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在手,历史在我心中
2021-06-12 14:27:06 作者:朱乐尧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朱乐尧,江西南康人,1970年12月应征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服役,1978年高考后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2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辽宁财经学院(今东北财经大学)任教,1983年5月退役。
·上·
唐诗,文学殿堂里的奇葩。
我喜欢唐诗,首先是因为唐诗有着娇艳无比的美,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美得令人心醉。它是文字的升华,凝固的旋律,智慧的乐章,即使是寥寥的几行字,却也意深远,智恒远。
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唐诗的清纯诗情和几近桎牿的格律,让世间如梦如幻般地领略到她那无与伦比的朦陇美意。唯美的唐诗,带给我们以绝伦美奂的享受,爱的凝聚。
我喜欢唐诗,还因为我喜欢国力强盛、歌舞升平、霓裳羽衣的唐朝,文化昌盛的唐朝。喜欢唐朝的山水田园,边塞风光,风土人情,喜欢听巴山夜雨的倾诉、子夜琵琶的宫商角羽,看海上生明月、春江花月夜及银河落九天的景观……
唐朝诗书万卷,卷卷永恒;佳句无数,字字珠玑,笔笔生花,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角落。
吟诵唐诗,对着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意境,温柔地啜,细细地品,或是豪爽地饮,足以让心灵在李白的山水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或是王维、孟浩然的田园中,高适、王昌龄的边塞沙场中,感受着远古浪漫而浓重的气息。
唐朝的边塞风光最雄浑壮美,沙场壮士最豪放悲壮。
边塞、边疆是国家安全、安定的支撑与保障。隋唐以来,频繁的边境战争,疆土的扩大,以及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化发展,人们对边塞的认识与关注不断提高。至盛唐,边塞生活即已成为一些诗人及文人墨客关注的中心话题,进而以边塞风光、战争与战场、戌边将士生活等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源于先秦时代,《诗经》中即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后,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但唐以前的边塞诗,传世的总计不到200首。
唐代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所未有,以高适、王维、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为代表。
除此之外,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杨炯及其他著名诗人陈子昂、杜审言,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等也都写有较多的边塞诗。中、晚唐虽未出现边塞诗大家,但边塞诗的创作却仍蔚为风气,且题材有所扩展。
故有唐一代,收录于《全唐诗》的边塞诗有多达两千余首,占其收录传世诗篇总数的近一半,其中的不少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还极具历史意义。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彰显了唐诗的魅力,表现了中国的骨气,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
唐代边塞诗的所有诗篇,每一篇都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
唐朝的山水田园最恬静、绚丽和浪漫,让人流连忘返。
田园牧歌式的安逸恬淡生活一直是许多人的向往。以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及乡村生活为题材,把细腻的笔触投向悠闲田野的山水田园诗歌,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
在《诗经》、《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中,虽有大量自然景物的描写,期间也不乏诸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写景佳句,然却始终未能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
到汉末建安时期,曹操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
魏晋之前的诗歌创作,自然风光还只是一块未被人识的然璞玉。
魏末晋初诗坛,山水诗逐渐增多,在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作中已依稀可见。到晋末南朝宋时,以陶渊明为核心的田园诗派和以谢灵运为核心的山水诗派终于在诗国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创作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诗派。
唐代诗人中以山水田园诗闻名的很多,除王维、孟浩然、李白等大家外,还有常建、储光羲、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实际上,唐代诗人中可以说没有哪位没写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的。
唐代的山水田园诗,题材多青山白云、山水秀色,风格趋恬静雅淡,诗境隽勇,富阴柔甘美,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具代表意义的名篇有:王维的《鸟鸣涧》、《鹿柴》、《竹林馆》、《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以及张继的《枫桥夜泊》等。
宋代以后的山水田园诗,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其境界则已远不及唐代。
唐朝的离别情最特别,有着别具一格的风韵和意境。
离别,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唐诗中以离别为题材而流传千古的名篇也有不少。这些情真意切、言已尽而情无穷的离别诗篇,除充满羁愁别恨、离情缠绵,令人感慨欷歔的情调外,细细品味还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意境高远、优美的浪漫主义气息,堪称唐诗中一簇风韵别具的奇作。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就一扫寻常离情缠绵的怅惘忧伤,以知己遍及海角天涯视万里之遥为邻里的广阔胸襟,以意境高远的宏大气魄,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王维的《山中送别》云:“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写送别友人,却不在“送别”上做文章,而是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立意高远奇特,新颖别致,匠心独运,寓别意于字里、见离愁于行间,平中见奇,极有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堪称历代别离诗中的杰作。
王维的另一首别离诗《送元二使安西》也极有特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友即将远行,而且是去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有劝君喝下这杯离别的酒,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深挚的牵挂。
“诗仙”李白也特别喜欢写别离诗,在其存世的诗中,属别离诗的竟有上百首之多,且都立意新颖,潇洒出尘,尤具特色。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之旷达大气的离别,也有别于王维《山中送别》那种萦绕牵挂的情感,而是以充满诗情画意的一种洒脱愉悦的抒情送别。
·下·
唐朝的月最明最迷人,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
唐诗里的咏月佳作,自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唱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后,不知是谁在春江花月夜里或是海岸边上,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即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
于是,就有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以及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唐诗里,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 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之后,咏月即成为中国诗词创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传统。仅宋代的咏月名篇就有: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常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唐朝的酒最烈最醇,至今仍能让品读唐诗的人一醉不起。
中国是酒的故乡,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国家之一。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行进的。
唐朝是诗酒结合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诗人们纷纷举杯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因此,唐诗中同酒相关的诗篇甚多。这些诗篇,也是唐诗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李白“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月下独酌》、《行路难》)。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客至》、《登高》)。
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血,能饮一杯无?”“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白居易《问刘十九》《醉吟》)。
世间奈何千重梦,人生能有几回醉?醉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
故李白有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
完全有理由说,唐诗就是一坛酒,引天上来的黄河水,采楚国的鲜花香草,吸日月江河的精华,贯天山云海之气势,醮几滴边塞征人的离泪,切几片少妇回首时眼波的忧愁,让贵妃素雅的纤手封装,包裹上宫廷的霓裳玉衣,然后洒上千树万树的梨花,埋在时间的尘土之下,千年后的今天,诗香熏得品诗的人,一醉不起。
唐朝的红颜多命舛,香消玉殒谁人怜
自古佳人多命舛,这似乎是一个通则。从西周史上“烽火戏诸侯”的第一美女褒姒起,之后的西施、虞姬、昭君、貂蝉,无一得以逃脱“闭门春尽杨花落”、“香消玉殒谁人怜”的厄运。
故诗人欧阳修云有言:“汉宫有佳人……飘泊落谁家。自古红颜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再和明妃曲》)。
苏轼也感叹:“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薄命佳人》)。
在唐代,更有“一朝选在君王侧”、“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贵妃如何?还有唐代文坛中的四大才女女中诗豪李冶、女中文妖薛涛、女中歌伶刘采春、女中诗圣鱼玄机又如何?
一篇《长恨歌》,打开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充满对一个薄命佳人的哀婉叹息。她,虽有闭月羞花的天生丽质之貌,更加有皇帝的恩宠之泽,但暮然回首间,却无奈“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至“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最后也只能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女中诗豪李冶,中唐诗坛享有盛名的女冠诗人。天宝间,玄宗闻其诗才,诏赴阙,留宫中月余,优赐甚厚,遣归故山。后传言最终被赐令乱棍打死。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文妖薛涛,生性聪慧,姿容美艳,八、九岁即能诗,洞晓音律,善歌舞,多才艺,书法颇得王羲之神韵,论才情人品,唐代第一女诗人头衔当非她莫属。她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大家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均有唱酬交往,与诗人元稹姐弟恋一场,就这个朋友圈也足见其在当时诗坛中的分量。
薛涛幼时随父亲移居成都,稍长,有艳名。父殁后,飘零动荡,十六岁时,名臣、使人韦皋镇蜀,呼之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十多年屈辱的乐伎生涯,令她饱经沧桑。人到中年后脱离乐籍,一袭道袍,终身未嫁,独自在清幽的生活中了余生。奈何一身才情,犹如“空谷幽兰”“栈桥梅花”,无人欣赏,只能孤芳自赏。有传世诗作90余首。
歌伶刘采春,唐代知名的江南女艺人,曾以靡靡之音,红遍江南。彼时吴越一带,只要刘采春的《曲》响起,"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见其流行程度。元稹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时,她随丈夫来到越州,深受元稹的赏识,与元稹同居七年。后来元稹升官回京,刘采春被抛弃。据说,刘采春最后投河自杀,年仅32岁。
女中诗圣鱼玄机,晚唐诗人。鱼玄机姿色倾国,天性聪慧,才思敏捷,好读书,尤工诗,与著名诗人温庭筠有深交,唱和甚多。初嫁为人妾,被弃后出家为咸宜观女道士,孑然一身,无所凭倚,常发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痛苦而又绝望的心声。后因打死婢女,被官方处死。
鱼玄机传世诗作50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鱼玄机因非非官宦显要,故正史未能为其留下任何的片纸只字,其事迹可见《唐才子传》等书。
“可怜前代汗青史,薄命佳人类如此”(元?洪希文《书美人图》)。“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
这就是唐朝,也是昔时男权社会佳人的普态。
唐代的诗人最清高。
清高,不慕名利,独善其身,是旧时中国文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及传统。唐代诗人最清高,诗仙李白即是清高的突出代表。《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讲的就是“李白清高,连天子都知而不忍相强”的故事。
李白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并练就一身“好剑术”,凭着一壶酒,一把剑,胸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远大抱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狂舞,一路豪饮,终于舞出一颗盛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
李白应诏赴长安时的信心可谓满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自恃才高、放荡不羁的李白进入长安后,依然是我行我素,豪饮不断,不图粉饰,不为虚名,有时连皇帝的诏示也敢不放在眼里。如此这般,恰如杜甫所言::“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性情中的李白,醉卧长安,天子难寻,喜笑悲歌气傲然,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但也应了那句“自负太高,失望也越大”的古训。实际上,李白入朝不过是皇帝的一个花瓶,并未受到重用。由于难以实现其“济苍生、安社稷“理想,李白只好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叹息声中潇洒出长安。带去一片蓝天,一壶酒,一把剑,踏遍故国山河,不作任何修饬,留下无数诗篇。
这就是李白,这就是唐朝的诗人。
沏一杯龙井,捧一卷《唐诗三百首》,读罢骆宾王,李白、杜甫、孟浩然,接续白居易、杜牧、李商隐,从初唐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到晚唐“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之诗国的落日余晖。
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美伦美奂,久而弥笃。窗外微风吹拂,透过湘帘沁人心脾。蓦然间,竟忘了今夕何夕。
唐诗一册在手,历史在我心中。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