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罐盐的纪念(外二首)
2025-03-27 作者:关劲潮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中国作协会员、当代诗人关劲潮作品选。
当年红军被敌人围困在井冈山上,在生活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连盐都吃不上,毛委员号召红军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红军每当从敌人手里缴获了食盐会优先分给老百姓。有一次分给村民李尚发家一罐盐,这一家人却不舍得吃,而是把它埋在屋后的树洞里。这一埋就是30多年,直到1959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建立时,李尚发才把它挖出来,捐给了博物馆······至今,这罐已经变了色的盐,仍然陈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
——题记
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
把它们雕塑得改变了颜色
浑身的透黑
刻满了我的民族的苦难
可那如雪的洁白
仍在内心里深藏不露
最初的一切
包括自己的来路
都在身体内深刻着
从不丢失
甚至原始的味道与特质
也从未改变
黑色的苦难
制造黑色的世界
穿得一身破旧的毛委员
一手举着中国革命的航标灯
一手提着劳苦大众的柴米油盐
柴米油盐寓含着:
江山就是人民
航标灯映现出:
人民就是江山
低下温情脉脉的情怀
抹去溢出唇齿的叹息
让千疮百孔的心
储满阳光
走出血与火的夜晚
树洞外的风云
都在一罐盐的前额走动
以不死的视听
注视着火
注视着血
注视着烽烟
注视着呐喊
聆听着第一粒雪
如何冷酷地掩埋了秋色
聆听着第一朵花
如何迎着刀枪举起了春天
其实,这一只陶罐里装满的
是比金子还珍贵的一句箴言: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那只泥土一样朴实的陶罐
虽然在洞里深藏了30多年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
却始终是一口太阳般的金钟
高高地悬挂在云空
那清脆的响声金光四溅
应该让所有站在党旗下
宣誓过的心灵与目光
都来轻轻触摸
这只陶罐里深藏的内涵
当你面对它的时候
是否能感到
那一句还冒着热气
滚烫着心跳的话语
那一句洋溢着阳光
散发着浓重的烟火味的话语
时刻飘进千家万户的窗口
永远温暖着人间
八角楼的灯光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委员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使用油灯的规定:连部以上晚上办公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按规定,毛委员可使用三根灯芯。但他的八角楼里天天夜里只亮着一盏燃着一根灯芯的青油灯。一次警卫员发现毛委员的灯光太暗,就悄悄在灯油里增添了一根灯芯,毛委员回来后,立即掐掉了那根新添的灯芯,始终坚持点一根灯芯。在这盏如豆的灯光下,毛委员思索着中国革命的前途,探索着中国革命的道路。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
——题记
那盏灯光
是风雨飘摇中
井冈山跳动的心脏
虽是一苗微弱的光
却划破苍穹 穿越时空
引来一代代追光者
聆听峥嵘岁月
一曲光的歌唱
我怀着一颗朝圣的心
用热血拥抱
这盏古老的菜油灯
刹那间
一根灯芯如豆的灯火
却点亮了我生命的一轮太阳
我知道
她不只点亮了我一个人
当年井冈山所有的目光
都被她点亮
那些目光的电火
击碎黑暗又厚又硬的石墙
将头顶那颗红五星的光焰
撒向海阔天空的远方
因这盏灯
风雨飘摇中的井冈山
找到了自己的航线
八角楼如一座灯塔
让井冈山的航船
绕过了一个个暗礁
航标灯在阴沉的风雨里
摇曳出一种光亮的声音
在红军战士的血管里流动
与茅坪河的波涛一起交响
井冈山人民的梦中
嘹亮起最美的山歌
一个个苏醒的瞳孔
蔓延成辽阔的曙光
在这盏灯辉下
无数的红色故事
在这片土地上
生根发芽 摇曳生姿
繁茂成一片茁壮
可灯光始终没有忘记
默诵英雄的名字
时刻默数着英雄的血滴
每一滴血都闪亮成
《井冈山的斗争》的警句
所有英雄的心跳
都活在星星之火里
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微微一根灯芯
点亮中国的未来
点亮所有劳苦大众的梦想
新中国蓝天下的五星红旗
就是从这根灯芯的火苗上
冉冉升起来的
一轮永远不落的太阳
也许有的人以为
八角楼的这盏灯
已经成了蒙尘的文物
再也不会发亮
如今天下的灯多如繁星
哪还显出茅坪八角楼
那盏老掉牙的灯啊
眼前各种光怪陆离的灯
发出奇幻魔力的光彩
把世界装点得金碧辉煌
可如此密集如此灿烂的灯光
为何就照不亮某些人的灵魂呢
心底一片黑暗
眼前一片迷惘
往往在霓虹灯下
误入歧途 陷入泥沼
往往在变幻莫测的迷彩灯中
把升迁的梦幻 发财的蜃景
误作梦寐以求的方向
不是灯的过错
是人的灵魂
早已变成了一枕黄粱
这样的灵魂
还是走到八角楼的灯下来吧
古老的菜油灯
灯苗虽小
散发不出奇光异彩
可她却能给你一个
光明的心灵 透亮的思想
所以我说 八角楼的灯光
永远不会熄灭
依然在为我们的灵魂导航
那一朵“井岗兰”
伍若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名的“双枪女武将”,朱德的爱妻。1929年2月1日,朱毛红军向赣南进军,夜里突被敌军包围。为掩护朱德和军部其他首长,危急时刻,伍若兰毅然率领一部分战士把敌人引开。朱德和军部首长安全突围,伍若兰却因重伤被俘。敌人对她严刑拷打,用绳子吊,用杠子压,灌辣椒水,让她交待“朱毛在哪里”,她坚定不移地回答:“在红军队伍里,在人民心里。”受尽酷刑,依然坚强不屈,怒斥敌人:“若要我低头,除非赣江水倒流!”2月12日,伍若兰被敌人杀害,刽子手残忍地砍下她的头颅,悬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年仅26岁,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为了纪念这位红军英雄,人民将生长在井冈山附近的一种兰花,改名为“井岗兰”。
——题记
应该为她塑一尊铜像
那一朵“井岗兰”
就绽放于铜像的眸子里
绽放于热血奔流的胸膛
一颗洁如兰花的心
裸露在蓝天、星空下
散发耀眼的光芒
昂首挺胸地站着死亡
高扬“双枪女武将”的气概
英雄的形象
耸立成井冈山最高的
秀丽与壮美
如巍峨入云的山碑
似直指苍穹的刀抢
从敌人的火钳烙铁中雄峻起来
从魔鬼的炼狱火海中峭拔起来
以热血浇铁般的言辞
以热血淬钢般的回答
炸响直穿豺狼心肠的雷电
击碎魔爪挥舞的所有残酷与疯狂
走在刑场
她依然步履矫健吐气如兰
双眸的炯炯之光
把旧世界焚烧埋葬
罪恶的子弹
怎么也无法击倒
一个伟岸正义的形象
一腔赤诚的血
洒入波涛滚滚的赣江
大江上下
骤然轰鸣长歌当哭的悲壮
城门上悬挂的头颅
怒绽血与火的鲜红
迸溅满天的晚霞与灿星
深邃的苍穹里
总有一种灼烫人心的壮烈声音
喷薄女性的雄风
忽而飞流直泻
忽而扶摇直上
在天地间惊雷般回响
一朵“井岗兰”
从那柔性的碧血里绽放
铁血的魂魄临风而立
盛开着生的丽质
辉映着死的辉煌
指尖轻轻触摸
那碧血之花
仍是热入骨髓的滚烫
把光芒延伸进山水苍茫处
喷发万古不衰的芬芳
——题记
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
把它们雕塑得改变了颜色
浑身的透黑
刻满了我的民族的苦难
可那如雪的洁白
仍在内心里深藏不露
最初的一切
包括自己的来路
都在身体内深刻着
从不丢失
甚至原始的味道与特质
也从未改变
黑色的苦难
制造黑色的世界
穿得一身破旧的毛委员
一手举着中国革命的航标灯
一手提着劳苦大众的柴米油盐
柴米油盐寓含着:
江山就是人民
航标灯映现出:
人民就是江山
低下温情脉脉的情怀
抹去溢出唇齿的叹息
让千疮百孔的心
储满阳光
走出血与火的夜晚
树洞外的风云
都在一罐盐的前额走动
以不死的视听
注视着火
注视着血
注视着烽烟
注视着呐喊
聆听着第一粒雪
如何冷酷地掩埋了秋色
聆听着第一朵花
如何迎着刀枪举起了春天
其实,这一只陶罐里装满的
是比金子还珍贵的一句箴言: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那只泥土一样朴实的陶罐
虽然在洞里深藏了30多年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
却始终是一口太阳般的金钟
高高地悬挂在云空
那清脆的响声金光四溅
应该让所有站在党旗下
宣誓过的心灵与目光
都来轻轻触摸
这只陶罐里深藏的内涵
当你面对它的时候
是否能感到
那一句还冒着热气
滚烫着心跳的话语
那一句洋溢着阳光
散发着浓重的烟火味的话语
时刻飘进千家万户的窗口
永远温暖着人间
八角楼的灯光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委员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使用油灯的规定:连部以上晚上办公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按规定,毛委员可使用三根灯芯。但他的八角楼里天天夜里只亮着一盏燃着一根灯芯的青油灯。一次警卫员发现毛委员的灯光太暗,就悄悄在灯油里增添了一根灯芯,毛委员回来后,立即掐掉了那根新添的灯芯,始终坚持点一根灯芯。在这盏如豆的灯光下,毛委员思索着中国革命的前途,探索着中国革命的道路。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
——题记
那盏灯光
是风雨飘摇中
井冈山跳动的心脏
虽是一苗微弱的光
却划破苍穹 穿越时空
引来一代代追光者
聆听峥嵘岁月
一曲光的歌唱
我怀着一颗朝圣的心
用热血拥抱
这盏古老的菜油灯
刹那间
一根灯芯如豆的灯火
却点亮了我生命的一轮太阳
我知道
她不只点亮了我一个人
当年井冈山所有的目光
都被她点亮
那些目光的电火
击碎黑暗又厚又硬的石墙
将头顶那颗红五星的光焰
撒向海阔天空的远方
因这盏灯
风雨飘摇中的井冈山
找到了自己的航线
八角楼如一座灯塔
让井冈山的航船
绕过了一个个暗礁
航标灯在阴沉的风雨里
摇曳出一种光亮的声音
在红军战士的血管里流动
与茅坪河的波涛一起交响
井冈山人民的梦中
嘹亮起最美的山歌
一个个苏醒的瞳孔
蔓延成辽阔的曙光
在这盏灯辉下
无数的红色故事
在这片土地上
生根发芽 摇曳生姿
繁茂成一片茁壮
可灯光始终没有忘记
默诵英雄的名字
时刻默数着英雄的血滴
每一滴血都闪亮成
《井冈山的斗争》的警句
所有英雄的心跳
都活在星星之火里
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微微一根灯芯
点亮中国的未来
点亮所有劳苦大众的梦想
新中国蓝天下的五星红旗
就是从这根灯芯的火苗上
冉冉升起来的
一轮永远不落的太阳
也许有的人以为
八角楼的这盏灯
已经成了蒙尘的文物
再也不会发亮
如今天下的灯多如繁星
哪还显出茅坪八角楼
那盏老掉牙的灯啊
眼前各种光怪陆离的灯
发出奇幻魔力的光彩
把世界装点得金碧辉煌
可如此密集如此灿烂的灯光
为何就照不亮某些人的灵魂呢
心底一片黑暗
眼前一片迷惘
往往在霓虹灯下
误入歧途 陷入泥沼
往往在变幻莫测的迷彩灯中
把升迁的梦幻 发财的蜃景
误作梦寐以求的方向
不是灯的过错
是人的灵魂
早已变成了一枕黄粱
这样的灵魂
还是走到八角楼的灯下来吧
古老的菜油灯
灯苗虽小
散发不出奇光异彩
可她却能给你一个
光明的心灵 透亮的思想
所以我说 八角楼的灯光
永远不会熄灭
依然在为我们的灵魂导航
那一朵“井岗兰”
伍若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名的“双枪女武将”,朱德的爱妻。1929年2月1日,朱毛红军向赣南进军,夜里突被敌军包围。为掩护朱德和军部其他首长,危急时刻,伍若兰毅然率领一部分战士把敌人引开。朱德和军部首长安全突围,伍若兰却因重伤被俘。敌人对她严刑拷打,用绳子吊,用杠子压,灌辣椒水,让她交待“朱毛在哪里”,她坚定不移地回答:“在红军队伍里,在人民心里。”受尽酷刑,依然坚强不屈,怒斥敌人:“若要我低头,除非赣江水倒流!”2月12日,伍若兰被敌人杀害,刽子手残忍地砍下她的头颅,悬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年仅26岁,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为了纪念这位红军英雄,人民将生长在井冈山附近的一种兰花,改名为“井岗兰”。
——题记
应该为她塑一尊铜像
那一朵“井岗兰”
就绽放于铜像的眸子里
绽放于热血奔流的胸膛
一颗洁如兰花的心
裸露在蓝天、星空下
散发耀眼的光芒
昂首挺胸地站着死亡
高扬“双枪女武将”的气概
英雄的形象
耸立成井冈山最高的
秀丽与壮美
如巍峨入云的山碑
似直指苍穹的刀抢
从敌人的火钳烙铁中雄峻起来
从魔鬼的炼狱火海中峭拔起来
以热血浇铁般的言辞
以热血淬钢般的回答
炸响直穿豺狼心肠的雷电
击碎魔爪挥舞的所有残酷与疯狂
走在刑场
她依然步履矫健吐气如兰
双眸的炯炯之光
把旧世界焚烧埋葬
罪恶的子弹
怎么也无法击倒
一个伟岸正义的形象
一腔赤诚的血
洒入波涛滚滚的赣江
大江上下
骤然轰鸣长歌当哭的悲壮
城门上悬挂的头颅
怒绽血与火的鲜红
迸溅满天的晚霞与灿星
深邃的苍穹里
总有一种灼烫人心的壮烈声音
喷薄女性的雄风
忽而飞流直泻
忽而扶摇直上
在天地间惊雷般回响
一朵“井岗兰”
从那柔性的碧血里绽放
铁血的魂魄临风而立
盛开着生的丽质
辉映着死的辉煌
指尖轻轻触摸
那碧血之花
仍是热入骨髓的滚烫
把光芒延伸进山水苍茫处
喷发万古不衰的芬芳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