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第一部中国现代女性诗歌史

2024-06-03 作者: | 来源:中国诗歌网 | 阅读:
孙晓娅著《诗的女神:中国女性诗歌史(现代卷)》选取冰心、林徽因、陈敬容、郑敏等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现代女诗人及其代表性诗作进行研究,以点带面,勾勒出近现代文化语境中女性诗歌的创作群像,展现中国现代女性诗歌发展的整体面貌。该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翻开中国文学史看看,间杂在历代男性作家中的女作家,真寥若晨星,依然是藏在落伍的角落里。”
  ——陆晶清《唐代女诗人》引言(1931年)
 
《诗的女神:中国女性诗歌史》(现代卷)
孙晓娅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
 
  中国诗歌史上,男性文人士大夫或现代知识分子一直为诗歌创作主体,而作为镜像共生的女诗人和女性诗歌则长期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五四”以降,越来越多优秀的女诗人“浮出历史地表”,了解女性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挖掘其生成史、接受史和传播史,爬梳和整理相关的一手文献资料,总结现代知识女性的诗艺探索,变得至关重要。

  《诗的女神:中国女性诗歌史(现代卷)》选取冰心、林徽因、陈敬容、郑敏等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现代女诗人及其代表性诗作进行研究,以点带面,力图还原中国现代女性诗歌的经典化历程和丰富的历史成因,探察她们的审美旨趣、诗性感悟、情思向度、史家定位乃至超卓的诗艺成就和传奇人生,勾勒出近现代文化语境中女性诗歌的创作群像,展现中国现代女性诗歌发展的整体面貌。该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名 家 推 荐

  中国女性诗歌写作长期被遮蔽,女性在诗歌史的地位因此也长期被遮蔽。孙晓娅教授的“中国女性诗歌史”三卷,涵盖了中国数千年女性诗歌写作的全部历史,是自有诗歌历史以来历史跨度最长、涉及诗人最多、对诗人评价最熨帖也最深入的一部中国女性诗歌史。书中从作品出发,细致地分析文本,兼及对于当代社会历史的融会贯通,加上综合而细致的条分缕析,作出了科学的判断。叙述立足于诗人写作的事实,视角全面,旁征博引,专心凝虑,不务空言。可以说不仅是一部填补了历史空缺的创新的著作,也是一部学术基础深厚扎实的著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谢冕

  著名史学家何炳棣曾回忆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对他说:“不管搞哪一行,千万不要做第二等的题目。”我体会所谓学术研究“第一等”的题目的标准:一、应当是创新的,具有开拓意义;二、具有丰厚学术内涵;三、资料详实丰富,考订精确,解说深入准确,富于启发性;四、语言经过锤炼,论诗的文字具有诗意、诗情。如果拿这样的标准来考察孙晓娅教授的《诗的女神》,毫无疑问,她是就第一流的学术题目写出了第一流的著作。女性文学研究,无论是对于“史”还是具体作家、作品,我国学界一向比较空疏,晓娅凭一己之力在做一部通史,这是丛书第一部现代卷,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实在难得。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孙昌武

  本卷聚焦现代中国的四大女诗人,厚描出现代女性的心灵、情感、经验和审美世界,也为审美现代性注入了女诗人特有的温情、柔情与深情;作者集诗性、灵感、颖悟和学养于一身,成就了一部别开生面的女性诗歌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吴晓东
 

作 者 简 介
  孙晓娅,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城学者,首都师范大学青年燕京学者。现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出版学术专著五部,曾在《新华文摘》《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鉴定等级为“优秀”)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多项。
 
目  录

第一章 “诗的女神”之馈赠:冰心 / 29
第一节 中国新诗的“芽儿” / 33
1.“新女性”与“诗的女神”出场
2.“隆隆的回响惊醒了我的诗魂”
第二节 “零碎的思想”:开小诗之先 / 48
1.《繁星》《春水》的艺术特色
2.“情绪的珍珠”:“小诗的流行时代”
第三节 “爱的哲学”与“五四”新女性 / 61
1. 个体与人类的恩慈:从母爱到人类之爱
2. 从童年的歌者到旋涡里的青年
3. 自然之美与宗教精神的交融浸润
4. 虚无的感伤主义:“爱的哲学”之瑕疵
第四节 “真”与“美”:建设“诗的王国” / 86
1.“心灵的笑语和泪珠”:文贵求“真”
2. 澄净而优美:飘逸着神性和温柔之光
3. 略显单薄的美:一道独异风景线
结 语 / 107

第二章 “一身诗意千寻瀑”:林徽因 / 109
第一节 “徽音冠青云”的传奇人生 / 114
1. 传统与新式教育合璧
2. 北平名媛的野外勘测
3. 逃难流离与“士”之精神
第二节 承袭与酬唱:“焕发出美感的辉光” / 129
1. 情思变幻·美感形象·视觉意象
2. 酬唱应和与文本互渗
第三节 移步现实:“追求超实际的真美” / 165
1.“街角”的“微光”和“小楼”
2.“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第四节 新诗现代性的自觉实践:“细致飘渺的彷徨” / 171
1. 从“山河的年岁”中品读生命内质的流动性
2. 戏剧性与镜头游弋下的“抒情我”
结 语 / 185

第三章 在新鲜的焦渴中创造:陈敬容 / 187
第一节 生命的歌吟与映照 / 189
1.“叹息我从未翻起过一朵浪花的平凡的生命”
2. 从蜀中“皓月”到现代生命的“窗”
3.“在荒凉的西北高原做了一场荒凉的梦”
4. 给予的热望
第二节 现代意象的建构与中西和弦的美学实践 / 213
1. 丰沛的感悟与独立人格:现代意象的建构
2. 波德莱尔的影响:在翻译和创作之间
3. 古典诗美的烛照与现代性追寻
第三节 践行“丰满”的生命诗学 / 228
1. 生命意识的多重交响
2. 不绝求索:向晚的精神向度
第四节 力的合奏:“美女的温柔,猛虎的力” / 244
1. 语言:“鸟翅扇起涛声”
2. 意象:“感情是一条鞭子/ 生活是一阵雷”
3. 节奏:“奔去,奔去/ 迎着扑面的风沙”
4. 延伸:“向边缘外的边缘”
5. 溯源:“痛苦—— 一个炼狱”
结 语 / 279

第四章 中国诗坛常青树:郑敏 / 281
第一节 “不可竭尽的魅力”:中外诗人的影响源流 / 283
1. 诗性萌芽:中国诗人的影响
2. 决定“写作的重要色调”:西方诗人的影响
第二节 “静夜里的祈祷”:智性的泉源与写实的象征 / 299
1. 开拓新诗现代化道路:西南联大诗教资源
2. 感性与知性互为表里
第三节 “灵魂中的思绪正奔腾”:在时代烽烟中雕塑思想 / 309
1. 沉潜着灵魂的意象
2. 观物与结构:诗的磁场
3. 凝视:“在一个偶然的黄昏”
第四节 “不谢的奇异花朵”:“归来”后的探索 / 331
1.“无意识”与“不存在的存在”
2. 语言观与女性意识:重建“文化国土”
3. 古典与后现代融汇:《诗人与死》及后期诗学构建
结 语 / 359
后 记 / 361


诗的女神  |  冰 心

她在窗外悄悄的立着呢!
帘儿吹动了
窗内,
窗外,
在这一刹那顷,
忽地都成了无边的静寂。

看呵,
是这般的:
满蕴着温柔,
微带着忧愁,
欲语又停留。

夜已深了,
人已静了,
屋里只有花和我,
请进来罢!

只这般的凝立着么?
量我怎配迎接你?
诗的女神呵!
还求你只这般的,
经过无数深思的人的窗外。
试  读
 
 
“隆隆的回响惊醒了我的诗魂”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今福州市长乐区)人。她曾在《我的父母之乡》中追述自己的故乡:“福建福州永远是我的故乡,虽然我不在那里生长,但它是我的父母之乡!”[1]三年后,冰心之父谢葆璋调任海军训练营营长,全家随之移居烟台。生活在海天相接处,海山中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深深烙印在冰心的儿时记忆中。父亲总是带她在濒海的东山上玩耍,儿时的美好经历,使“海”成为其终生赞美之物。同时,在舅舅杨守敬的教导下,冰心开始阅读《论语》《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传统著作,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1911年,谢葆璋卸任烟台水师学堂校长一职,携家人回到故乡。次年12月,冰心报考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预科,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祖父谢銮恩亦对小婉莹,谢家第一个出去读书的女孩子,有甚高的期待。当时的校长方君瑛看了她的作文,说道:“我们的新校址,就是古代出神童的地方。宋朝时,蔡伯俙四岁就能作诗,为宋真宗所赏识,(真宗)曾赐诗称‘七闽山水绕灵秀,四岁奇童出盛时’,蔡伯俙就住在这条巷里,因而花巷又叫奇童巷。现在革命成功了,也是盛时了……”在此期间,冰心的写作天赋就已慢慢展露出来,国文老师林步瀛也给予她“雷霆震睿,冰雪聪明”“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赞许。[2]
  1913年,谢葆璋到北京担任海军部军学司司长,冰心和母亲、弟弟随之北上,住在东城区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十四号。初到北京,她不为熙熙攘攘的都市吸引,反而沉浸于母亲订阅的《妇女杂志》《小说月报》《东方杂志》。冰心的几个舅舅都是同盟会会员,经常从南方、日本寄来革命书信,母亲杨福慈则担任了传递消息、收发信件的职责。在帮助母亲做这些工作时,冰心逐渐形塑起现代的人格。
  不久,冰心插入贝满中斋的一年级就读,之后入协和女子大学读书。这一时期,她对泰戈尔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受其启迪,写出带有神秘色彩的散文《“无限之生”的界线》。文中设置了“我”和“宛因”两个人物,实际上是冰心与内心的对话。冰心以一种“我”的视角叙说了她对“无限之生”这一观念的发明过程。散文中的“我”起初沉浸于对逝去友人宛因的怀念以及在死亡面前的无力感。随后,死者宛因突然从黑暗中降临了,并启发“我”“无论是生前,是死后,我还是我,‘生’和‘死’不过都是‘无限之生的界线’就是了”,“我们和万物都是结合的,到了完全结合的时候,便成了天国和极乐世界了”[3]。“无限之生”这个概念在《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中同样被提及,无可否认,这样一个被发明的观念,无法呼应彼时特殊的历史经验,无法被繁杂的民众接受并反过来改造民众,它仅仅是冰心从观念到观念的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冰心呈现这种观念的手段,即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场景、一个沉沦于内在世界的“我”以及一个逝去的宛因。冰心在此结构外不断地拨弄和调试这些被构建的人与物,让他(它)们沿着自己设定的轨迹运行,“无限之生”是一种被精心设计的遭遇,从看似偶然的巧合中浮现,形而下的律动背后是冰心所说的个人观念在运转。另外,同一时期的小说《一篇小说的结局》渗透了冰心当时的思想观念,它叙述了女学生葰如想要写作一篇“快乐的小说”的过程。起初,女学生葰如试图在小说中虚构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和一个悠闲的老太太,但在写作中,女学生的思绪被远方的战争牵引。她写作小说的氛围,随即被老太太阅读儿子从前线寄来的信干扰,继而将幸福的家庭与“前线”“战争”“炮火”“杀人”等联系起来。两种并行笔触的对照与最后的合流,呈现出时代背景对个人生存处境的压迫。更为隐晦的是小说的主人公葰如和她写作“快乐的小说”时遭遇的困境,小说的叙事策略从“他指”转向“自我指涉”。借由这篇小说,冰心既梳理了彼时的个人心迹,也使个人经验和价值观与民众的阅读期待构成互为召唤结构。
  1920年3月,协和女大并入燕京大学,《燕京大学季刊》应运而生,编辑委员会成员有陈哲甫、许地山、瞿世英和熊佛西,女校则派谢婉莹为代表,参加编委会工作。以此为契机,冰心迎来第一个创作爆发期。她在该刊上发表了《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一个忧郁的青年》等作品,同年秋季开学后,冰心被选为《燕京大学季刊》编辑部的副主任。此时,因身体原因,冰心由理预科转入文本科,从学医改为专攻文学,和高班同学陶玲、黄世英同班,其作品《三儿》《是谁断送了你》《秋雨秋风愁煞人》《鱼儿》《一个兵丁》《一个奇异的梦》等相继刊载。与此同时,受到白话诗影响的冰心,也勇敢地拿起诗笔,尝试创作出《影响》《天籁》《秋》三首新诗。同时,《两个家庭》经表兄刘放园之手刊于《晨报》,“冰心”这一笔名首次出现在文坛。冰心后来解释过笔名的由来:“一来是因为冰心两字,笔画简单好写,而且是莹字的含义。二来是我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这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4]
  随后,小说《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相继发表。其中,《斯人独憔悴》讲述了进步学生兄弟与官僚家长之间的斗争故事,具有较强的进步性。《斯人独憔悴》被排成新剧,在北京新明戏院公演,“冰心女士”一时名声大噪,继而被邀请在《晨报》周年纪念增刊上撰写文章,冰心的《晨报……学生……劳动者》与胡适的专稿《周岁》、鲁迅的《一件小事》同现这期《晨报》。丁玲曾对这一时期的冰心做过如下评价:“冰心在‘五四’时代,本来不过是一个在狭小而较优越的生活圈子里的女学生,但她因为文笔的流丽,情致的幽婉,所以很突出。”[5]1920年冬,瞿世英、许地山邀请冰心加入文学研究会,冰心欣然应诺。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刊物,第一期“创作”这个栏目中刊用了冰心的《笑》,《笑》成为早期白话散文的范例。彼时在《晨报》工作的孙伏园在读了冰心的《可爱的》之后,以记者的名义,写下一段按语:
  这篇小文,很饶诗趣,把它一行行的分写了,放在诗栏里,也没有不可。(分写连写,本来无甚关系,是诗不是诗,须看文字的内容。)好在我们分栏,只是分个大概,并不限定某栏必当登载怎样一类的文字,杂感栏也曾登过些极饶诗趣的东西,那么,本栏与诗栏,不是今天才打通的。——记者[6]
  孙伏园的编后按语给予冰心创作新诗极大鼓励,她后来回述此事说:“我立意做诗,还是受了《晨报副刊》记者的鼓励。一九二一年六月二十三日,我在西山写了一段《可爱的》,寄到《晨副》去,以后是这样的登出了,下边还有记者的一段按语”。[7]从此冰心自信而自觉地创作新诗,《迎神曲》《送神曲》《病的诗人》《诗的女神》接连问世,好似“诗的女神”给冰心戴上一顶璀璨的桂冠。
  1922年元旦,《晨报副镌》发表了冰心女士的《繁星》,这是她近两年来在泰戈尔《迷途之鸟》的启迪下,为了收集零碎的思想,随时写下的感受。她从写在笔记本上的三言两语中,挑选出更有诗意、更含蓄的,组成了一百多首小诗,取名为“繁星”,在《晨报》诗栏里连载数天。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也连日转载《繁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继而,从3月5日到6月14日,冰心在“春水”的总标题下,断断续续完成了一百八十二首小诗。“小诗”这一形式出现后,风靡全国,许多青年都模仿这种诗格,这一文学形式甚至影响到远在柏林的宗白华,引起一些文学大家的关注。冰心在写《繁星》的时候,已经颇具名气,恰如钟敬文的追述:“周作人任北大教授,在燕大兼课,教国文。有一天,他给学生发了一篇讲义(新文学作品),冰心女士定睛一看,正好是她近日在当地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她没有出声,但心里实在不禁暗笑。为什么会有这种凑巧呢?原来问题出在文章的署名上。冰心女士在学校用的学名是‘谢婉莹’,而文章上的署名却是‘冰心’。聪明的老师一时竟没有料到,他推荐的范文的作者,就是坐在他面前听讲的一个女学生。”[8]
  1923年,冰心的英文教师包贵思为冰心提供了赴美留学的机会,她在大学毕业后赴美国,于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冰心乘坐“约克逊号”邮轮前往美国,同船的乘客有许地山、吴文藻、梁实秋等人。到达美国后,冰心住在包贵思的父母家里,尽管包夫人对她照顾有加,但她仍对自己的母亲无限想念。入学不久,冰心便被病魔折磨,不得不辗转于圣卜生疗养院和沙穰疗养院。在沙穰疗养院期间,有不少师友曾来看望冰心,吴文藻的看望让处于异乡的冰心格外感到安慰。而司徒雷登的到来,则影响了冰心学成归国后的职业归宿。在养病期间,冰心感慨万千,完成《悟》《六一姊》《寄小读者》(通讯九至通讯十八)、《山中杂记》《往事》(其二)、《倦旅》等佳篇。1924年6月,冰心的病终于痊愈。其后,她经由默特佛、新汉寿、伍岛等地,回到了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继续自己的求学之旅。
  “湖社”是中国留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经常参加湖社聚会的有陈岱孙、梁实秋、顾一樵、瞿世英、曾昭抡、浦薛凤、石超涵和冰心等,这些留学生们为了宣传中国文化,曾在波士顿演出改编过的《琵琶记》。冰心作为湖社成员中来自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唯一的女研究生,自然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彼时,她与吴文藻互生情愫。较之其他留美中国学生,吴文藻家世清贫,父亲吴焕若是江苏省江阴县夏港镇(今江阴市夏港街道)上的一个小商人,上面有两个姐姐。吴文藻自小成绩优异,深得其恩师的赏识,他听从老师的建议,报考清华学堂,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吴文藻和冰心在赴美的邮轮上相识,此后,吴文藻经常给冰心邮寄文学方面的书,书成为两个年轻人之间的信使。1925年6月份,冰心赴康奈尔大学补习法语,竟偶遇吴文藻,两人一起游览校园,增进了感情。吴文藻和梁思成为清华同窗,在康奈尔期间,梁思成和林徽因正好到访,两位才女在此第一次会面。当吴文藻向冰心表露心迹时,这位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的女性答复道:“我思索了一夜,我自己没有意见。但是我不能最后决定。要得到我的父母的同意,才能最后定下来……”[9]。回到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冰心,经常收到吴文藻的来信,信中的思念之情也让冰心久久无法平静,遂成《相思》一诗:

相 思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的写遍了相思。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0]后,应司徒雷登校长之聘回母校任教,教授大一国文和欧洲戏剧,戏剧家焦菊隐曾选修过冰心教授的欧洲戏剧课。冰心曾因为和熊佛西一起排练《一片爱国心》而险些被捕,这件事激起她强烈的爱国心,她创作了《我爱,归来罢,我爱!》[11],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

这回我要你听母亲的声音,
我不用我自己的柔情——
看她颤巍巍的挣扎上泰山之巅!
一阵一阵的
 突起的浓烟,
  遮蔽了她的无主苍白的脸!

她颤抖,
她涕泪涟涟。
她仓皇拄杖,哀唤着海外的儿女;
她只见那茫茫东海上
 无情的天压着水
    水卷着天!

“归来罢,儿啊!
看你家里火光冲天!
你看弟兄的血肉,染的遍地腥膻!
归来罢,儿啊!
你老弱的娘
哪敢惹下什么怨愆?
可奈那强邻暴客
到你家来,
东冲西突
随他的便,
他欺凌孤寡,不住的烹煎!”


  1929年,吴文藻回国,与冰心同在燕京大学任教。1931年冰心的《惊爱如同一阵风》[12],发表在丁玲编纂的《北斗》上,折射出诗人彼时的甜蜜心情:

惊爱如同一阵风, 
在车中,他指点我看
西边,雨后,深灰色的天空,
有一片晚霞金红!

睡了的是我的诗魂,
再也叫不觉这死寂的朦胧,
我的心好比这深灰色的天空,
这一片晚霞,是一声钟!
这一片晚霞是一声钟,
敲进我死寂的心宫,
千门万户回响,隆——隆,
隆隆的洪响惊醒了我的诗魂。


  1936年,冰心陪同吴文藻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留学,次年归国。“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北平高校的师生纷纷撤离,冰心将吴文藻二十年的日记和自己留美三年的日记,以及她和吴文藻六年间的来往信件,打包整齐,存于燕京大学的阁楼上。冰心一家由上海转到香港,最后到达云南,暂时安顿在昆明柿花巷内。烽火连天,边陲城市也无法安身,冰心一家随着人群疏散到昆明东南的呈贡县(今昆明市呈贡区),这期间,冰心为呈贡简易师范学校写了校歌的歌词:“西山苍苍滇海长/绿原上面是家乡/师生济济聚一堂/切磋弦诵乐未央/谨信弘毅校训/莫忘来日正多坚……”1939年,宋美龄以威尔斯利女子大学校友的名义,邀请冰心一家赴重庆参与抗战工作。冰心接替沈兹九成为文化事业组的组长,同时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之一。但冰心始终无法融入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她辞去一切职务,购买了坐落在歌乐山中的一栋房子,并于1943年出版了《关于女人》一书。“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13],写于当时的《霞》也反映出冰心那一阶段的心境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抗战胜利后,冰心和吴文藻担任驻日军事代表团成员,赴东京展开战后文化交流工作。1951年,在各方帮助下,冰心一家回到北京,最让冰心感到惊讶和新鲜的,还是祖国人民的新气象:“一踏上了我挚爱的国土,我所看到的就都是新人新事:广大的工农大众,以洋溢的主人翁的自豪感,在疮痍初复的大地上,欢欣辛勤地劳动,知识分子们的旧友重逢,也都说:‘好容易盼到了自由独立的今天,我们要好好地改造,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地为新社会服务!’”[14]1953年,冰心参加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她在会上称:“在总的路线中,我选定了自己的工作,就是:愿为创作儿童文学而努力。我素来喜欢小孩子,喜欢描写快乐光明的事物,喜欢使用明朗清新的字句。”[15]祖国的新面貌,给予冰心崭新的创作灵感,她为儿童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短篇小说《好妈妈》《在火车上》,散文《小桔灯》,散文集《归来以后》《还乡杂记》《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等。冰心归来时,已年过半百,但是在其作品中,仍然能看到一颗不老的童心。如在《小桔灯》里,小女孩“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冰心还写了题为“再寄小读者”的十四篇通讯,她一改《寄小读者》中缠绵的语调,而是开朗、乐观地向小读者介绍人文、地理知识,由抒写母爱、童心和大自然等内容变成了书写关于暑假读书计划、关于“七一”党的生日等内容。
  晚年的冰心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作为中国作家代表,访问过瑞士、意大利、英国、苏联等国家,夏衍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她不仅是文艺上的全才,而且是一个难得的社会活动家,特别是她在对外活动方面的成就……我认为在这方面,我们的文艺队伍中,可以说很少有人可以和她比拟的。”[16]1978年,再次提笔的冰心完成了《三寄小读者》的十封通讯,她在《三寄小读者》的序中充满童心地宣布:“生命从八十岁开始”[17]!1980年,她又凭借短篇小说《空巢》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9年,一生充满童心与母爱的冰心老人与世长辞。

[1] 冰心:《我的父母之乡》,载卓如编《冰心全集(第六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第118页。
[2] 卓如:《冰心传》,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第28页。
[3] 冰心:《“无限之生”的界线》,载卓如编《冰心全集(第一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第96页。
[4] 冰心:《我的文学生活》,载卓如编《冰心全集(第二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第325页。
[5] 丁玲:《“五四”杂谈》,《文艺报》1950年5月10日第2卷第3期。
[6] 转引自冰心:《我的文学生活》,载卓如编《冰心全集(第二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第326—327页。
[7] 冰心:《我的文学生活》,载卓如编《冰心全集(第二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第326页。
[8] 钟敬文:《春长在》,载李朝全、凌玮清主编《世纪之爱:冰心》,团结出版社,1999,第5—6页。
[9] 卓如:《冰心传》,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第140页。
[10]  冰心在美国所做的硕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李易安女士词的翻译和编辑”,论文中李清照的25首词是其最早的中译英习作。
[11]  冰心:《我爱,归来罢,我爱!》,载卓如编《冰心全集(第二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第237—238页。
[12] 冰心:《惊爱如同一阵风》,载卓如编《冰心全集(第二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第302页。
[13] 冰心:《霞》,载卓如编《冰心全集(第六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第394页。
[14] 冰心:《从“五四”到“四五”》,载卓如编《冰心全集(第五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第477—478页。
[15] 冰心:《归来以后》,载卓如编《冰心全集(第三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第222页。
[16] 夏衍:《赞颂我的“老大姐”》,《花城》1981年第4期。
[17] 冰心:《生命从八十岁开始》,载卓如编《冰心全集(第五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第359页。

 
一部别开生面的女性诗歌史
聚焦现代中国女诗人
该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集诗性、灵感、颖悟和学养于一身
视角全面,旁征博引,功底深厚,评述熨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吴晓东倾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