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文人书画 > 网上展馆 > 夏文成

不落窠臼,画我所爱

2024-10-31 作者:夏文成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夏文成,男,云南昭通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业余写诗作文画画。

  被大众接受或约定俗成的东西,都是传统的组成部分。传统都是前人创造并由后人继承发展下来的。传统是前人不断创造,后人不断继承的过程。任何一项新的发明创造,都是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像无数溪流汇成了江河,无数江河汇集成了汪洋大海。

  每一项新的事物被人发明创造出来,并为大众所接受,被约定俗成,它就成了传统。

  传统不是凭空产生的。没有展子虔,也许就没有中国山水画;没有梁凯,也许就没有水墨大写意人物画;没有八大山人,也许就没有极简的花鸟、山水画;没有无数前辈画家孜孜不倦的探索,也许就没有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卷云皴等皴法;没有傅抱石,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抱石皴等等。

  每一位画家的求索、创新和发明创造,都有可能成为绘画传统的组成部分被后人继承,并成为后人进一步创新和发扬光大的基石。

  我以为,那些说中国画没有创新,不可创新,只能继承的人,不是无知,就是顽固的保守派。如果没有前人的不断创新,哪有今天中国画的百花齐放,多彩多姿,全面发展。

  夜郎自大,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抱着前人尸骨不放,只会让艺术误入死胡同。

  不盲目崇拜大师,大师并非十全十美。如今大师漫天飞,随便一个会涂抹几笔,稍有点名气的人都敢妄称大师,名气再大一点的都敢以巨匠自居,心理之强大令人望尘莫及。似乎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其高大上。殊不知艺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许这一个时代名噪一时,下一时代就被人遗忘。只有经得起时间淘洗,经受住历史考验的大师,才是真正的大师。

  每一个所谓的大师、巨匠,并非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人。黄宾虹的画作曾经被扔在美术馆的角落里数十年无人问津,如今突然被捧上云端,被严重神化,但关于他晚年“黑画” 的争议却一直不断。

  评论家陈传席认为黄宾虹是不能否定的,他认为,看不懂黄宾虹的画,就是对中国的文化无知,对传统无知。无知者看不懂黄宾虹的画,便有可能否定或不重视。

  我承认我的无知。我认为,指出缺点和不足,并不代表全盘否定。对于大家公认的大师,既充分肯定其取得的成就,也能客观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或缺点,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陈传席在对黄宾虹给予极高评价,并做足种种铺垫后,才指出黄宾虹存在的缺点。陈传席认为黄宾虹的画法过于单一,几个套式而已,有点麻木不仁。太理性化了。(《陈传席评黄宾虹与齐白石》)

  习画以来,我也研读过黄宾虹许多画作,我感觉他的部分画作线条漂浮杂乱,显得比较随意。其画布局构图也不够用心,看来看去就那么几个样式,让人乏味。

  因为欣赏不了,也学不了,现在我也不太关注黄宾虹了。画是画给人欣赏的,不只是画给专家研究的,否则,艺术只会脱离大众而孤芳自赏。

  倪云林的画因其空疏高逸,不染尘俗,被后人推上神坛,断言千年以来无人出其右,但我感觉其画作也有呆滞僵硬之嫌。齐白石的名句“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但他在创作实践中却又自相矛盾,他的花鸟画为简练的大写意,虫草画却精雕细刻,十分逼真;他的卖了四五个亿的十二条屏山水画形同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简笔示范画……

  所谓大师、巨匠,他们其实也是凡人,也是普通画者历经艰辛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并非如不近人情的神仙高高在上神圣不可冒犯。只不过是他们的技艺非一般人所能企及,只不过是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般人所难以取得的成就,但艺无止境,他们的作品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只有敢于质疑,才能去伪存真,扬长避短,合理继承,如此,我们的艺术才能不断长足发展。 如果我们盲目地把这些大师巨匠供奉在神龛里顶礼膜拜,一味齐声颂扬,就是误导他人,蒙蔽自己,贻害无穷。

  不论艺术,还是科学技术,无不是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踩着前人的肩膀发展起来的,而不是相反。

  内容决定技法和形式,技法和形式成就内容。内容和形式是灵与肉的关系。我曾经以写诗为主,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获知,内容决定形式,同时内容也要依靠形式来表现和反映。没有内容的形式徒有其表,不知所云;没有形式则内容无从体现和依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绘画也莫不如此。古人强调意在笔先,这个“意”就是内容,就是创作主题,中心思想,也就说,在开始创作之初就要确定你所要表现的内容或主题,并紧紧围绕这个“意”行笔创作。“意”统摄着整个创作过程。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仿佛一个园艺师只有首先在心里构想出了一个园林的蓝图,才能通过运用各种花草树木,奇石假山,曲廊亭台,小桥流水等的合理布局来实现这个蓝图。园艺师的技艺和布局水平,往往直接决定这个园林的艺术水准。

  采用何种笔墨及皴法,由山体和地貌决定。南方山水与北方山水因地形地貌的不同,画家们所采用的技法就有很大区别。这就是内容决定形式。

  因此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将笔墨、皴法等绝对化,形式至上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当然,好的笔墨和技法技巧,有利于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提升作品的品质。

  吴冠中李可染先生强调的笔墨等于零,其实指的就是脱离具体内容的笔墨没有实际意义。他后来解释说没有形象的笔墨等于零就是这个意思。

  只有当出奇超迈的构思和精和妙绝伦的笔墨技艺完美结合,才能产生气韵生动的高水准的绘画作品,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敢于放胆画,才会有创新。有人说,艺术就是无法无天。这话也许有失偏颇,但细想也不无道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不会有真正的艺术。艺有法,但无定法。任何技法、技巧都是前人发明创造出来的。

  没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大胆的创新尝试,就不可能有飞机上天,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火星,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便捷舒适生活。同样,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画家艺术家们的探索创新,就不可能有今天丰富多姿的艺术样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你不喜欢黄宾虹的画,但有其他众多追捧者。朱新建的画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污浊低俗,但同样追随者不少,也不妨碍他成为名家,且润格不低。允许画家的探索创新,才是科学的态度。捧杀和棒杀都是害人害己。

  只有不拘一格,不拘成法,放胆去画,才会有创新,才会有意想不到的创作成果。即使一时走了弯路,碰了壁也不要紧。只有艺术创新的溪流不断汇集,艺术传统的江河湖海才会不断壮大,艺术之树才会长青。

  我为什么只画山水画。当我起念习画的第一刻,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山水画,而没有想过其他题材。并非其他题材不好,纯属个人喜好。

  出生农村,自小就在山上劳作、放牛,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非智者,也说不上仁者,但对山水有着天然的热爱。山是神秘的,山里往往住着神仙鬼怪,藏着狐仙蛇精。山挺拔稳重,构屋建庙都要有靠山,如此才稳固,有安全感。山上草木丰茂,生命力旺盛,风水才好。靠山吃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山就有希望,有山,就饿不死人。

  有山必有水。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水是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灵气,有水就有生命,山水相依就有了风景。有了水,山就是活山,有了水才有飞瀑流泉给人无限想象。有了水,才有春花似海,草木葱茏。水,就是财富。

  因此,山水在中华民族心目中,有着特别深厚的情结。山不仅仅只是物质意义上的山,水也不仅仅只是物质意义上的水,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依归,哲学上的象征。

  有了山,有了江河,就有了江山,就有了家园。所以,山和水在人们心中,在我心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研习山水画,就是一种人格修炼,是在向大自然问道。

  画山就应该画水,有山有水有草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画山不画水,或者只画树木房舍,就不是真正的山水画,只能算是风景画。

  再就是画山水画可以自由发挥,符合我散漫不拘的心性。山有千奇百怪,高矮肥瘦的山,水有大小不一,百折不回的水,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笔引领着墨自由挥洒,勾画着自己心目中的江山。或雄奇险峻,或低回婉转,或小桥流水,或春暖花开,或红叶满山,或雪野苍茫,一切都在自己意念掌握之中。

  在笔与墨的嬉戏中,不觉日月西斜,物我两忘,人世的琐事烦忧抛诸脑后。一番勾皴点染之后,一幅画作诞生眼前,内心就会涌起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如果有人喜欢,出几两碎银收藏悬挂于其居室,则足够我窃喜几日。

  画我所爱,修身养性,美化环境,于己于人都是好事,何乐而不为。

  尽管我的画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很幼稚,尽管艺术之路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和成熟的过程,但人生的趣味,画画的趣味,就在这求索的过程之中。

  不落窠臼,画我所爱,让人生不虚度,岁月匆匆仍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