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四十年诗歌精选《履历》出版
2024-07-20 作者:燎原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燎原:当代诗歌批评家,诗人,威海职业学院教授。获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第五届中国桂冠诗学奖、2016星星年度诗歌评论家奖、第六届扬子江诗学奖评论奖、第四届金青藤国际诗歌奖批评家奖等奖项。
提要:一位文学批评家的诗歌履历,《海子评传》《昌耀评传》作者,燎原四十年诗歌精选《履历》,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诗集分上下两编,主题分别为:西部高大陆上的青春诗歌纪历,东部大海岬角的岁月心灵潮汐。
大约是本世纪初以来,我曾多次称自己为“前诗人”。这是因为时常有一些关于我的介绍中,都称我为诗人,而我已于1990年代初,不再写诗,因此,只能以“前诗人”的称谓,避免名实不副。
仔细回想起来,我的诗歌萌芽期很早,似可追溯到我在陕西老家,读小学之时。那一天,我得到一本名为《杨七郎打擂》的小人书,便迫不及待地在课堂上埋头看起来。当看到攻擂的少年杨七郎,将权臣家的恶少终于踢下擂台,正为之心花怒放时,书,却被老师突然伸来的一只手所没收。晚上回家后,我先是失魂落魄地做完作业,继而是愤怒,接着是越想越愤怒,遂恍若为杨七郎的神武气概所附体,我又在作业本的最后一页,写下了第一次使用的一段分行文字。大意是读课外书无罪,我们绝不服气之类。结果第二天被老师发现后叫到办公室,训斥我的第一句话便是,没想到啊,你还是个诗人!
多年后想起这段往事,我对“愤怒出诗人”之说就有了特别体会。但我更有过热爱以及一些无名情绪,之于诗歌的感受,比如,当我看到黄昏巨大的落日映红村外的田野,而四周鸦雀无声时,竟有了想流泪的感觉,并且,还真的拿出了铅笔和纸,只是没有写下任何字句。
但我第一次发表的诗歌,却是刊登在1977年的青海日报上,一首香烟盒大小的时政抒情诗,并被安顿了一个特别的署名:“青海农机工具厂工人唐燎原”。而不久后再发表时,我的诗作已升级成两个香烟盒,署名则变更成“师范学院中文系唐燎原”。从此,我在这种流行诗风中迅速有了“燎原之势”,我的名字也随之成了燎原。
到了1979年,我认识了刚刚回到《青海湖》编辑部的诗人昌耀。自从读到他的一些诗歌后,我像被一个漩涡突然吸了进去,遂决定更换写作频道。由此开始,我一方面醉心于诸如《山海经》《亚洲腹地旅行记》《草原帝国》这类著作的阅读,一方面沉浸于黄河源头、柴达木盆地,以及西藏、敦煌、帕米尔高原、西夏王陵等西部大地上的游走……
我好像由此进入了真正的诗歌写作,开始在省外的一些报刊发表作品。那个年头,我们都讲究发表作品的刊物级别,而我在这方面的纪录,一个是见之于1985年的人民日报上,一首十多行的短诗;另一个是《诗刊》,先后发表过我的两首诗作;第三个是1986年第三期的《人民文学》,发表了我在祁连山采风后所写的《雄鹿》一诗。另一个特殊纪录,是刊发在1988年第一期上海《萌芽》上的一组诗作,获得了该刊的年度诗歌奖。第二年春季,我不但先是前往上海,又转场到江苏金坛的颁奖活动举办地,切实地享受了一回诗歌带给我的荣耀,更由此获得了一个特殊待遇:由杂志社资助,为我出版一本诗集。经过数年的延宕,这部名为《高大陆》的诗集作为“萌芽新诗丛”之一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
但这部诗集的出版,并未让我顺风扬帆,却更像我对于诗歌一个富有仪式感的致敬和告别,我的诗歌生涯,已于这之前的1992年戛然终止。
终止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我于这一年的年底,从青海工作调动到了威海,像从脚底突然抽去了脚踏板,我的诗歌写作由此而被悬空。为此,我还专门书写过《高原与海:悬置中的箫声》这样一篇短文。其二则是基于我对自己新的认识。其实从1979年起,我就在诗歌写作的同时,开始了诗歌评论的写作。先是关于昌耀及青海本土诗人的评论,继而是关于西部诗歌及西部诗人的评论,再接着,是关于海子和国内先锋诗人的评论,一路风生水起。到了1992年初,我应邀书写的《西部大荒中的盛典》一书,作为当代诗歌研究中第一部谈论西部诗歌的专著,已经出版,而我使劲最多的诗歌,却并没有进入我想象的状态。就这样,我再次更换了自己的写作频道——从一名诗人,变身为研究诗人,并为诗人写评传的评论家。
再次进入诗歌写作,已是将近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此时,我因不时参加各地的一些诗歌活动而被要求交“作业”,开始了断断续续的诗歌书写。这个“断断续续”的意思是,人们并没有由此看到一位前诗人的满血复活,但也不乏对于一名重新出场者的新奇。一位毕业于北大,在美国某高校任教的诗人偶然看到我的诗歌后,曾特意托人与我联系。另一位诗人朋友在微信中转发我的诗歌时,特意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羡慕有经历的诗人。
这就是说,我是一个有经历的诗人,我在诗歌中写出了自己的经历,我的诗歌由于这种特殊的经历元素,而让他的心,为我动了一下。
这个说法也让我蓦然心动,再回过头来看我从早年到现在的诗作,其实就是由一条个人的人生履历和精神文化履历所构成,并因此而有了某些特殊意味。
那么,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我的履历。
我1956年出生于青海某骑兵团营地,其时我父亲与他们的那一代骑兵,正驰骋在青海南部草原,并担任过护送班禅大师进藏的任务。而那些叱咤风云的战马,也成了我心中的永久情结。
五岁时,我随母亲回到陕西关中的唐家村老家。老家给了我深刻记忆的,除了黄昏中的落日,就是村庄北面约20里地的九嵕山顶,高兀巍峨的唐代帝王陵昭陵,它俯视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那里,就有来自西域的六匹天马,它们曾随生前的唐王李世民征战,此后又以“昭陵六骏”的不朽石雕,驰名于世。
读高中时我又随母亲回到青海,一年之后的1973年冬季,我与一群同龄人一齐,跨过黄河上游一道大雪中的浮桥,成了汉藏民众杂居的山乡中,一名在大走马的鞍背上,“仄歪着腰身”的知识青年。
接下来,便是1975年回城,成为一家一千多人的大厂中,操作C—620车床的车工;1977年恢复高考后,青海师范学院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毕业不久,我成了一家报社的编辑兼记者,由此得以时常行走于辽阔的西部大地,直至1992年底调入威海。而地处山东半岛的威海,基本上属于黄河出海口的延伸地带。这也就意味着,我人生的上半场和下半场,就是由这样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大河所贯通,正像我的个人履历。
因此,这部诗集便有了《履历》这一命名(且其中还有一首同名诗作)。它由我前后两个时期的诗作所构成,是我从两个时期的诗作中,一再筛选的结果,并分为上、下两编。两个部分的数量也正好对等,前后相加,总共不过66首。但在我看来,这基本上也就够了。如果不是考虑到现今诗集的通行出版页码,我愿把它再压缩到20首左右的一部诗集。
这里说一下我早期的诗作。我早期诗作的数量比较庞大,而我能够并愿意筛选出来的,就只有这么多。它们基本上呈现了我的写作轨迹和心灵轨迹,也再现出一名青春期的诗人,从最初的单纯走向复杂,进而在青藏高原神话与现实交织的大时空,天马行空的汪洋恣肆。这主要是指我《黑旸山》《高大陆(上)》《高大陆(下)》这三部长诗。《黑旸山》的主题比较明确,属于高原上的草原原生文化板块,它以冰雪与灾难为基调,是对高原生命族群在严酷的大自然中,从劫难到复活的书写。而两部《高大陆》,都是对高原大时空的玄想和史志性的书写,前者涉及生命起源和史前神话,及其之于现代生存所投射的驳杂信息。后者大致是高原上的沙漠戈壁板块,它以沙漠与火为基调,与高原的地质生成史,尤其是沙漠腹地的石油开发者族群,类似于创世纪的神话有关。
在此我想特别强调一下,“高大陆”是我为青藏高原自造的一个语词。这个语词在我1987年发明出它之前,可谓前无古人,但却后有来者。若干年后,它不但出现在一些西部诗人的诗作中,还显赫在某些诗集的标题中,诸如“高大陆上的吟唱”之类。刚才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它居然还成了某些个人网站和企业集团的名字。
另有两件事也需要一提。其一是此次编选早期的作品时,我意外地发现了著名编剧邹静之,为《黑旸山》所写的一篇短评:《〈黑旸山〉的结构及其他》。此文与《黑旸山》一起,发表于1988年第八期的《西藏文学》,是当时的编辑马丽华,按刊物发表某一重点诗作时,再配发一篇评论的规格,专门约请邹静之所写(在此附带提一句,该刊当时发表昌耀的《慈航》时,也约我写过一篇短评)。邹静之当时是《诗刊》编辑,又是一位写出了极出色的诗作,却无意于诗歌功名的诗人。多年后,当他以《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一系列作品,成为影视界的王牌编剧时,估计已很少有人还记得他的诗人身份。而这篇评论被我保存在一个资料夹中后,也就逐渐忘了。此次再读此文,其对于作品的透彻洞察和中肯指说,仍让我有如遇知音的珍贵,因此,特附录于诗集之后。
其二是这部诗集的最后,还收录了诗人王夫刚的《燎原:一个人的诗歌评审团》一文,这是一篇让我温暖的文章,也提供了我更丰富的信息。故将其移植于此,以供大家分享。
接下来,我似乎还该说点什么,但说什么呢?我再琢磨一下……
《履历》诗歌选段:
哦,高大陆,奥陶纪赭红的窗外大堆大堆的岩渣烧结密码,一只如箕的蛤蟆蹲踞在雷电的路上,充当宇宙的邮差……高大陆的居民对上万种语言心领神会
——《高大陆》(上)
而人生,据说是在茫茫世事中蹚一场浑水/但它何以不是闪电弹拨的琴弦/遍野暴雨后雪亮的星光冲怀/秋天的大海伏藏一部小说的所有秘密/适合站在临海的塔楼上俯察
——《秋水》
酒的玄学来自对于世界的隐喻/它被人间的工匠酿造,却以物质的涅槃/演绎了苦涩的人世造化模式
——《星空之下是人间的酒镇》
方言是一种连着心肝的语言/有时适合撒欢——/长命姐呀,尕欢旦,啥时嫁个尕老汉/藏语是我青春期的第二语言/“呛”是酒,“呛通”是喝酒/酒曲与神曲都是神的语言
——《一条河流的个人记事》
作者简介
燎原:当代诗歌批评家,诗人,威海职业学院教授。
著有中国西部诗歌专论《西部大荒中的盛典》,诗集《高大陆》,当代诗人点评《一个诗评家的诗人档案》,批评随笔集《地图与背景》《自带系统的河流》,以及《海子评传》(第1—5版)《昌耀评传》(第1—3版)等专著若干。
获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第五届中国桂冠诗学奖、2016星星年度诗歌评论家奖、第六届扬子江诗学奖评论奖、第四届金青藤国际诗歌奖批评家奖等奖项。
诗集分上下两编,主题分别为:西部高大陆上的青春诗歌纪历,东部大海岬角的岁月心灵潮汐。
履历:一位前诗人与现在进行时
——诗集《履历》自序
燎原
一
——诗集《履历》自序
燎原
一
大约是本世纪初以来,我曾多次称自己为“前诗人”。这是因为时常有一些关于我的介绍中,都称我为诗人,而我已于1990年代初,不再写诗,因此,只能以“前诗人”的称谓,避免名实不副。
仔细回想起来,我的诗歌萌芽期很早,似可追溯到我在陕西老家,读小学之时。那一天,我得到一本名为《杨七郎打擂》的小人书,便迫不及待地在课堂上埋头看起来。当看到攻擂的少年杨七郎,将权臣家的恶少终于踢下擂台,正为之心花怒放时,书,却被老师突然伸来的一只手所没收。晚上回家后,我先是失魂落魄地做完作业,继而是愤怒,接着是越想越愤怒,遂恍若为杨七郎的神武气概所附体,我又在作业本的最后一页,写下了第一次使用的一段分行文字。大意是读课外书无罪,我们绝不服气之类。结果第二天被老师发现后叫到办公室,训斥我的第一句话便是,没想到啊,你还是个诗人!
多年后想起这段往事,我对“愤怒出诗人”之说就有了特别体会。但我更有过热爱以及一些无名情绪,之于诗歌的感受,比如,当我看到黄昏巨大的落日映红村外的田野,而四周鸦雀无声时,竟有了想流泪的感觉,并且,还真的拿出了铅笔和纸,只是没有写下任何字句。
二
但我第一次发表的诗歌,却是刊登在1977年的青海日报上,一首香烟盒大小的时政抒情诗,并被安顿了一个特别的署名:“青海农机工具厂工人唐燎原”。而不久后再发表时,我的诗作已升级成两个香烟盒,署名则变更成“师范学院中文系唐燎原”。从此,我在这种流行诗风中迅速有了“燎原之势”,我的名字也随之成了燎原。
到了1979年,我认识了刚刚回到《青海湖》编辑部的诗人昌耀。自从读到他的一些诗歌后,我像被一个漩涡突然吸了进去,遂决定更换写作频道。由此开始,我一方面醉心于诸如《山海经》《亚洲腹地旅行记》《草原帝国》这类著作的阅读,一方面沉浸于黄河源头、柴达木盆地,以及西藏、敦煌、帕米尔高原、西夏王陵等西部大地上的游走……
我好像由此进入了真正的诗歌写作,开始在省外的一些报刊发表作品。那个年头,我们都讲究发表作品的刊物级别,而我在这方面的纪录,一个是见之于1985年的人民日报上,一首十多行的短诗;另一个是《诗刊》,先后发表过我的两首诗作;第三个是1986年第三期的《人民文学》,发表了我在祁连山采风后所写的《雄鹿》一诗。另一个特殊纪录,是刊发在1988年第一期上海《萌芽》上的一组诗作,获得了该刊的年度诗歌奖。第二年春季,我不但先是前往上海,又转场到江苏金坛的颁奖活动举办地,切实地享受了一回诗歌带给我的荣耀,更由此获得了一个特殊待遇:由杂志社资助,为我出版一本诗集。经过数年的延宕,这部名为《高大陆》的诗集作为“萌芽新诗丛”之一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三
但这部诗集的出版,并未让我顺风扬帆,却更像我对于诗歌一个富有仪式感的致敬和告别,我的诗歌生涯,已于这之前的1992年戛然终止。
终止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我于这一年的年底,从青海工作调动到了威海,像从脚底突然抽去了脚踏板,我的诗歌写作由此而被悬空。为此,我还专门书写过《高原与海:悬置中的箫声》这样一篇短文。其二则是基于我对自己新的认识。其实从1979年起,我就在诗歌写作的同时,开始了诗歌评论的写作。先是关于昌耀及青海本土诗人的评论,继而是关于西部诗歌及西部诗人的评论,再接着,是关于海子和国内先锋诗人的评论,一路风生水起。到了1992年初,我应邀书写的《西部大荒中的盛典》一书,作为当代诗歌研究中第一部谈论西部诗歌的专著,已经出版,而我使劲最多的诗歌,却并没有进入我想象的状态。就这样,我再次更换了自己的写作频道——从一名诗人,变身为研究诗人,并为诗人写评传的评论家。
四
再次进入诗歌写作,已是将近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此时,我因不时参加各地的一些诗歌活动而被要求交“作业”,开始了断断续续的诗歌书写。这个“断断续续”的意思是,人们并没有由此看到一位前诗人的满血复活,但也不乏对于一名重新出场者的新奇。一位毕业于北大,在美国某高校任教的诗人偶然看到我的诗歌后,曾特意托人与我联系。另一位诗人朋友在微信中转发我的诗歌时,特意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羡慕有经历的诗人。
这就是说,我是一个有经历的诗人,我在诗歌中写出了自己的经历,我的诗歌由于这种特殊的经历元素,而让他的心,为我动了一下。
这个说法也让我蓦然心动,再回过头来看我从早年到现在的诗作,其实就是由一条个人的人生履历和精神文化履历所构成,并因此而有了某些特殊意味。
五
那么,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我的履历。
我1956年出生于青海某骑兵团营地,其时我父亲与他们的那一代骑兵,正驰骋在青海南部草原,并担任过护送班禅大师进藏的任务。而那些叱咤风云的战马,也成了我心中的永久情结。
五岁时,我随母亲回到陕西关中的唐家村老家。老家给了我深刻记忆的,除了黄昏中的落日,就是村庄北面约20里地的九嵕山顶,高兀巍峨的唐代帝王陵昭陵,它俯视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那里,就有来自西域的六匹天马,它们曾随生前的唐王李世民征战,此后又以“昭陵六骏”的不朽石雕,驰名于世。
读高中时我又随母亲回到青海,一年之后的1973年冬季,我与一群同龄人一齐,跨过黄河上游一道大雪中的浮桥,成了汉藏民众杂居的山乡中,一名在大走马的鞍背上,“仄歪着腰身”的知识青年。
接下来,便是1975年回城,成为一家一千多人的大厂中,操作C—620车床的车工;1977年恢复高考后,青海师范学院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毕业不久,我成了一家报社的编辑兼记者,由此得以时常行走于辽阔的西部大地,直至1992年底调入威海。而地处山东半岛的威海,基本上属于黄河出海口的延伸地带。这也就意味着,我人生的上半场和下半场,就是由这样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大河所贯通,正像我的个人履历。
六
因此,这部诗集便有了《履历》这一命名(且其中还有一首同名诗作)。它由我前后两个时期的诗作所构成,是我从两个时期的诗作中,一再筛选的结果,并分为上、下两编。两个部分的数量也正好对等,前后相加,总共不过66首。但在我看来,这基本上也就够了。如果不是考虑到现今诗集的通行出版页码,我愿把它再压缩到20首左右的一部诗集。
这里说一下我早期的诗作。我早期诗作的数量比较庞大,而我能够并愿意筛选出来的,就只有这么多。它们基本上呈现了我的写作轨迹和心灵轨迹,也再现出一名青春期的诗人,从最初的单纯走向复杂,进而在青藏高原神话与现实交织的大时空,天马行空的汪洋恣肆。这主要是指我《黑旸山》《高大陆(上)》《高大陆(下)》这三部长诗。《黑旸山》的主题比较明确,属于高原上的草原原生文化板块,它以冰雪与灾难为基调,是对高原生命族群在严酷的大自然中,从劫难到复活的书写。而两部《高大陆》,都是对高原大时空的玄想和史志性的书写,前者涉及生命起源和史前神话,及其之于现代生存所投射的驳杂信息。后者大致是高原上的沙漠戈壁板块,它以沙漠与火为基调,与高原的地质生成史,尤其是沙漠腹地的石油开发者族群,类似于创世纪的神话有关。
在此我想特别强调一下,“高大陆”是我为青藏高原自造的一个语词。这个语词在我1987年发明出它之前,可谓前无古人,但却后有来者。若干年后,它不但出现在一些西部诗人的诗作中,还显赫在某些诗集的标题中,诸如“高大陆上的吟唱”之类。刚才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它居然还成了某些个人网站和企业集团的名字。
另有两件事也需要一提。其一是此次编选早期的作品时,我意外地发现了著名编剧邹静之,为《黑旸山》所写的一篇短评:《〈黑旸山〉的结构及其他》。此文与《黑旸山》一起,发表于1988年第八期的《西藏文学》,是当时的编辑马丽华,按刊物发表某一重点诗作时,再配发一篇评论的规格,专门约请邹静之所写(在此附带提一句,该刊当时发表昌耀的《慈航》时,也约我写过一篇短评)。邹静之当时是《诗刊》编辑,又是一位写出了极出色的诗作,却无意于诗歌功名的诗人。多年后,当他以《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一系列作品,成为影视界的王牌编剧时,估计已很少有人还记得他的诗人身份。而这篇评论被我保存在一个资料夹中后,也就逐渐忘了。此次再读此文,其对于作品的透彻洞察和中肯指说,仍让我有如遇知音的珍贵,因此,特附录于诗集之后。
其二是这部诗集的最后,还收录了诗人王夫刚的《燎原:一个人的诗歌评审团》一文,这是一篇让我温暖的文章,也提供了我更丰富的信息。故将其移植于此,以供大家分享。
七
接下来,我似乎还该说点什么,但说什么呢?我再琢磨一下……
2024.3.6·威海蓝波湾
《履历》诗歌选段:
哦,高大陆,奥陶纪赭红的窗外大堆大堆的岩渣烧结密码,一只如箕的蛤蟆蹲踞在雷电的路上,充当宇宙的邮差……高大陆的居民对上万种语言心领神会
——《高大陆》(上)
而人生,据说是在茫茫世事中蹚一场浑水/但它何以不是闪电弹拨的琴弦/遍野暴雨后雪亮的星光冲怀/秋天的大海伏藏一部小说的所有秘密/适合站在临海的塔楼上俯察
——《秋水》
酒的玄学来自对于世界的隐喻/它被人间的工匠酿造,却以物质的涅槃/演绎了苦涩的人世造化模式
——《星空之下是人间的酒镇》
方言是一种连着心肝的语言/有时适合撒欢——/长命姐呀,尕欢旦,啥时嫁个尕老汉/藏语是我青春期的第二语言/“呛”是酒,“呛通”是喝酒/酒曲与神曲都是神的语言
——《一条河流的个人记事》
作者简介
燎原:当代诗歌批评家,诗人,威海职业学院教授。
著有中国西部诗歌专论《西部大荒中的盛典》,诗集《高大陆》,当代诗人点评《一个诗评家的诗人档案》,批评随笔集《地图与背景》《自带系统的河流》,以及《海子评传》(第1—5版)《昌耀评传》(第1—3版)等专著若干。
获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第五届中国桂冠诗学奖、2016星星年度诗歌评论家奖、第六届扬子江诗学奖评论奖、第四届金青藤国际诗歌奖批评家奖等奖项。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