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和人民歌唱
——从顾偕的政治抒情诗想到的
很高兴今天能参加广州市文联主办的“顾偕长诗系列作品研讨会”,就青年诗人顾偕创作的几部长篇政治抒情诗展开讨论。近年来,诗人顾偕创作了 《国家交响曲》、《风展红旗》、《浦东交响曲》、《奋进曲》、《天使颂》、《广州步伐》等6部长篇政治抒情诗,作者以一个诗人理性和诗性认识的责任,再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时代文明的进程,对于作家如何以现实主义的文学形态揭示当代文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启示性作用。
顾偕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纵观顾偕的长篇诗作,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聚焦民族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转折,再现了民族进步中的宏大景观。
顾偕创作的长诗《国家交响曲》分10个章节,包括:公元前后、辛亥梦、谁在黑暗中说话、自由与鲜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化陷落:历史的不安、向人类文明致敬、曙光照耀2000年等,这部作品以史诗的品格,再现了民族历程中的重大史实和宏大景观,反映了中华民族向黑暗抗争、争取自由解放的豪迈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国家交响曲》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情感、民族品格、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诗章中的“孔子与屈原”、“纸的故事”中的蔡伦、“满江红”中的岳飞,《浦东交响曲》中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等,这些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我们民族性格的坚强、乐观、积极奋进的崇高品质。
(二)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宏场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对时代精神的张扬。
顾偕能够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顺应历史趋势,把握社会脉搏,着力表现时代主题。长诗《浦东交响曲》和《奋进曲》,分别写了开放改革大潮中的上海浦东开发区和广州(黄埔)开发区的建设风貌,长诗《广州步伐》也用较多篇幅写了广州在开放改革中的历史跨越。这几部作品都直面社会进步的本质要求,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为时代的进步呐喊。在这些诗篇中,作者信守诗人的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刻地剖析社会,不断开拓现实生活的表现领城,捕捉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力量。
(三)在艺术追求上,重视创新和不断突破自己,挖掘新题材,寻找新形式,重在以革命信念鼓舞人。
我不同意一些人士认为顾偕的长诗只注重政治色彩而忽视艺术品位。我认为作者在他创作的长诗中,富于理想和激情,充满了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色彩。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运用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方法,展现时代的真实画面,惯于采用磅礴豪迈和激情燃烧的手笔,用自己心中的"圣火”点燃手中的笔,用滚烫的文字去点燃读者;在语言风格上,追求激越、刚健、豪近和诗意。在《浦东交响山》的序曲中,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写道:“一只海鸥/在高高的蔚蓝中/扑动着幻想”,“展示出她正沐浴着/无数诞生的光芒/所有的岩石在这一下变得年轻……”以此寓意崭新的开发区在展开理想的翅膀飞翔,前程美好远大。在这部诗作中,他还用了不少铮亮的诃句,例如“历史的目光〝“生命的永恒”,“燃烧的火焰”“移走的山峦”“浑厚的汽笛”等等,以此来抒发对开放改革的热爱,表达自己满腔的激激与豪情。在《奋进曲》 中,作者对广州开发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在结尾中写道:“希望的太阳/总要把全部的温暖/留给那些/永远在历史中的奋进。“表现了他对时代全身心的拥抱和投入,展现了南方城市未来的宏伟画卷。可以这样说,顾借是我国目前极富激情的优秀青年诗人之一。
重新解读现实主义
从顾偕的诗作中,我们不由得联想起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问题。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现实主义即使不是一个已经死亡的概念,至少也是一个落后而过时的话题。在〝娱乐至上"的消费主义吋代,谁还有兴趣再去谈论这个沉闷的话题。然而,现实主义并不因为人们的漠视而丧失其意义和价值,恰恰相反,它反映着一个时代文学精神的健全状况,并且还影响着一个社会文学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因此,一个吋代的文学倘若想正常发展,就必须对现实主义有正确的认知。现实主义从根本上讲是指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价值立场,一种情感态度,一种与现实生活发生关联的方式。它是一种与冷淡的个人主义、放纵的享乐主义、庸俗的拜金主义格格不入的文学样态。
要弘扬现实主义就应当在作品中表现时代性和先进性。时代性反映在文艺作品的艺术特征上表现为史诗性,反映在文艺作品的风格上表现为时代精神,反映在文艺作品的内容上表现为现实针对性,反映在文艺形态上,则更是一个时代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体现。我记得顾偕在2006年3月回答上海 《文学报》记者采访吋说过的一段话,他说:〝纯粹背离社会和吋代这一大背景的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它根本无甚艺术追求可言。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所有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属性。而一部主旋律作品的艺术属性,它不光要紧扣时代,它还要释放一种沉思,予现实一种理性的情怀;只有在此基础上做到艺术与事物的交流,只有通过那些丰富的细节,从中发现发展的美徳,类似的创作就有了意义,思想便会在一部作品中和谐地延伸。”
顾偕说得很好。的确,文学的发展变化总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五四”时期的“启蒙”,抗日时期的“救亡”,五十年代的“建设”,文革时期的“斗争”,新时期的“改革”等等,这些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常常涵盖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走向,规约了文学创作主体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当前,我国社会变迁处于最为激烈的历史时期之一,文学艺术如何准确而深刻地描绘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形象,反映时代特征,表现吋代精神,这是当今作家无法回避的历史责任。当然,文学艺术记录伟大时代壮丽的历史画卷,并不是回到〝写中心”、“唱中心”的老路上去。作家要肩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就要把自己的艺术生命深深地植根于人民大众的精神脉动之中,使自己成为时代的忠实代言人。中国文学的根本出路,在于重新恢复对现实主义的信念,在于重新续接现实主义传统,在于重新回归到人民大众之中。顾偕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作了许多这方面积极的尝试,他是成功的。我们这辈人谈政治抒情诗,很自然地就会想起贺敬之、郭小川这两位大诗人的作品,像贺敬之的《雷锋之歌》、《西去列年的窗口》《三门峽——梳妆台》、《回延安》等作品,郭小川的《青纱帐一甘蔗林》《春歌》等,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他们的诗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理想和生活,很多青年人是朗诵着他们的诗歌走向边疆、走向生活的。我希望顾偕的抒情诗继续能往这方面努力,并由衷期待顾偕的长诗,今后也能令更多青年人满怀激情去建设新生活。
2004年5月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