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艺术情感与炽热温度的碰撞

一一读梁尔源老师的新诗集《蝶变》

2022-12-15 15:51:23 作者:邹中海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邹中海,诗人、文评人。诗歌代表作曾被关工委推荐,中央电视台播发。

  梁尔源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湖南省诗歌学会创始会长,参加《诗刊》社第七届青春回眸,出版诗集《浣洗月亮》《镜中白马》《蝶变》。《镜中白马》入选中国好诗第五季。

  他是时下湘籍活跃的诗人之一,继《镜中白马》之后,又出版了新诗集《蝶变》。梁尔源的创造活力和所爆破出的精神能量,令诗坛为之注目,诗评家称之为“梁尔源现象”。

  但我最早接触梁尔源老师的诗,是《七十三个补丁的教义》。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他就是我们湖南省诗歌学会的创始会长,是诗坛刮起“梁尔源现象”的著名诗人。我只感到这首诗令我眼前一亮,这种感觉是以前不曾有过的。因为见过很多名家写诗,要么是宏大的叙事,显得大而空;要么是虚假的抒情,显得有些失真,所以也就很难从内心打动到读者。

  梁尔源老师的《七十三个补丁的教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伟人一件穿了二十多年、打了七十三个补丁的衣服来进行叙述,衬托出伟人之大。由此而引申出伟人一贯艰苦朴素的作风。这种作风,至今都有警示意义。题目虽然有“教义”两字,却没有半点说教的味道,语言生动,细节逼真,很有韵味和趣味性。

  后来又读了他怀念袁隆平的诗《在一粒稻种中观天象》,又被他的这首诗惊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的新颖度,在我看来,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章有法,先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回环往复,始终扣住一个“民以食为天”的主题。稻种之小,却是民众之“天”,衬托出袁老的丰功伟绩。诗的语言非常质朴,没有一句口号,却将伟人名言名句信手拈来,化为诗歌意象。既有意境,增加了厚度,又感到十分亲切。全诗娓娓道来,于平静中流淌着诗意和崇高,体现出诗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底蕴。

  再后来,梁尔源老师的新诗集《蝶变》出版了。他看我非常喜欢,特意从长沙寄了本给我。他的诗,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本诗集,属于珍藏版,硬底封面,黑褐色底色。诗集收录了诗人多年来创作的经典诗歌三百零四首,每一首都是梁尔源老师精挑细选的佳作,具有诗学独特的审美性、艺术性、学术性、思想性,很有收藏价值。

  梁尔源老师的诗题材非常广泛,他仿佛有一双天生的诗人的手,什么物象经过他的双手点化,就成了一首首诗意盎然的诗歌。有的仅仅是个名词或者抽象的术语,他都能写出浓浓的诗意。比如《微积分》,这本是一个学科或课本的代名词,他却写得生动有味,由基础科学联想到厨师的技艺而产生的跨界跳跃:“一个厨师对微积分/有独到的理解/认为极限概念可以这样比喻/当包子的馅/无限趋于零时/那它的极限就是馒头,反之/如果馅趋于无限大/那它就是丸子……”。再比如:《猫与哲学》《网的幻觉》《高脚杯》《斋饭》《揣摩》等等,都写得非常诗意盎然。特别是他写的《张家界玻璃桥》,写出了透视人间的哲理高度,更让人拍案叫绝:“家里那块穿衣镜/从来照不出我的反面/大街上的玻璃幕墙/只收藏市井的城府/而在你身上行走/才能看透人间的深渊。“假如诗人没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洞察力、感悟力,很难写出这么透彻又充满神性的诗歌。

  如果说以上这些作品,只是诗人艺术高度的体现。那么在本诗集其它几辑的诗歌中,几乎就是诗人情义的展现。诗人把身边的人和事,都进行了诗意的描摹。大到家国情怀,小到一个感动的瞬间,都被诗人那支充满诗意的笔,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发呆的母亲》《岳母》《亲戚》《小学》《焊工之歌》《天宫二号》《祖国的眼神》《在天安门广场站一会》《在一块芯片上触摸祖国》以及上文提到的《七十三个补丁的教义》和《在一粒稻种中观天象》等等,无不体现出诗人的温度与真情。

  这本诗集以《蝶变》命名,其实诗集中也有一首叫《蝶变》的诗歌,或许有诗人喻指破茧成蝶的心路历程,所以比较重视,用来做了书名。《蝶变》这首诗的结尾两句,很有向死而生的震撼力:“一只蝶/在绝望中/飞出了一道彩虹”。我认为,这首诗的象征意义非常广泛,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可能有破茧成蝶,蝶飞而舞,幻化成虹再到波澜壮阔的过程。诗歌似乎在提醒人们,遇到困难时同样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向生活,以便迎来转机,修成正果。如果我们再往深想一点,联想到现在的时代背景,就更引起了人们的共情。诗言志,或者也正如诗评家霍俊明在《蝶变》的序言中所指:所谓蜕变,实则是一种磨砺或修习之人所寻求的境界。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应该说梁尔源老师的诗歌继承了“缘事而发”的传统,他的诗大都言之有物。比如《命根子》《飞来的红盖头》《停留在火塘边的梦》等等,非常有代表性。但有些诗又有很浓的浪漫主义气息。比如《无花果》,就给我们营造了一种神秘、幽探、又不容易达到的想象空间:“从没开过花/却怀孕了/满地沉戈的翅膀/和折断的撞针/光鲜的外壳/隐匿着受精的影子……”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情绪审美与日常观照意象化,把它们融入个体生命生存之道的客观与主观,具象与提象,提练成独特的生命感悟,产生一种若隐若现的诗意之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生活的再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诗歌的源头。诗人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情,以独特的方式借助文字力量传达出来,传达给读者,传达给其它生命体,产生出貌渺的时空感和神秘感,营造出一种很强烈的气场。好句子自会发光:“它们没有海阔天空/来回只有一条路/不用偷学咒语/掌里就能点开“洞穴”的石门……”(见本诗集《金色的蚂蚁》第一辑第五页)微尘可观世界,水里透着光辉,诗人这些文字的表述,多么神奇!

  在《蝶变》这本诗集里,诗人把一首叫《源头》的诗,不放开头,反放结尾,做了收束。是不是喻指“源头活水”,还是指万事万物都是诗歌的源头,或者是指一本诗集的结尾却又是下一本诗集的开头,笔者不得而知,读者诸君可各自揣测!

  山水田园诗也是本诗集中的一大亮点。诗集的第六辑,基本上可以看作山水田园诗的集结。《源头》《秋风辞》《东洞庭》《在渠江搂着大山入睡》《游宁乡千佛洞》《君山》等数十首,无不体现出或宁静或广阔或激荡的田园诗意之美:“枯水季节的君山月色/卡在柳毅井口/真情露出破绽/暗恋已无法偷渡/孤岛已不是爱情的法码/悬念挂着远去的风帆,谁在点亮野渡的残灯……”(见本诗集《君山》第六辑325页),读罢此诗,一种孤寂广袤的意境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山水田园诗在我国古代的诗坛中占了很大的地位。不论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浪漫主义诗人,都有涉及,略一梳理,便有所获:《诗经》中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原的《山鬼》《湘夫人》;陶渊明的“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等,这些都是山水田园诗最好的代表作,诗人们通过对山河日月的描写,或借物咏怀,增添许些豪气和家国情怀;或感怀伤世,托物喻意,把心中的苦恼尽述笔端;或以细腻描绘,有意识的引导读者通过诗歌和想象,领悟祖国山川的壮美、大自然的神奇。杜甫的“一览众山小”,“荡胸生层云”等这样的诗句,令人有一种豪气干云的感觉!

  梁尔源老师的《浣洗月亮》《镜中白马》《蝶变》三部诗集,都是时代的重音,集中明晰地展现了梁尔源近期的创造特性,也是对前期风格的拓延,更是对它们的超越,也清晰地体现了梁尔源独特的诗美学:诗需要在“至义”“至新”“至情”“至味”等这样的“重音”上多有作为,才能起到诗歌在人生、在社会中应有的社会影响力。诗歌若能真正起到有益于世道人心,是离不开这些“重音”写作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诗歌片面地追求深度意象,结果造成了很多优秀的传统丢失,诗路越走越窄,同质化非常严重。不得不说是现代诗坛的败笔和困境。新诗要发展,必须要拓宽题材,拓宽诗路,向传统要灵感,向生活要灵感,借鉴梁尔源老师这样的表达方式,以其出现更多像梁尔源老师这样有深厚底蕴和生活感悟的诗人。读了梁老师这么多的诗,才知道他的艺术高度,是源自于他广博的知识和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创新得来的;而他的情感温度,就是他从政几十年升华出来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的人间真情。

一一写于2022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