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池州职业教育中心培养出的掷地之材——方严

2024-07-05 19:35:51 作者:陈凯 | 来源: | 阅读:
纵观作家方严的人生轨迹,二十多载春华秋实。她的足迹是坎坷的,自己的内心是强大的。

  近日,北京《中华网》和《中国报道》以及《中诗网》相继推出了一位青年作家的作品和有关动态,实际上,近几年她的诸多文学作品在网络和各大文学平台频繁出现,其中《梨花落在去年下雪的地方》、《我们一起去看梨花吧》、《梵净山的钟声》等系列诗歌作品得到了读者一致的好评。诗人独特的创作手法、优美的语言和背后的励志成长经历,铸就她成了当下90后中新锐而突出的一名青年作家。

  她就是来自安徽省池州市的方严。

  方严,1997年出生于安徽池州,安徽省青联委员、《中国诗人生日大典》执行主编。她创作的作品曾刊登在《文化月刊》、《作家》、《诗选刊》、《长江丛刊》、《北京文学》、《上海文学》、《中国艺术报》、《延河》、《扬子江诗刊》、《江南诗》、《青春》等刊物。先后出版书籍《山水诗笺》、《忽然安澜》、韩语诗集《梵净山的钟声》、日语诗集《在路上》等多部作品,书籍曾被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一级、省市级40多家图书馆收藏。被评为中国诗歌学会2023年“年度优秀会员”、曾获2023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第八届亚洲诗人奖“青年诗人奖”。她在北京参加过“中国散文年会”等文学活动,被中国网、中华网、安徽日报等媒体进行过特别报道,目前已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具有活力和探索精神的励志90后青年作家之一。

  作家方严成名的背后,除了她优秀的诗歌作品以外,她的文学创作道路、诗歌作品、成长经历都与池州职业教育中心息息相关。

  从小热爱写作 高中幸遇恩师

  方严2013年9月从池州市第十一中学进入池州职业教育中心学习。其实在学生阶段的她,不擅长理科却对文科格外爱好,由于理科成绩不好,在班上常常被同学打击排挤。上高一时期的她,学科成绩并不是很理想,通过她自身的努力在高二时期成绩开始跨越进步。自古有名师出高徒,方严遇到了一位促使她在文学道路上坚持创作的老师——纪秀红。纪秀红老师写作能力极强,本就一直翱翔在诗歌中的方严已经开始质疑自己的创作时,纪秀红老师的出现,让方严在创作中找到了前行的动力。方严因作文写得好,纪秀红老师开始关注到了她,并经常将方严的作文作为模范在讲台上读给全班学生听。通过纪秀红老师的指点和鼓励,使得原本处于迷茫阶段的方严在这条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又增添了一股力量。经过纪秀红老师的鼓励,她在网上发布了第一部小说作品《西风烈之匈奴崛起》,网上的点击率也比较高。

  今天,方严的诗得到了大批读者广泛的阅读和好评,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著名诗人叶延滨、雷平阳、梁平、安徽文学院副院长,安徽省政协委员许春樵和著名诗人潘洗尘、杨志学、蒋登科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荐。目前是安徽省乃至全国90后中较为突出的优秀青年作家。可以说,方严作品能产生这样的社会影响,与上述专家老师和池州职业教育中心纪秀红老师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职校相识姐姐 作品尽显真情

  “……我是一个坐在门槛上看风花雪月的人哪/祈祷梨花在落下的时候可以重一些/重一些的时候/多像是她在拍我的肩啊!”

  以上诗歌作品便是出自于作家方严的笔下。2023年9月被中国诗歌网在官方网站推出,2024年1月,现代诗《梨花落在去年下雪的地方》在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发表。同时被北海日报、齐鲁晚报、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凤凰新闻、等媒体以评论、评价、视频、音频、海报、文字等多种形式推出,一时之间该作品点击力飙升,读者粉丝云集。

  2024年2月24日,江苏省教育新闻播出为这位优秀的90后作家方严录制的专访片《家在池州》。记者就写作、生活、职业、经历等多个问题对其进行了专访。专访中提到过她上学时的经历、部分励志成长故事、文学成就,以及她的《梨花落在去年下雪的地方》系列作品等。

  她诗歌中的“姐姐”叫汪汉超,由于汪汉超很关照方严,二人关系一向很好。直至她对口招生结束,乃至于大学毕业后还是没有等到姐姐汪汉超的到来。源于内心对“姐姐”的思念和期待,方严于2018年2月14日写下《梨花落在去年下雪的地方》。作品一石激起千层浪,著名诗人梁晓明在作家方严作品研讨会上评论说:也许是她诗中的“姐姐”打开了她的“诗心”,使得她对事物的认知、对诗歌的追求、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促使她在诗歌创作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2023年8月11日,《中国艺术报》整版刊登出《方严:且行且吟 抒情诗歌》一文,该文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为出版的新书《山水诗笺》而作。白庚胜高度推介:“作为诗界的青年先进,我所寄希望于方严的是:使自己的心灵更加强大,足以气吞天地日月;让自己把根扎得更深,在生活中、人民里;将自己的诗心、诗情、诗意、诗章汇入源自《诗经》《楚辞》的中华诗河、诗海之中,并掀动汹涌的浪花与波澜。”。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李浔高度评价道:“方严的诗集《山水诗笺》,全书分为‘山水’‘长夜’‘望天’三辑。读了她的诗,诗中流露出‘行万里路’的气息,所以能轻易认定她是一位有行吟倾向诗的人。从方严的诗中可以看出,她一直在路上,已走了大半个中国。这些诗有对各地历史、人文、地理等的解读,也有触景生情产生的片段式感悟,真实记录下她在一个时期的生活与理想。”。中国作协会员、中诗网主编周占林高度评价道:“我从她的忧伤中看到了诗人的惬意,从她对爱情的淡定中也看到她内心那淡淡的不安,但所有的一切,都无法掩盖她诗歌的才情,每一个词语在她的叙述中都激情四射。诗人的自述虽急且缓,因此,在她的诗中到处都有婉约之美、爱意之深。她让所有的文字都活了过来,每一个词语仿佛都是一个小小的生命,有一种动感之美充斥其中。”。

  向阳而生,逆风飞翔

  阅读是学习写作的根本,只有通过多读书,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的词汇库,丰富自己词汇使用方法,才能了解不同的风格,并从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

  但阅读是否意味着必须要精挑细选,去读一些好书,她认为坏书也有坏书存在的价值、阅读的价值,因为坏书这种“反面教材”,往往能让我们读、用更加深刻,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作品,不适合这样去写,而应揉合出好的写作方法。

  所以无论对于天才还是庸常的人来说,学习写作,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领会别人怎样写。她的创作启蒙,少不了那些漫画的功劳,正是“多读”这件事,给了她深刻的启发,同时,也成为了她一生信奉的习作之道。

  她出生在教师和公务员组成的家庭,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是公务员, 在她生病休学的那一年里,她不停地看着母亲推荐的书籍,受着书籍的启发,开始模仿,甚至写自己的故事。她连写带编,把这些组合起来的故事拿给妈妈看,妈妈说,“我打赌你会写得更好。”于是,她好像走进了创作的大房子里,一扇接一扇的门窗被打开,每一扇后面都是不同的风景,这些风景,这幢房子,这条路,他觉得她一辈子看不完也走不完。

  2014年十一月份左右,在一次期末考试复习的时候,因看书痴迷,下楼梯没注意,摔了一跤,下巴不巧碰到了一快碎玻璃,当场鲜血喷出,衣服上都是血,好在学校旁边就有一家私人诊所,她自己去诊所进行了简单消毒包扎,再回家让母亲带她去医院缝针。她不喜欢舞蹈,舞蹈功底也不好,手脚不协调,也不擅长画画,高中班主任就告诉她要走进图书馆去看书,要多看书,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她就一头扎进了自己喜欢的图书馆,在图书馆看书,图书馆就是她的精神寄托地。经过刻苦努力,到了对口招生阶段,参加考试后,当年分数线是120分,她居然考到了160分,超出分数线40分,当时老师打电话来说分数线是120分,让她查查考了多少分。她和妈妈一起在家中电脑中查分,当电脑中蹦出160时,俩人激动地抱在一起流泪,打电话报告老师成绩,老师既激动又有点不大相信这个结果是真的,同学们也感到非常的惊喜。

  因喜爱看书,她在高中期间就将文学创作当成了自己的信仰。放学的时候,去田野,观察自然,思考未来,一路走来,陪伴着她的是挫折和困难这对“亲密战友”,也是从这时起,尝试写作成为了她的挚爱和兴趣,成为了源于对理想的坚守者。开始尝试写作投稿时,她在墙上订上一颗钉子,每当稿子被拒绝,他就把拒稿信钉在上面,一颗钉子很可能不够用了,他也许需要钉第二颗、第三颗……在她十八岁的时候,墙上的那颗钉子终于撑不住了,她不得不为此换了一个大的,能承受更多退稿信,更大的重量。

  2016年,她走进了自己喜爱的大学,选择了一门最喜欢的专业去学习,因为喜欢看书,常常闷在图书馆,直到很晚的时候才回到宿舍休息。学校图书馆的书看完了,就自己骑着自行车去安徽省图书馆、包河区图书馆看书,身边人还是不理解她,时不时的冷嘲热讽。因长期熬夜,一天,在食堂晕倒,被同学送进医院。医生不知道她对一种药物过敏,也许是情况紧急,医生在未做皮试的情况下,就进行了注射导致休克,在医院大小便失禁、失去意识、心跳缓慢,最后经抢救重回人间。在休养期间,她终于写出了《面对一朵海棠花》、《线》、《麦田》、《掉落的星》、《清溪垂钓》、《走在绿树夹岸的河边》、《乡愁》、《当归》、《失意者的夜行》等诗歌作品并得以相继在各刊物发表。

  在学习与创作期间,她也曾几度崩溃,甚至有时想不开,因为她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也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她跳了三楼,幸好毫发无损。她有时睡不着,须吃安眠药才能睡着。她也曾想,如果一次性死过去多好啊,直到有一天,从大学校园出去办事的时候,夜已很晚,过马路时,突然一辆大货车因司机疲劳驾驶,闯了红灯,猛奔而来,吓得她呆立在路中间紧闭双眼,好在距她仅一米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在马路上,她抱着自己痛哭,雪亮的灯光照的她大脑一片空白,当她再次睁开双眼时,想到我也是上帝保佑又活过一次的人了,想到父母,想到了重活一次就要好好生活。之后,重新振作,她创作了很多诗歌,例如:《舞蹈》、《春晖里的火车》、《欲雨》、《庐州月》、《芦荻情》等等,这些诗歌描述的景象与她当时的心境是相通的。 由于不停地创作,2020年终于集结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忽然安澜》。有很多人问她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取为《忽然安澜》,她说:遇到的事情太多了,就想躺在一个地方,睡上一觉,无人打扰,睡到自然醒,幻想之后的岁月一片安静祥和,如安澜的天空,然后接着写作的时候,感觉到踏实,感觉到很安稳。

  方严作为一个怀着希望、追求梦想的诗歌作者,在现实当中,其实是相当有活力的,她习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贴近现实去进行创作。方严曾在专访里说,自己很多作品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特别是生活中的磨难,比如在散步的时候,通过观察云霞的变化,也会写一首诗去纪念。她还爱和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为的是拓宽自己的眼界,思想深度和宽度,但无论何时何境,她都从未放弃内心的善良和大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老师肯定她并寄予希望能翱翔九天。诗刊社原主编叶延滨形容她的新山水诗写作,呈现了青年诗人创作的可喜探索,在山水之间放飞青春,在山水怀抱中歌吟爱情,将自然、青春与爱情融为浓浓诗情,这是一种向善、向上、向美的创作姿态,也是一种阳光、开放、明朗的健康人生。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文学与出版管理部主任杨志学老师说她写情诗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让情诗打上了方严的烙印和色彩。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许春樵在她的书中描绘她的山水诗是明朗的、洁净的、唯美的,人与景在诗中与飞扬的激情、游历的浪漫形成一种彼此匹配和相互成就的关系,即使写到忧伤和迷惘,也是淡淡的、轻轻的,有那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单纯和空灵。

  她出版三部诗集之后,受邀赶往安徽师范大学、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母校(池州交通技术学校)、凯里学院、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洛阳市图书馆,面向学生和文学爱好者开展文学创作主题演讲,曾参加了池州市政府文旅部门举办、多个部门协办的首届“平行阅读 共沐书香”活动,并担任主讲嘉宾,同时到池州市的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的四十多个中小学开展读书活动并无偿捐赠自己创作的诗集,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及文学修养,点燃他们学习的激情,树立自信,明确目标,坚定信念,让同学们进一步坚信:通过自我不断努力,一定能赢在未来,赢在新起点,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所有的荣耀不是唾手可得的,所有的皇冠都是心血换来的。方严是现代年轻人学习的楷模,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命运让我们生如蝼蚁,又岂知鸿鹄之志。少年强则国强,国强则长治久安,则能安居乐业。

  如今,她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尤其是她《梨花落在去年下雪的地方》、《梵净山的钟声》等诗歌作品,在《中国艺术报》上有文学专版发表,在文化部创办的《文化月刊》有专栏,特别是代表作诗歌《梨花落在去年下雪的地方》上了每日好诗直播并获得广泛好评,她是安徽省乃至全国90后中较为突出的优秀青年作家之一。

  各行各业究其本质来说没有差别,只是分工不同,只要你实干,爱的深沉,一样会很幸福,有文章说“事无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实干也似农人的犁铧,深入泥土就有春华秋实。通梗阻、破解难题,贵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那些崇尚奋斗、苦干实干者,也必将练就担当的宽肩膀,不断提升个人的视野、能力与境界”。

  纵观作家方严的人生轨迹,二十多载春华秋实。她的足迹是坎坷的,自己的内心是强大的。虽然身在逆境,却以其不坠之青云之志,劈波斩浪,高歌向前,用心书写最美的人生凯歌。方严骨子里的坚韧稳重,造就了她的诗意人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面对历经的苦难和辛酸,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坚定心中的梦想,步伐铿锵。诗和文学对她来说,便是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神奇力量,给予了她无限的光芒和人生方向。我们特意花了很长时间通过网络媒体的报道,整理了关于90后作家方严的人生轨迹,这些数据和资料只是我们所看到的,或许她身上还有许多励志的故事是我们有所不知的,她的这二十多载春华秋实的励志故事希望能让你有所改变,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有信心。

  在风雨兼程的路上,奋斗的青春是最旖旎可人的,希望我们每一个青年人都可以像作家方严一样阳光,像她一样积极地去面对生活,深情地爱着她的诗和生活,爱着眼前的世界,用文化的力量放飞梦想,滋润心灵,将长长的路走稳走实,窄窄的路走宽走好,带着坚定的信仰洗涤心灵,书写那最美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