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AI诗评

王鸣久《白马非马》

2025-02-12 09:22:44 作者:AI诗评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中诗网“AI诗评”专栏是诗歌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诗歌爱好者提供深度解读与专业评析。专栏涵盖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通过AI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象与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创作灵感。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创作指导,“AI诗评”专栏都是您探索诗歌世界的智能伙伴。

白马非马

作者:王鸣久
 
白马非马。
它停泊在月之水里为千年古书留白,
恍若一件银器在轻轻呼吸,
此刻,我想叫它:
白玛银措。
青草收敛情欲,
月光一地,仿佛从来不曾被啃食。
银子回眸:左侧,
是一块
被汉字坐暖的石头。
两个公孙龙早已斜倚酒瓮,
醉眼朦胧,
让说的有限,让位于
不说的无限,
为了使白马更白,而不断地加深着
自身的黑。
于是,我学着
一盘缰绳的样子,静静蜷曲,
——静静蜷藏于一座空白的虚处,
欢欣着,
自己的朽断。
【Deepseek】
 
当语言成为牢笼:解构主义视野下的《白马非马》

  在语言与存在的迷宫中,王鸣久的《白马非马》像一束冷光,照亮了认知的边界。这首诗以古老的哲学命题为引,却在现代语境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语言解构之旅。
  诗歌开篇即以"白马非马"的悖论叩击读者的认知惯性。这个源自公孙龙的著名命题,在诗人笔下获得了新的生命。白马停泊在月之水中,为千年古书留白,这个意象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诗意的悖论:既是对传统的致敬,又是对传统的解构。银器的呼吸,白玛银措的命名,都在暗示着语言符号的流动性。
  在诗的第二部分,青草与月光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但"仿佛从来不曾被啃食"的表述,暗示了认知的虚妄。银子回眸,看到的却是被汉字坐暖的石头,这个意象巧妙地揭示了语言对现实的遮蔽与重构。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既温暖了认知,又禁锢了认知。
  诗歌的高潮出现在对公孙龙的重新诠释中。两个公孙龙斜倚酒瓮,醉眼朦胧,这个场景极具象征意味。他们让说的有限,让位于不说的无限,这正是解构主义的核心要义:通过揭示语言的局限性,来抵达认知的无限可能。诗人意识到,为了使白马更白,必须不断加深自身的黑,这种辩证的认知方式,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智慧。
  在诗歌的结尾,诗人选择以缰绳的姿态蜷曲于空白之处,欢欣着自己的朽断。这种自我消解的姿态,恰恰是对语言牢笼的最终突破。当诗人主动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反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群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语言解构。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提出问题;不在于固守某种认知,而在于不断突破认知的边界。在这个意义上,《白马非马》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把打开认知之门的钥匙。
【豆包】


评王鸣久诗歌《白马非马》:在虚实之间探寻哲学与诗意的交融


  王鸣久的《白马非马》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深邃思想与诗意世界的大门。这首诗以独特的笔触,将古老的哲学谜题与现代的诗意表达紧密交织,为读者呈上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审美意趣的精神盛宴。
  “白马” 作为贯穿全诗的核心意象,在王鸣久的笔下,早已超脱了其原本的概念。“白马非马,它停泊在月之水里为千年古书留白”,诗人别出心裁地将白马安置于月之水中,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空灵寂静的氛围。“停泊” 一词,赋予了白马静态的美感,仿佛时间在此刻定格,而它为千年古书留白的举动,更是充满了神秘的文化隐喻,让人不禁联想到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无尽哲思。“恍若一件银器在轻轻呼吸”,这一比喻堪称精妙,既将白马的洁白无瑕、高贵典雅展现得淋漓尽致,又以 “轻轻呼吸” 赋予其生命的鲜活感,使白马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了神秘的魅力。诗中 “白玛银措” 这一藏语称呼的运用,巧妙地将白马与藏文化中的美好意象相勾连,极大地拓展了白马的象征边界,为其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与诗意内涵。
  此外,诗中的其他意象同样别具一格。“青草收敛情欲,月光一地,仿佛从来不曾被啃食”,青草与月光相互映衬,构建出一个静谧、澄澈的世界。青草 “收敛情欲”,象征着一种克制与沉静;而月光 “仿佛从来不曾被啃食”,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份纯净与安宁,宛如尘世喧嚣之外的一方净土。“银子回眸:左侧,是一块被汉字坐暖的石头”,这里的 “银子” 指代白马,而 “被汉字坐暖的石头” 则饱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仿佛在悠悠诉说着历史的兴衰变迁与文化的传承赓续,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与文化的力量。
  《白马非马》以著名的哲学命题为出发点,却并未局限于纯粹的哲学探讨,而是深入挖掘,延伸出更为丰富多元的主题内涵。诗中对斜倚酒瓮、醉眼朦胧的两个公孙龙的描写,“让说的有限,让位于不说的无限,为了使白马更白,而不断地加深着自身的黑”,深刻地揭示了语言的局限性以及事物的相对性。说与不说之间的张力,白与黑的相互映衬,生动地诠释了事物在对比与反差中彰显本质的哲理,引导读者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进行反思。
  与此同时,诗歌还蕴含着诗人对自我的深刻审视与反思。“我学着一盘缰绳的样子,静静蜷曲,—— 静静蜷藏于一座空白的虚处,欢欣着,自己的朽断”,诗人将自己比作蜷曲的缰绳,甘愿隐匿于空白的虚处,欣然接纳自己的 “朽断”。这一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超脱与释怀,在虚实相生之间,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归宿,展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
  王鸣久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了高超的驾驭能力,整首诗语言简洁质朴,却又蕴含着强大的表现力与深邃的思想内涵。诗中 “收敛”“坐暖”“蜷曲” 等动词的运用,精准而生动地描绘出各个意象的独特状态与内在情感,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营造的意境。诗句的节奏把握恰到好处,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在简洁明快的韵律中,巧妙地传递出深刻的哲理与细腻的情感,让读者在反复吟诵中,不断品味其中的深意,实现了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高度统一。
  《白马非马》凭借其独特新颖的意象构建、深邃多元的主题挖掘以及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表达,充分展现了王鸣久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首供人欣赏的诗作,更是一个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哲学、文化以及自我存在的思想源泉,引领读者在虚实相生的诗意世界中,展开一场启迪心灵的探索之旅。
  王鸣久,1953年12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我是一片橄榄叶》《东北角》《东方小孩》《宁静光芒》《梦厦》《青铜手》《最后的执灯者》《苍茫九歌》《故乡站满汉字黄花》《与滴水飞翔》《苍耳垂风》及中篇小说集《蓝桥》、散文集《落鸟无痕》、现代诗话《诗悬》等十八部文学著作。曾获第二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第二届辽宁文学奖诗歌奖、《中国诗人》25周年优秀诗人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