充满幻想的场景,描绘出母亲灵魂升天的感觉,她正在向病痛折磨的身体告别,同时也在向她的爱人、亲人告别。但真正触动人心的,是当幻想被打破,现实重归眼前。诗中人物喊出的那一声“妈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与无尽的思念,让人为之动容。

  尚颖诵读翟永明的《母亲》,侯宝华解读:当我们谈论成长和思念时,总会不自觉地想到母亲,无论她是否还在我们身边。通过《母亲》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深情,还能体会到诗歌作为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田素娟诵读大卫的《母亲,我看你来了》,夏花解读:这首诗集中体现了大卫写诗的几个特点:首先,大卫的想象力极其丰富,能够创造出独特而绝妙的意象;其次,他具有极强的通感力,能够巧妙地调动各种感官,让读者在诗中感受到丰富的体验;最后,大卫对细节的描写也极为细腻,使得诗歌更加生动、真实。在这首诗中,许多有意向的句子让人印象深刻,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特别是开场的句子,更是巧妙地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引导我们进入诗的世界。

  王宏诵读韩国诗人金惠顺的《关于生女儿那天的回忆》,侯宝华解读:这首诗情感纯粹且感人至深,通过诗人对直觉与幻觉的细腻描绘,巧妙地归结到了女儿出生的那一刻。整首诗的逻辑性非常强,虽然意向的转换并不频繁,但正是这种纯粹性使得诗歌更加动人,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价值。其实,越纯粹的情感表达往往越能触动人心,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张乾诵读朵渔的《妈妈,您别难过》,夏花解读:如何描绘一位健在的妈妈,其实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需要捕捉那种日常的、平凡中的深刻情感。这首诗并不只是简单地描写妈妈,它更深层次地探索了个人生命困境与母爱的交织。在诗中,我们看到了母爱的无私和包容,母亲总是无条件地接纳和爱护着自己的孩子。这首诗与其说是讲述母亲,不如说是在表达一种志向或情感。诗的开头非常自然地交代了母亲的身份,随后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两种“难过”的情感。一种是“我”让妈妈感到难过,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交流和理解上可能达到的一种深刻层次;另一种是妈妈让“我”感到难过,这则表达了“我”在面对生活困境和自身不甘时所产生的情感波动。

  阿彤诵读伊蕾的《想妈妈》,侯宝华解读,这首诗是一首悼亡诗,背景设定在秋后,为诗歌增添了一层萧瑟和哀愁的氛围。诗中描述她嘴唇在颤抖、因为思念因为难过,恰巧呈现了作者的情绪。这首诗最妙的地方就在于,收放自如的写作技巧。

  刘萍诵读保罗·策兰的《冬天》,夏花解读,这首诗歌是诗人很经典的一首诗,确实打动了我,诗句非常的饱满。保罗·策兰有三个特殊的身份背景:首先,他是一位犹太人;其次,他使用德语作为写作语言;再者,他是二战的幸存者。正是这三个身份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深层含义。保罗·策兰原本出生于罗马尼亚,但后来被划为了乌克兰的一部分。他的家人都在战争中不幸去世,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他一生都未能完全走出这种阴影。诗人的结局并不圆满,这也为他的诗歌增添了一种悲凉的色彩。

  罗怡诵读罗广才的《幻觉》,侯宝华解读:许多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抒情角度,而这首诗的抒情角度尤其显得纯真。诗人并非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他深深地融入到了芸芸众生之中。诗人在诗中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和善良的人性,他致力于做有益于人性的事情。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使得整首诗的情绪显得非常干净,极易打动人心。这种纯真的抒情角度和积极的情感表达是诗歌中非常宝贵的元素,应该得到保持和传承。

  诗人罗广才谈这首诗创作的初衷:这首诗我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也并非直接围绕母亲这一话题,但在我的生活中,母亲始终是至亲的存在。自己每年与母亲见面的次数很少,这使得心中总有一种愧疚感。每当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妇,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喊出“妈妈”这个称呼,这种情感是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牵挂的体现。然而,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并不仅限于对母亲的思念。在生活中每次遇到残疾人时,都会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情绪,这种感受可能是源于与残疾人之间的某种共鸣或惺惺相惜。甚至不敢去想,那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是否是在替我承受苦痛。这种深刻的同情和关怀,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健康和幸福。在我看来,亲情是时代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亲情也会成为一种幻觉,让人在忙碌和追求中忽略了它的存在。然而,正是这种看似虚幻的亲情,却是我们生命中最为珍贵和重要的东西。它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让我们在困难时能够坚持下去。因此,我在《幻觉》这首诗中,试图通过表达自己对母亲和残疾人的情感,以及对亲情的思考和感悟,来传达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哲思。希望读者能够在诗中感受到这种情感的力量,从而更加珍惜和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份情感。

  张亚梅诵读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关于我母亲的歌》,夏花解读:这首诗是由一位多才多艺的德国诗人所写,他在母亲去世后的第二天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悲痛。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作为剧作家、戏剧家和诗人的才华,更深刻地揭示了他对母亲的思念和未能好好告别的遗憾。通过诗歌中的词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他试图通过写作来弥补这一遗憾,将未能说出口的话化作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他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思念。

  孙德刚诵读保罗·策兰的《靠近墓园》,侯宝华解读:这首诗巧妙地将不同的镜头和角度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镜头、多角度的组合,使得诗歌的张力非常大。这种创作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深刻的内涵。虽然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可能因地域、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古今中外诗歌所遵循的逻辑和表达的情感却是相通的。这种普遍性使得《靠近墓园》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能够在不同文化和读者之间产生共鸣。这首诗的概念非常干净,没有过多的修饰和繁复的表述,却能够直击人心,引发读者对生命、死亡和存在的深刻思考。这种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也是这首诗能够打动人心的原因之一。

  武锦龙诵读陈润生的《找一个五十岁的女人结婚》,夏花解读:我认为作者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消费了女性。然而,经过深入的分析,我发现这首诗实际上是通过对母亲的怀念,展现了作者对某一类型女性的认同和向往。开头表现出了作者需要被崇拜被认同,之后是作者表现出需要被照顾,之后显示出作者需要给予情绪价值,最后还需要女性去接受现实。这首诗的角度非常有意思。

  薛长爽诵读肖沉《写在母亲墓前》,侯宝华解读:这首诗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诗歌中描绘了许多与母亲共度的美好场景,这些场景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也体现了作者对母爱的珍视和感恩。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母亲的怀念,更是对母爱、家庭、亲情等主题的深入思考和表达。通过诗歌,作者传递了对母亲无私付出的感激之情。在诗歌的结构上,建议最后两段可以更加简约。虽然这两段依然富有深情,但简化后可能更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不过,整体结局很好,以深情而坚定的笔触结束全诗,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永恒思念和对母爱的坚定信仰。

  王宇诵读胡建文的《写给妈妈》,夏花点评:展现出了诗歌深刻的情感内涵和普遍的人生体验。这首诗虽然简短,却道出了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命无常和亲人离世时的无奈与哀痛。特别是在疫情这几年,许多老人离开了我们,使得这种情感体验更加深切。作者通过个人经历,从父亲去世到母亲去世,描述了生命中的两个重要瞬间。这些瞬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经历,但又不得不面对。面对亲人的离世,我们常常会感到无法逃避的伤痛,睹物思人,怀念着过去的点点滴滴。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两段情感中间的痛苦。这种痛苦既是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李欣钰诵读江一郎的《母亲》,侯宝华解读:这篇作品不仅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展现了作者精湛的文学造诣,更在意境营造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令人陶醉其中。李欣钰的朗读更是将这一篇佳作的情感和韵味完美地呈现了出来,使听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那份深沉而真挚的母爱。

  曹小玮诵读张执浩的《如果根茎能说话》,夏花解读:这首诗虽未分段,但整体结构清晰,情感表达流畅。诗中运用了许多“大词”,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层次,更是为了深化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服务。通过这些“大词”,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循环的深刻思考,即死亡并非终结,而是新生的开始。他描绘了一个母亲重生的场景,这种重生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和回归。

  王京涛诵读李不嫁的《哈利路亚》,侯宝华解读:这首诗的语言犀利,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表达。借此提醒,尽管情感的宣泄和批判是诗歌中常见的元素,但在写诗时,大家还是应尽量避免过于愤青的言辞,以保持诗歌的艺术性和深度。

  肖静朗诵读张二棍的《娘说的,命》,夏花解读:张二棍老师网上小视频很火,对于诗歌圈来说也是特立独行的存在,他的面孔和生活经历也都显得与众不同。这首诗概括一下就是“众生皆苦”。这是一个普遍而深刻的主题,它揭示了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和苦难。当我们面对这些无法轻易解决或释怀的苦难时,诗歌中的“娘说的:命”就成为了一种解答。这种解答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对命运的接受和理解。尽管众生皆苦,但我们拥有表达这种情感的渠道和权利。诗歌正是这样一种渠道,它允许我们倾诉内心的痛苦、挣扎和困惑。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找到与他人共鸣的机会,也可以得到一种情感上的宣泄和释放。

  李桂杰诵读张吉夫的《母亲》,侯宝华解读:这首诗深刻地展现了母与子之间那种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情感深沉而真挚。尽管这首诗的篇幅并不长,但它所蕴含的情感和主题却非常厚重,如同一个精心包裹的“包袱”,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于晓鸿、于翼颺母子共同诵读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祈求母亲》,夏花解读:这首诗采用了对话的形式,这种形式在诗歌中并不常见,但却巧妙地捕捉了母子之间那种深厚的依恋关系。在母子关系中,依恋是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情感纽带。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将这种依恋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诗歌中的角色,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依赖和无尽思念,同时也展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关爱和默默付出。

  阿鸿即兴诵读自己写给母亲的诗《仰望夜空》,罗广才现场解读:阿鸿是女作家,媒体人,是我们近40年的好朋友,。后来母亲去世,她特别的思念导致她整个身心都受到了影响。虽然从诗歌的度来看,这首诗可能更接近于散文的形式,但这并不妨碍它表达出的对母亲的深厚情感。这首诗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阿鸿对母亲的思念和怀念,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姜艳秋诵读卢辉的《爱唱歌的妈妈》,夏花解读:虽然这首诗篇幅不长,但它却以精炼的语言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信息。首先,这首诗提醒我们,妈妈并不仅仅是承担家庭角色的存在,她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在诗中,妈妈对生命的热爱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热爱不仅体现在她对家庭的无私奉献上,更体现在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其次,这首诗通过叙事的方式展现了母亲的旺盛生命力和鲜活形象。母亲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活力、热爱唱歌的人,她的形象跃然纸上,仿佛就在我们眼前。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贡献。最后,诗人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将母亲的形象和情感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侯宝华解读江雪的《雨中的妈妈》:我可能更喜欢浪漫主义文学,这种现实批判文学我本能的习惯拒绝。近年来网上有很多批评文学,破坏很简单,但重建很难。在批评和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如何找到解决之道,如何重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是现实批判文学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千人千面,每个人对文学的喜好都是不同的。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审美偏好和个性选择,不应该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他人。同时,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尝试去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以丰富自己的文学体验和人生阅历。

  周则伟诵读李琦的《母亲老了以后》,夏花解读:这首诗前面的叙述还是很平实的,这首诗不凡之处是由小及大,由低到高。尽管有种种的困扰带来的不愉快,但爱是一直在,并且是深厚的。

  尚颖诵读雷平阳的《背着母亲上高山》,侯宝华解读:这首诗以“小”字入手,却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生活状态,同时保持了语言的干净和思绪的单纯。通过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感表达既真挚又动人。

  王宏诵读余数的《母亲》,夏花解读:通过这首诗我们能看出他的母亲是怎样的人,母亲的经历、家里家族的身份,表达得都很直接。我想把这首诗描述为替母亲言说。从一个儿子的角度来说,他替母亲心疼和不值,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爱。这首诗也告诉我们诗歌是个人的事,也让我们懂得如何敬畏生命。

  阿彤诵读余数《母亲的眼睛》,侯宝华解读: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母亲博爱的形象。诗中对照的运用凸显了情感的张力,体现了诗人对母亲深沉的爱与敬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这种张力的营造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刘萍诵读段若兮的《那个被叫做“母亲”的女人》,夏花解读:诗人不仅描绘了一个母亲的形象,更巧妙地展现了两个女人——女儿和妈妈之间的深刻联系。诗中不仅体现了同性别间女性之间的深刻理解和共鸣,更在结尾处升华了主题,展现了生命的延续和使命的传承。这种情感的传递和延续,使得诗歌的结尾意义更加深远,引人深思。

  罗怡诵读曹忠胜的《幸存的茅草活成母亲》,侯宝华解读:这首诗借由生活中的艰辛与不易,表达了人们如何通过这些困难来锻炼自己,成长得更加强大。诗中通过描绘多个细节和场景,生动地揭示了生活的艰难与挑战,同时也展现了人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勇气。这首诗写的很不错。

  张亚梅诵读李桐的《妈妈,我越来越像你了》,夏花解读: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被动的认同,即女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像母亲,这不仅仅是对外貌的模仿,更是对母亲性格、习惯和价值观的继承。通过对母亲记忆的细数,诗歌透露出女儿对母亲的深深理解和情感连接。诗歌具有疗愈的功能,它能帮助女儿和母亲在忙碌和疏离的现代生活中,留住并珍视那份珍贵的亲情。这种疗愈的力量,使得诗歌成为连接母女心灵的桥梁。

  孙德刚朗读蓝蓝的《为妈妈主导祝祷的女士》,侯宝华解读:诗中的细节场景构成了其独特的诗意。诗题中的“女士”一词在诗歌内容中并未明确提及或深入展开。

  薛长爽朗读张维《母亲的编年史》,侯宝华解读: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母亲的生活境地,更深入地展现了母亲的风度和精神面貌。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能够给予人们美的享受,通过文字触动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升华。

  诵读、点评诗歌环节结束后,诗人、画家、天津市河北区文联副主席、九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晓鸿为天津金海水上运动休闲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增光先生赠送著名书法家孟昭良老师的书法作品;诗人、《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李桂杰老师为当代著名诗人、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原副主任,侯宝华老师赠送著名画家邢宝玉老师国画作品;诗人、河北省沧州市公安局一级高级警长史忠义老师为夏花教授赠送著名画家邢宝玉老师国画作品。王京涛老师代表“天津诗人读诗会”作总结发言。

  会许,只要你在纸上落下母亲一词,身体的每个细胞、每根发丝、每滴泪水都会喊一声母亲,就会集齐这世间所有的美好,转思间,有”天津诗人读诗会“所有义工,与不慕利益与权贵的各界同仁一路同行,顺着那份清贵而孤傲的指路标,让那些我们曾经暗下去的诗意,顷刻变得明媚动人,来“天津诗人读诗会”,让我们再美好一次,愿这份诗歌的清流,穿古越今,长流不息,我们相约第九期读诗会,不见不散!







  附录:

  王京涛老师代表“天津诗人读诗会”作总结发言——

  尊敬的各位师长、文友:
 

  一画开天地,八卦定乾坤。从无到有,从一(期)到八(期),今天,天津诗人读诗会第八期即将胜利结束。我相信,在我们荡漾不息的生命湖波中,金海水上俱乐部必将留下美好的回忆。

  因为第八期,不妨八卦一下:我们的读诗会,脱胎于《天津诗人》诗歌读本,积淀、成长14年的博爱之母。而他的另一半就是自掏腰包的创办人罗氏广才,受众人尊敬的罗老师,一路坎坷一路豪情,荣辱与共不卑不亢,14年来,不管走到哪,他都会背着鼓鼓的背包。包不是很大,装满了《天津诗人》刊物。他像一个娴熟的睿智的推销员,自信且高傲地鼓与呼:这是中国最好的诗刊!没有之一。接下来,他再次让人震惊,义无反顾地冷面让《天津诗人》读本拒绝与诗歌无关的所有活动,拒绝刊登与诗歌远离的一切商业广告。

  是的,革命路上总有人流血、牺牲。捍卫纯粹,需要勇气。信仰的力量,无往不胜!

  天津诗人读诗会秉承《天津诗人》读本的一贯风格:独立、本真、执着、担当。虽以地域命名,却超越地域,紧密团结包容国内优秀的写诗、读诗、爱诗的人,不厚名家,不薄新人,老的不排斥、小的不拒绝,敞开心胸迎接天下墨客,助力赋能天下文友。在坐的每一位,刚才已亲身感受到了于总母子的精彩诵读,小朋友读诗恰逢其时。这说明,我们的队伍朝气满满,永远向着太阳!

  本次以母亲为主题,精选中外30首诗,母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血肉丰满、立体鲜明。不管平实、深邃,还是婉约、激昂,无论缅怀、温暖,还是期待、伤痛。在朗读中融入真情的再创作中,在夏花老师、宝华老师上升哲理的解读中,直入人心,共鸣、触动。

  虽然我们需要被喝彩、被认可、被祝福、被点赞,但更需要保持安静和冷静!

  海上,没有不带伤痕的船。人生,没有不带伤痕的人。

  诚然,你我皆清醒:文学并非饭碗,诗歌难以谋生,她是趋向精神层面的文化自觉。如果把诗歌当作内化于心的修为,她给予的则是整个世界;如果把诗歌看成外化于物的欲望,只能嗟叹何必当初。但是,我们依旧无怨无悔的信奉:诗歌是我们的另一颗心脏,跳动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诗歌也是我们的另一个灵魂,追求探索着世间的真善美!

  朋友们,诗人是高贵、孤独的思想者,不管是放弃或坚守,可以随意随缘随志。然而本次读诗会之后,我们萌生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一路相扶前行,相知互敬,相守举杯,共赴下一期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