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诗在美国盛行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现代诗的译介启示
一、寒山及寒山诗
寒山,其真实姓名,字号不详,唐代著名诗僧,出生于官宦世家,屡次投考不中,遂寓居于浙东天台山,过着隐居的生活。因其隐于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他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喜与群童戏,言语无度,人莫能测。常至天台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将寺院残余饭菜倒进竹筒,背回寒石山维持生活。寒山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通俗,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辑成《寒山子诗集》3卷,《全唐诗》存诗312首。元代传入朝鲜、日本,后译成日、英、法文。近年来,香港、台湾也出了一些有关寒山及寒山诗的研究论著,五十年代美国战后漂泊的年轻人特别尊崇寒山,认为寒山代表他们的理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寒山诗集提要》中指出,寒山诗“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寒山诗意境空灵,飘逸绝尘,如菩萨语,怜悯众生,怀有极大的悲悯情怀。寒山诗三百一十一首,按内容可大致分为自叙诗、隐逸诗、风俗诗、道家诗和佛家诗几类。寒山子的自叙诗主要反映他隐居前后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写得真挚、白然,充满生活气息。寒山子的隐逸诗主要写山林隐居之乐。寒山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情景交融,“信手拈弄”,“机趣横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九))。项楚在《寒山诗注·前言》中认为“不拘格律,直写胸臆,或俗或雅,涉笔成趣”是寒山诗的总体风格。寒山诗所独有的风格为后代文人所模仿,从而形成独特的“寒山体”。寒山子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接近口语。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认为,寒山、拾得是七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三五个白话大诗人”之一,是继王梵志之后“佛教中的白话诗人”。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版本》指出:“寒山诗十分接近口语,堪称唐代白话诗的典范,在白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对于了解唐代口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对于研究中古和近代汉语,对于研究汉语发展史,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
二、寒山诗的译介及影响
西方译介寒山诗的译者主要有三位,首开先例的汉学家是阿瑟·韦利 (Arthur Waley) ,现有研究多将寒山诗初次进入英语世界的时间定为1954年,认为该年9月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Arthur Waley)在当时英美文学领域的知名杂志《文汇》(也译作《相逢》)第3卷第3期(Encounter,Vol.III,No.3)上发表27首寒山译诗,“首开西方世界寒山诗翻译与研究之先河,寒山诗在西方掀起了翻译和研究的热潮。出于对寒山诗的兴趣和对韦利译文的不满,斯奈德在旅美中国文学评论家陈世骧(1912-1971)的指导下开始翻译寒山诗。1958年,斯奈德所译24首寒山诗在《常春藤评论》(Evergreen Review)秋季号第2卷第6期发表,被后来的学者视作寒山英译史上的里程碑,数十次修订、拓展并刊印发行。钟玲女士在分析斯奈德所译的寒山诗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时指出:“史耐德所译的二十四首寒山诗那么受欢迎,能成为经典,与其善用象征手法有关,也与他所选的诗有其特色,其选诗能在内容上自成一体,有吸引人的主题。”[1]斯奈德的24首寒山诗出版后, 还被选入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白之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 这本选集自出版以来一直是美国和西方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的必备教材, 在西方学术界产生过重大影响。1962年,伯顿·华特 (Watson),出版了一本英译寒山诗,共译诗124首。事实上,寒山诗在西方世界的翻译与风靡就使得西方读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普遍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至少就目前英语世界的诗歌爱好者而言,最出名的中国诗人显然是诗僧寒山” (Soong,1984:xi)。
三、寒山诗在美国盛行的原因
寒山诗在中国本土沉寂多年,寒山其人也不为许多中国人所知,却在美国广为流传,大受欢迎。寒山诗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美国的“垮掉的一代”,他们反叛传统,怀疑主流价值,行为放荡,不修边幅。这正与寒山其人的做派及其诗歌传达的文化理念相互应和,致使寒山被他们捧为精神偶像,其诗歌也广为传颂。禅宗的空无思想,修炼身心,淡泊处事,追求心灵自由的理念深受美国民众的欢迎,并引起许多人的效仿和信奉,而寒山诗中的禅味十足,境界高远,澄澈空明,正符合美国读者的期待视野,易于接受和传播。最后,寒山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风物的句子,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人在自然中修行,砥砺品格,提升境界,这给处在工业时代的美国人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出口,并引导他们关注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给厌恶大都市喧嚣,工厂污染的美国人开辟了一条新的心灵路径,备选推崇。
反叛思想相契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垮掉的一代”背离美国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否认西方的宗教信仰,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寒山与垮掉的一代”在精神上都倾向于把自身从社会的禁锢之中解脱出来,恢复原初性,在禅坐中直见性命。“垮掉的一代”产生的原因之一便是由于现代工业发展造成人们性格压抑和扭曲。为了心灵的自由和灵魂的安逸,他们甘愿忍受贫穷、痛苦和困顿。寒山诗中己物我合一的思想及诗人身处寒岩而心境平静泰然,“垮掉的一代”从寒山诗中寻找心灵慰藉,并把寒山的禅学以及文学作品视为经典广为传颂。[1]寒山及其诗歌的译入,正符合他们的心理期待,一位盛唐时期的隐士,以不抗争的方式对传统世俗进行彻底的反叛,不屈从于主流价值观的束缚,放弃功名利禄,在大自然中寻求绝对的心灵自由,放浪形骸,破衣烂衫,餐风饮露,不卷入现实纷争。寒山的出现活脱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榜样,寒山“桦皮为冠,布裘破弊”,从不为世俗的眼光所左右,我行我素,任性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吸引了“垮掉的一代”及“嬉皮士”的目光。在遥远的东方古国,一位先锋人物悄然诞生,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而遥相呼应的大洋彼岸,在二十世纪,一群年轻人以他为偶像,疯狂地读着寒山的诗歌,深深沉迷在他所写的口语诗中,感受到自然的空寂,生命的孤独,意义的消解,人生的荒谬。美国青年在正式场合穿衣露骨、夜晚在屋顶吸毒,放声大吼,这种不拘礼法,挑战传统,游走社会边缘的行为正与寒山的隐居生活的实质是相似的,他们骨子里的反叛,一面是逃避高度工业化引发的压抑与异化,反抗思想意识领域的高压钳制,对国家和社会道德传统的不予信任,宗教思想也沦为一个空洞的笑话,另一面在遥远的中国,一位癫疯和尚,摒弃了古代读书人考取功名,辅助社稷,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转而遁入空门,如山间白云,溪涧水流一般,无所挂碍。垮掉派内心的“美国梦”既充满理想主义,又包含反叛思想。他们心中的自由之火,使他们对寒山的误读达到高峰。所以,寒山和寒山诗作,乃至中国禅在美国的流布,都是他者视角下的理论重构。[2]寒山的:“长廊徐行,叫唤快活,独言独笑”,备受“垮掉的一代”及“嬉皮士”的推崇和喜爱。另外寒山悠然自足,平静冷淡,与世无争的心境正切合了这些青年的心态。在英译寒山诗中,如“Go ahead and let the world change-/I'm happy to sit among these cliffs.”即“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不为外物所动,独守自己的内心世界,以一种决绝的姿态不流俗,以默然的方式静坐,来张扬自己的个性,显示自己的独特。在斯奈德译诗第十九中“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Once at Cold Mountain,trou-,No more tangled,hung-up mind.”他将无杂念翻译为“hung up” (指“心中有所悬挂”),正是20世纪50年代垮掉一代的俚语,改词的巧用缩短了读者与诗人的心理距离,瞬间可以置入诗歌所要传达的情境中,并与自身的经验相验证,正应和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坚定了他们这个群体的主张和道路。正是由于寒山本人独特的人格魅力,不同世俗的行为方式激起了美国青年人学习和效仿的兴趣,并对其所写诗歌极度热爱,让寒山诗再美国的学界、翻译界、出版界及普通读者中间占据了一席之地,热度持续不减。
禅宗的魅力相吸引
禅宗是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儒家及道教思想融和的产物,是我国佛教独特的一支,由唐代慧能创立,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口号,以“明心见性”“即心即佛”或“见性成佛”为宗旨,以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为目标(方立天1989:9)。寒山是唐代禅宗诗人,常年隐居,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现存诗歌300余首。寒山笃信佛教,与僧为友,研读佛典,为日后禅诗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寒山所处时代正好是南派禅宗发展的鼎盛时期,寒山在其潜移默化之下,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并日渐以此为信仰。天台山为佛教名山,声名远扬,历朝历代佛教高僧辈出,佛教氛围浓厚,而寒山便隐居在国清寺附近,他的知音好友拾得是国清寺中烧火洗碗的剃度和尚,两人写诗唱和,交流佛法,互相切磋,交往密切,佛法修养逐渐提高。虽然寒山始终没有剃度受戒,住寺持斋,却对佛教教义和佛教经典颇为熟悉,为大量禅诗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寒山屡次科场失利,经受亲人凋敝,生活困苦,致使他看破红尘,决定归隐,遁入空门,不问世事,他的这段经历为以后的禅诗创作提供了感性材料。在著名的《人问寒山道》一诗中,诗人写道:“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在这句诗中,诗人阐明了修道参禅的道路艰难漫长,容易迷失,世上各种修行方式都行不通,达不到成佛开悟的境界,唯有该诗的最后一句“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诗人表明唯有明心见性,发明本心,用心体悟,摒弃私欲和杂念,空出自己的内心,拥有一颗禅心,才能得到正果,放下一切。在《碧涧泉水清》一诗当中,“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在禅悟的“观空”境界之中,用眼看是空,只能用心去参悟,这便是禅悟的精髓。因此,从诗中的“心”的表述来看,两者都十分认可“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主张,并且将其融于自己的诗歌当中,使其充满禅味。学者钟玲在《寒山诗的流传》一文中写道:流行于东方的佛教,特别是禅宗于此时进入美国人的视野范围,使寒山诗作在美的流传成为可能。寒山的禅诗在美国影响巨大,通过加里·斯奈德 (Gary Synder) 和杰克·凯鲁亚克 (Jack Kerouac) 的译介和推崇,并加以转化传播,美国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寒山热”现象,当时风靡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奉寒山为他们的精神偶像。叶维廉先生曾这样评述:斯奈德与中国文化、中国诗的关系太出名了, 尤其是他译的《寒山》, 使得寒山和他的生活风范成为了现代的传奇……成为六、七十年代美国大学生的民众英雄, 至今仍受到狂热的爱戴。”叶维廉的评论其实讲出了三层含义, 其一, 斯奈德与寒山在禅境心灵上相通, 在美国他就是寒山的化身;其二, 斯奈德的24首寒山诗已深入民心为美国普通民众所接受, 家喻户晓;其三, 斯奈德在诗中塑造的寒山已成为美国“垮掉一代”和“嬉皮士”的精神偶像。[3]1984年,美国著名翻译家伯顿·华生 (Burton Watson) 编辑的《哥伦比亚中国诗选》(The Columbia Book of Chinese Poetry: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 收录了华生自译的25首寒山诗。该诗选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教材,列入多所大学的教学课程,使充满禅意的寒山诗歌走入了文学经典的序列,让寒山在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地位得到极大的巩固和提高。寒山诗体现了一种追求自由、遗世独立的人格美、精神美。[4]受寒山禅宗思想的影响,许多美国青年践行着寒山的人生道路,成为了背包客,搭上便车,在美国各处穿行,寻找着与主流价值不一样的人生意义和生命答案。自旧金山文艺复兴以来,禅宗精神渗透到了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追寻着内心的宁静,在高度工业化的城市,希冀保有一颗淡泊平和,不为外物所扰的禅心。
自然生态的美好召唤
寒山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内容,其生态文化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寒山长期寓居在浙江天台山的寒岩,享受大自然的风光,眼中的一草一木,日月山水,飞禽走兽皆有细致观察。他对自己住处寒岩的描写,“宅中无栏隔”、“堂中见天碧”、“其中一物无”、“不学田舍翁,广置牛庄宅”以及“桂栋非吾宅,松林是我家”等,均体现了他崇尚质朴自然的生活态度。即使生活如此艰苦,他仍坚持认为“夫物有所用,用之各有宜”,宁愿冷了烧火烤,饿了煮菜吃,而不过多地破坏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寒山诗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杰作——禅宗的基本信念:天人合一。世界之所以具有勃勃生机, 乃是因为“心”的活泼与生机;而心的生机勃勃, 体现于大自然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融入青山绿水, 栖身僻野山林, 便得成佛, 否则无处安身[4]。如果人类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应该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寒山诗中多有提及关于自然山水的诗作,在诗句中,“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爱逮。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诗人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的山水中,诗人得到了莫大的宁静和愉悦,超脱了人世和烦恼,达到了无挂无碍的心灵境地。寒山诗还具有文化批判意识。它们赞美人与自然间融洽的关系, 并对世俗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4]寒山文化则认为,人只有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一份子、一部分,才可能珍爱自然,进一步保护自然,从而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家园,才可能使人类得到进一步繁衍和发展。这是一种整体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正是现代中国建设生态文化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深受环境危机侵害的美国社会,寒山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以及寒山诗中所体现的那种追求自然、社会与精神和谐共存的生态视野,还将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强劲的生命力,而这也将进一步巩固寒山诗在美国翻译文学中的经典地位。
四、寒山诗中生态诗学的渊源
寒山出身官宦人家,曾饱有一腔热血,投身科举之中,却因相貌不够端正而屡试不第,可见寒山也曾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主张“仁爱万物”,“天人合一”。儒家不仅要求仁者要爱人,更要善待天下万物,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善待鸟、兽、草、木,人应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此可见,人作为自然中的一份子,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天地万物相伴相生,人不应凌驾于自然之上,肆意损耗自然,无节制地利用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彼此一体。儒家对人的认识离不开自然,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凭借自然得以生存和发展,这是天人合一的主张所在,人是“天”的一部分,“天”是人的一部分。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乾坤是天地的代称,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人世间所有认识和知识的来源都是自然,天、地、人三者混合。寒山诗言“家住绿岩下,庭芜更不芟。新藤垂缭绕,古石竖巉岩。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鹭衔。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在该诗中,寒山描写了自己的居所,在绿苔覆盖的岩石下,庭院任其荒草疯长,新长的藤蔓垂下缠绕,巉岩高耸,猕猴自由来往,与诗人成为友朋邻居,放心大胆地在诗人身旁摘取山果,正是诗人已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自然中的一员,猕猴便不以为怪,不担心害怕诗人会伤害到它,正是诗人达到了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白鹭飞下天空,在水池中捕食鱼类,表明了诗人心中并无伤害动物的机心,有灵性的动物感知到了诗人的善意,将诗人当成了同类,即便诗人在树下喃喃读书也无妨。寒山在诗中写道:“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溪长石磊磊,涧阔草濛濛。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诗人早已超脱世俗,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只愿在山间白云中打坐修行,静听溪水淙淙,任寒来暑往,不改其心。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真正的大道运行在天地之间,人应顺然自然这个大道,无为而无不为,一切顺乎自然,不干涉自然,与自然同生共长。很显然,寒山也受到了道家“自然而然”的影响,不妄为,清闲自在,徜徉自然山水之间,欣然忘却尘世,不知老之将至。其诗曰“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道家强调因天循道,逍遥自在,清静无为,不过分追求。寒山徜徉千云万水间,自称自己是一闲人,夜宿岩石下,以天地为床,心无所累,不知春秋悠忽而过,其心静若一江秋水。寒山为唐代著名诗僧,难免受到了佛家“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观的影响,佛教强调万物皆有佛性,世间一切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皆平等,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应平等相待,心生爱护的慈悲之心,不轻易杀戮,掠夺和伤害,让每一种生命得以延续发展。正所谓“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正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相互融合的生态伦理境界。在寒山诗中“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碛碛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诗人心中空寂,不假外求,万法自空,自性足具。在该首诗中,诗人好似不存在,与万物一体,物我玄会,不分彼此。由此可见,寒山诗中的生态诗学深受儒,道,释三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与当今提倡的生态环保理念相合,值得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生态诗学需进一步研究和发掘,以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寒山诗在美国的盛行对中国现代诗的译介启示
因寒山诗满足了美国读者的期待视野,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引发了美国读者的疯狂追捧。中国现代诗的译介工作也应有所选择,可以择取一些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经典现代诗,又含有普遍价值取向,美学原则多元化的诗歌,以地道的英语翻译中文现代诗,尽可能贴近美国读者的阅读喜好,以简洁而富有意味的语言吸引读者,也可以采取中国译者与懂中文的英语译者合作的方式译介诗歌,这样既可以阐释好中国现代诗,也可以发挥英语译者母语的优势,采用地道的英语传达诗歌,让英语读者更好地接受中国现代诗。因中文现代诗自诞生以来时间才100多年,许多诗歌并未经典化,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拥有很好的诗歌鉴赏力,从大量的中文诗中大浪淘沙,去粗取精。寒山诗在美国的盛行,足以说明寒山诗的自身魅力,虽然诗句用词朴实直白,却能直击人心,寓意深刻,含有丰富的禅宗意味,引人思索,其思想性可见一斑。对于中国现代诗而言,译介中文现代诗不可不应慎重对待,译介出去的中文现代诗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中文现代诗的最高水平,且应具有一定的包容性,选取各种风格和流派的诗歌,兼容并包,开放多元,充分展示中文现代诗的多个层面,让英语读者领略中文现代诗的立体丰富,风格的异彩纷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英语读者一直以来对中华文化饱有神秘感,这一点有助于中文现代诗的海外传播。因目前中文现代诗的海外译介活动不多,能正式出版发行至书店及图书馆的中文现代诗英语译本较少,让英语读者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中文现代诗,也就很难形成阅读的规模效应,大众读者对中文现代诗还较为陌生。相较于寒山诗在美国的广泛阅读,正是寒山诗已进入美国的公众视野,随着本土专家,学界,大学等学术机构,普通青年的热切追捧,译介,推广,“寒山热”已经成为现象级文化现象,寒山更是成了众多美国人的文化偶像。中国当代诗人早已出现佼佼者,在世界范围内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重点译介这一批诗人的诗集,积极参加世界各国举办的诗歌活动,让这一批诗人为英语读者所熟知,成为中国当代诗人的世界代表,以此带动中文现代诗的海外译介和传播,总而言之,中国现在既缺很好的诗歌翻译家,更缺优秀的诗歌活动家,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中国当代诗人太少,中国诗人应该大力走出去,多多露脸,积极与世界各国诗人交流,不断走出去,引进来,实现良好的互动。中国政府如今很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国一直以来就有创作山水田园诗的优秀传统,许多诗人徜徉山水,借山水抒怀,陶冶性情。中国幅员辽阔,地质地貌多样,山水人文景观数不胜数,这给中国当代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可以借机出版中国生态诗选,举办生态诗学论坛,抒怀中国的青山绿水,呼吁读者爱护身边的山山水水,实现生态的良性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寒山的生态诗至今仍吸引美国的读者,我们应抓住机遇积极译介中文生态诗,展示中国的壮美山河,传播中华文化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对于身处美国都市的人而言,中国的自然山水之美,人文历史之丰富一定会吸引到大批读者,成为他们逃避拥挤人群,吵闹交通,环境污染的心灵避难所。
六、结语
寒山诗在美国的成功传播并非偶然,其内在有很深的思想基础,宗教情怀以及生态理念在背后发挥推波助澜的作用。寒山其独特人格,高远的禅宗思想,追求人生自由的生命实践,使其独具魅力,引人敬佩和赞赏,吸引了一批批美国读者阅读,翻译和研究寒山及其诗歌。其诗歌饱含对世俗的反叛,追求自由的精神,超脱一切的禅宗教义以及对生态自然的热爱,让寒山诗在美国一经译出发表便深受读者喜欢,并在美国文学史上不断经典化。其诗歌的创作和译介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以期实现中国经典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的目标,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邵霞,滕宇.试论斯奈德对寒山诗的译介和译作在美国的接受[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2):80-84.
[2]张开媛.远走他乡的寒山:禅空观和禅诗的在美传播[J].邯郸学院学报,2019,29(03):84-88.
[3]杨翔鸥.斯奈德与寒山诗[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5):121.
[4]毛明.论寒山诗对斯奈德生态文明观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