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借虚设的“故乡山”而层叠着故乡的高度

——读林柳彬《故乡山》

2023-04-09 11:21:57 作者:陈明火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陈明火,笔名执仗,湖北省鄂州市峒山人。湖北省作协第五、六届委员。已出版著作《无锁的情空》《挑剔名作及评点》《“包氏佛诗”的考索》等十部(三部中英对译),编著《进格作文》、主编省级教材《综合阅读》等三十余部。已在国内外发表诗、文数百万字,有两百余首(篇)译成英、日、希腊、俄罗斯、韩等文字。曾获《中国作家》2003年“全国评比”特等奖、希腊作家艺术家国际协会2005年度“欧洲联盟杯”奖等多次。另有陈明火诗文评论集《抒情者的迷途》一部。
 
 
  乍一看《故乡山》的诗题,便会觉得在“故乡”与“山”之间少了一个“的”字。再一想,不!如果真的加上了一个“的”字,那个写诗如同写命——即他所说的“写诗,无非是保留人的独立、自由与尊严,这对作者来说才是最高的奖赏”的八0后诗人林柳彬,就不是一个十分注重语言活力、充分发挥词语潜能的当代诗人,而是一个写一些司空见惯的“故乡的山”、“故乡的水”的一般诗人或“故乡的山来故乡的水”的流行歌曲的歌词作者了。
  在我的记忆里,林柳彬与他那同为青年才俊、同吃编辑饭的刘俊堂一样是一个敬畏艺术,敬重艺术作品,尤其是诗歌语言的脱俗化、个性化的诗人、作家。大约二十岁左右的他,因在《大家》发诗作而被诚邀当上《江南风》文学杂志的编辑。他发我的一篇近三万字的小说《暴风雨》时,特意给我打电话想让我把“暴风雨”改一改。我想了一下作答,用“暴风有雨”如何?他听后笑着说,好,就“暴风有雨”。在发我的长诗《自救日记》时,因惧“自救”一词而改为“北上”——即《北上日记》,他亦挺认真地告诉我之原委。稍后,为之写了篇很有见地的长篇评论:《对一首诗的阅读——浅析陈明火长诗<自救日记>》(2004年《世纪瞭望》4期——此诗获《中国作家》2003年“全国评比”特等奖、希腊作家艺术家国际协会2005年“欧洲联盟杯”奖,他与“火柴盒”诗歌沙龙“谈诗论道”的另几根火柴——冰哥、阿蹦、长毛、鸡翅木等功不可没,因为诗中已留存他们的姿势、心跳与声音)。说真的,他连他所负责发表不同作品的题目及作品的艺术品位都是如此的看重,若干年后对自己所精心创作的《故乡山》之诗题,包括作品组构中的排他性以及叙述等方面的艺术技巧等,肯定是不会轻视,或是随意而为之的。
  在我看来,林柳彬已把他那从内心深处流淌的无限深情,堆成想象中所虚设的“故乡山”。而后,似一个搭积木的聪慧孩子调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段,在自然地理的特定意义与象征意义的“故乡山”上,层叠着故乡的不同高度。
 
  进入《故乡山》,看到诗中几次提到“月亮记住了”与“记住了”中出现的人称代词“我”、“你”与非人称代词“它”,倍感亲切。在稍作停留之后,就会想到诺贝尔奖获得者高行健长篇小说《灵山》中的你、我、他三种叙述手段。比如,小说里,每一个小故事永远是两个人在对话。当叙事人称是你的时候,世界仿佛轻灵的梦,从身体里被呼唤出来,演变成代表我性欲,代表我本能,代表人在世界上是偶在的本质的她,两个人彼此面目模糊,看不清对方身影。又比如你游荡在这个世界,显得太寂寞,于是找到了我,而他在这个世界旁观着我,然后异化出你内心中代表着我性欲的她,最后回归到在尘世中被逼成虚无飘渺的你,然后只有他,我消失,她不在。
  诚然,诗人林柳彬的人称代词之运用,远没有小说家高行建弄得那么复杂,但他有自己叙述中的一些独特之处。比如,他在叙述语义的片段时,可直接省略叙述中的“我”,让“我”站在“月亮记住了”的背后,请知情的“月亮”代替“我”并记着“我”所熟悉的一切。当“月亮”帮“我”完成了特定的叙述任务之后,可让曾站在后台的“我”直接出场,叙述“我从来不记得鱼”、“我不记得狗吠声是由近而远,还是由远而近”、“我已经不记得那些喊过的名字”、“而我的遗忘也未能使它停歇”的所见所闻。另外,在“我”不需要参与诗句的叙述时,诗句中所出现的“我”、“他”与“你”就在静态的叙述之中派上用场。如:“只是轻声说:我记住了”(“我”,代“月亮”)、“它没有巢,尖叫声狠狠抓破了黑夜的脸”(“它”,代“鸟”)、“还有你,脸上的三道疤痕”、“你的双手”(“你”,代“人”)……这些在诗句里可以自由出入的人称代词及非人称代词,均以自己不同的身份把“我”对故乡的真情实感传递出来,使诗句呈现跌宕起伏、曲径通幽之感。
 
  如何让《故乡山》一诗的叙述力量,在靠近诗的那一维度表现出来,林柳彬可说是倾心尽力了。我赞同七0后诗人、作家刘俊堂对诗之语言等方面的评说:“《故乡山》的根须深深地戳进大地,而语言,则是从天上而来,每一个词都像接受洗礼后,才安然入座。这首诗几乎放弃了修辞,过滤掉了所有似是而非的象征,词语经过简单的编码,就抵达了一首诗歌可以取得的最高成就”、“《故乡山》是一个奇迹,每一个名词,都被唤醒,看似安静,但都在暗处发出尖叫之声。混沌的象征被摒弃,而变得干净,月光下的阴影,也仿佛晶莹透亮,所有的事物,在月光下,在诗歌中,都找到了它的救赎之途。一圈又一圈逝去的年轮,沉重的生活,也似乎披上了圣者的光辉”(《名词的尖叫——读蟋蟀<故乡山>》)。当然,林柳彬(笔名,蟋蟀)为了展示静谧、温煦的故乡那让人迷醉的夜间景致与人情,还把景物们呼吸着的声音悄悄地与故乡人心动的声音聚合在一起,直至把那“月是故乡明”、且懂得“我”之心情的“月”,放在了一个十分醒目的位置”。
 
今夜,月亮记住了每一棵树的名字:杨柳,苦楝,桑。记住了
粗糙树皮下酣睡不醒的虫卵。
记住了一只鸟,它没有巢,尖叫声狠狠抓破了黑夜的脸,但月亮
无所谓,只是轻声说:我记住了。
记住了一面墙,和砖块里烧成白灰的田螺。
还有你,脸上的三道疤痕。
 
瞧,你的双手,每一个指头都有它的去向,它的姓名。
和远处的屋檐一样,它们住着一截骨头,几根
一碰就会尖叫的神经。
它现在在你的身上,就象砂石在路中央
为了辗平它不知磨损了多少车轮。

 
  月亮,已经被意象化了。月亮,成为了“我”的代言人。这样,诗中的“我”对心怡的故乡爱得有多深,月亮便爱得有多深。也就是说,“我”能记得住的故乡的一切,月亮照样记得住。于是,林柳彬让那满怀激情的月亮在“记住了”的甜蜜的记忆里,自如地进入故乡的地理版图,进入故乡那让人迷醉的静夜。
  在叙述月亮“记住了”的方式里,我们可以看到林柳彬组构语义片段的不一般的能力。他先是从抽象(“每一棵树的名字”)到具体的属于江南故乡几种较常见的树——“杨柳,苦楝,桑”入手,再从几种常见树的整体到局部的“粗糙树皮下酣睡不醒的虫卵”,凸显了有序不紊、粗中有细的叙述力量。一只“酣睡不醒的虫卵”的静态存在,不只是观察之细致入微,更重要的是暗示了故乡人的那种心静如水、自然生存的生活状态。不仅如此,林柳彬还从一只鸟之形体到“尖叫声狠狠抓破了黑夜的脸”之“鸟鸣”、从“墙”、“砖块里烧成白灰的田螺”之吃与住到故乡人的“脸上的三道疤痕”、“你的双手,每一个指头都有它的去向,它的姓名”等,其细处慑神的叙述真实有力地表达了故乡景致与故乡人的一种与世无争、心安理得里的那份安静、那份自在与那份惬意。
 
  艺术的真实,原自自然的真实。林柳彬在这一方面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如何展示自然真实之范例。诗前,他让月亮“记住了”故乡的景致与故乡人的一些让人动情的细节或细处,然而,还有月亮没有“记住了”的地方。此时此刻,为了活灵活现地继续展示故乡风土人情的“我”,也就是那个曾站在月亮背后或诗之背后的“我”亮相了。
  对于“我”的堂而皇之的出场,林柳彬是有自己适切的安排的。他为之排除了他人习惯了的修辞上的、过于诗意的“诗人腔”或“诗歌调”,形成自己的个性较强的也是能接地气的语调,让故乡的乡景人情在能传递“我”自己的心灵信息中悄悄地漫溢出来。
 
我从来不记得鱼。因为它一直在水中游,在沟渠里,在自己的鳞片深处。
不记得哪几盏灯火比倒影先熄灭。
父亲变得又聋又瞎,像一把用钝的铁锹,靠在墙角。
我不记得狗吠声是由近而远,还是由远而近。
村外的棉花都白了,揣着温暧的棉籽。
露珠在地里沙沙地走来走去,茫无头绪。
 
我已经不记得那些喊过的名字,它们像河水被一张张面孔舀走。
在废弃的码头边,一个矮子和他的绰号还
孤零零地挂在树上。
身后,蛛网一节节地拆散。

 
  林柳彬的居住地就在号称“九十里长港”边,对港水、对水中鱼肯定有所了解。一句“我从来不记得鱼”之“不记得”,与“不记得狗吠声是由近而远,还是由远而近”、“已经不记得那些喊过的名字,它们像河水被一张张面孔舀走”(有“记得”的,因遗忘也有不记得的),其实都是“月亮记得住”之正话反说的不同形式之运用。他是想让人从“不记得”的审美疑误里,豁然开朗地进入“记得”或遗忘的语言符号之中。如,“我”记忆中的鱼“在自己的鳞片深处”、“哪几盏灯火比倒影先熄灭”、“父亲变得又聋又瞎,像一把用钝的铁锹,靠在墙角”、“一个矮子和他的绰号还/孤零零地挂在树上”、“蛛网一节节地拆散”等,不仅是被“我”记住了,而且连细情末节都记得十分牢靠。就连那些不可磨灭的鱼的部位、亮光何时熄灭、父亲依墙的姿势、爱爬树的小子与蜘蛛网的破损,全都历历在目。所有这些,全是自然的实情实景被他那“自言自语/乃语言的宗旨/而游思随想/恰是诗的本意”(高行建《游神与玄思》)的诗绪牵拉着,自然地上升到艺术的真实。
 
故乡山越堆越高,那么多的月光夹进岩层,那么多白霜。
而我的遗忘也未能使它停歇:
草尖正慢慢向外刺伤我的皮肤,又老又丑。

 
  《故乡山》之“故乡”,是一座“山”。
  《故乡山》一诗,以一个特殊意象“故乡山”的虚设、以叙述人称的灵动、以出其不意的叙述力量、以自然的真实等,将“我”对故乡的一份份念想、厚爱与展望诗意地层叠着,使“我”的故乡显得“越堆越高”。
  《故乡山》之“故乡”,是一座值得期待的“山”。
  我们从“故乡山”那含蕴无限的“越堆越高”的长势里,也就是以静态的“故乡山”,对抗因时代变化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现实生活的嘈杂、焦躁与功利色彩等,能获知“我”心中的故乡及故乡人没有“停歇”,永远会保持自己的那一种恬适与宁静,永远会保留自己的那一种昂扬向上或向前的自然姿态。 
 
2023年2月27——28日于鸟缘居
 
附:
 
故乡山
林柳彬 
 
今夜,月亮记住了每一棵树的名字:杨柳,苦楝,桑。记住了
粗糙树皮下酣睡不醒的虫卵。
记住了一只鸟,它没有巢,尖叫声狠狠抓破了黑夜的脸,但月亮
无所谓,只是轻声说:我记住了。
记住了一面墙,和砖块里烧成白灰的田螺。
还有你,脸上的三道疤痕。
 
瞧,你的双手,每一个指头都有它的去向,它的姓名。
和远处的屋檐一样,它们住着一截骨头,几根
一碰就会尖叫的神经。
它现在在你的身上,就像砂石在路中央
为了辗平它不知磨损了多少车轮。
 
我从来不记得鱼。因为它一直在水中游,在沟渠里,在自己的鳞片深处。
不记得哪几盏灯火比倒影先熄灭。
父亲变得又聋又瞎,像一把用钝的铁锹,靠在墙角。
我不记得狗吠声是由近而远,还是由远而近。
村外的棉花都白了,揣着温暧的棉籽。
露珠在地里沙沙地走来走去,茫无头绪。
 
我已经不记得那些喊过的名字,它们象河水被一张张面孔舀走。
在废弃的码头边,一个矮子和他的绰号还
孤零零地挂在树上。
身后,蛛网一节节地拆散。
故乡山越堆越高,那么多的月光夹进岩层,那么多白霜。
而我的遗忘也未能使它停歇:
草尖正慢慢向外刺伤我的皮肤,又老又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