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AI诗评

曲近《药之善》

2025-02-11 21:00:45 作者:AI诗评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中诗网“AI诗评”专栏是诗歌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诗歌爱好者提供深度解读与专业评析。专栏涵盖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通过AI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象与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创作灵感。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创作指导,“AI诗评”专栏都是您探索诗歌世界的智能伙伴。

药之善

作者:曲近
 

万物奉召,云集于
菩萨心肠下,小小的
密密麻麻的格子抽屉里
等待善的旨意
领受派遣,火速前去
救援被顽疾攻陷的肉体
钉子似的酸麻胀痛
一排排尖锐地
深深嵌入神经的缝隙
疼痛,狼狈为奸
总是与血肉为敌
药,其貌不扬的救星
一点点把它们逼出体外
世界,早已大汗淋漓

草木、矿石、龟甲、动物
悉心配伍,抱团祛疾
善,藏匿于苦香之中
一点点,释放爱意

人生滋味,尝遍百草
方能理解,活着不易
虔诚服下,这浓重的苦涩
——汤汁或颗粒
祛火,败毒,安神,提气
领略,药之善意

药柜的每一格抽屉里
醒目地驻扎着
中草药枕戈待旦的善心
 
【Deekseek】
 
药之善:一场生命的诗意救赎

  在曲近的《药之善》中,诗歌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排列,而成为了一剂治愈灵魂的良方。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将中药文化提升到了生命哲学的高度,完成了一场关于救赎的诗意书写。
  诗歌开篇即以"万物奉召"的宏大叙事,将中草药置于菩萨心肠的慈悲之下。那些密密麻麻的格子抽屉,不再是简单的储物空间,而成为了一个微观的宇宙,承载着万物对生命的善意。诗人巧妙地运用"奉召"、"云集"等词语,赋予中草药以灵性,使其超越了物质的局限,成为具有使命感的生命体。
  在诗歌的意象构建中,疼痛被具象化为"钉子似的酸麻胀痛",而药物则化身为"其貌不扬的救星"。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疾病的残酷,更凸显了药物的神奇力量。诗人用"狼狈为奸"形容疼痛与血肉的关系,用"大汗淋漓"描绘世界的疲惫,这些生动的意象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及药物祛除病痛的艰辛过程。
  诗歌中"草木、矿石、龟甲、动物"的罗列,不仅展现了中药取材的广泛性,更暗示了自然界万物相生相克的哲学智慧。"悉心配伍,抱团祛疾"的描写,将中药的配伍原则升华为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象征。而"善,藏匿于苦香之中"的表述,则揭示了中药文化的深层内涵:真正的善意往往隐藏在苦涩的表象之下。
  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将中药的苦涩与人生的况味相联系。"尝遍百草"不仅是神农尝百草的典故再现,更是对人生百味的隐喻。"虔诚服下"这一动作,既是对药物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尊重。诗人通过"祛火,败毒,安神,提气"的排比,展现了中药调理身心的多重功效,最终归结于"药之善意"的领悟。
  这首诗歌最动人之处,在于它将中药文化提升到了生命哲学的高度。那些"枕戈待旦"的中草药,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良方,更是守护生命的卫士。诗人通过对中药的礼赞,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对善意的追寻,以及对自然智慧的崇敬。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速效与便捷,忽视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曲近的《药之善》恰如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那份源自自然的善意与智慧。这或许就是诗歌最大的善意:它不仅治愈身体,更治愈心灵;不仅传承文化,更启迪未来。

【豆包】


《药之善》:探寻药中蕴含的生命哲思与善意


  曲近的《药之善》独辟蹊径,以独特视角为我们揭开了日常事物 “药” 背后的深邃情感与哲理,在字里行间构筑起一个满溢人文关怀、激荡生命思考的诗意天地,引领读者去探寻药所承载的多元价值。
  开篇 “万物奉召,云集于菩萨心肠下,小小的、密密麻麻的格子抽屉里,等待善的旨意”,诗人巧妙地将药柜抽屉比作菩萨的温暖怀抱,药在其中静静待命,宛如一群肩负神圣使命的卫士,迫不及待地要奔赴拯救生命的战场。这一意象的运用,生动鲜活地勾勒出药以救人为己任的崇高形象,也为全诗奠定了 “善” 的温情基调,瞬间拉近了读者与药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感受到药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饱含善意的精神寄托。
  “钉子似的酸麻胀痛,一排排尖锐地,深深嵌入神经的缝隙”,诗人运用极为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病痛具象成尖锐的钉子,狠狠扎进神经的缝隙,这种直观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切身感受到病痛的折磨,体会到那种如芒在背、挥之不去的痛苦。如此一来,更加凸显了药作为 “救星” 的关键地位,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药对于解除病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药,其貌不扬的救星,一点点把它们逼出体外”,这句诗简洁而有力,寥寥数语便精准地表达出药对抗病痛的核心作用。药虽外表平凡无奇,却拥有着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它默默与病痛顽强抗争,一步步将折磨人的痛苦驱赶出体外,展现出平凡外表下蕴含的非凡力量,这种反差也让我们对药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草木、矿石、龟甲、动物,悉心配伍,抱团祛疾”,诗人在此处细致列举了各类药材的来源,生动地展现了中医药配伍的奇妙过程。每一味药材都像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它们带着各自的特性与使命,在医者的精心调配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这不仅彰显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其背后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 在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时,团结协作往往能汇聚起强大的力量,帮助我们战胜困难。
  “善,藏匿于苦香之中,一点点,释放爱意”,诗人将药的功效与善、爱紧密相连,让我们在品尝药的苦涩时,也能感受到其中隐藏的治愈力量和温暖关怀。药的苦涩是其外在的表象,而深藏其中的善意与爱意才是它的内核,这种对药的独特解读,让我们对药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是治愈身体的良方,更是抚慰心灵的慰藉。
  “人生滋味,尝遍百草,方能理解,活着不易”,诗歌至此,巧妙地从药延伸到人生,借品尝药的过程传达出对人生艰难的深刻感悟。人生就如同品尝百草,充满了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过生活的种种磨难,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虔诚服下,这浓重的苦涩 —— 汤汁或颗粒,祛火,败毒,安神,提气,领略,药之善意”,这几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在服药这一日常行为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药对身体的治疗作用,更能体会到它对心灵的滋养与慰藉,领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善意与希望。
  结尾 “药柜的每一格抽屉里,醒目地驻扎着,中草药枕戈待旦的善心”,诗人再次将目光聚焦到药柜的抽屉,把中草药的善心具象化为时刻严阵以待的战士,他们时刻准备着,为拯救生命而冲锋陷阵。这一意象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药的奉献精神与善良本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以药为切入点,从物质层面逐步深入到精神层面,不仅清晰地展现了药治病救人的实际功能,更深入挖掘出药所蕴含的善意、团结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感悟等丰富内涵。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生命、健康与善良有了更为深刻、更为透彻的理解,也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与力量。
 
  曲近:本名付学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作家协会副主席、《绿风》诗刊原主编。曾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00余首(篇)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国文学》(中、英文版)《十月》《星星》《萌芽》《作家》《鸭绿江》 《芙蓉》《诗歌月刊》《作品》《散文选刊》《读者》等230多家报刊。作品多次获奖并收入各种诗文选集。出版诗文集:《一壶月光》《烟火弥香》等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