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呼岩鸾

一切都是作茧自缚

——读王立世的《禅》

2023-04-23 作者:呼岩鸾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王立世的佛诗《禅》,是串在佛诗长链中的一粒璀璨珍珠。


  诗人王立世对宗教很有悟性。他读基督教《圣经》,认识了上帝耶和华。中国是现代佛教大国佛教强国,所以他特别亲近佛教。他读佛经,认识了佛祖禅师,写了一首佛教诗歌《禅》。

  中国古代文学家与诗人,有很多是佛教居士。“五四”时期皈依佛教或亲近佛教的现代文学家与诗人,算一算真是不少。散文大师许地山是佛教徒,对佛教哲学深有研究,在大学讲授佛学,编撰《大藏经索引》。蔡元培、陈师曾、胡适、周作人、沈尹默、沈兼士、许寿裳、俞平伯、林语堂、刘半农等作家、诗人、艺术家也都学佛读经悟人生与社会之道。女诗人吕碧城居士,首创中国保护动物会,以求庄严净土人间慈悲。吕居士以此闻名世界,驳斥“中国人无宗教信仰”之妄议。
 

  鲁迅对伟大的宗教更是别具情意。他读了《圣经》新约的福音书,把耶稣被钉十字架为全人类而死的壮举,写成散文诗《复仇(其二)》。这是一首伟大的基督赞美诗,也是一篇对杀害人之子与神之子的魔鬼的至深之咒。

  鲁迅最亲最深入的宗教是佛教,和佛教思想达成了人格上与心灵上的和谐共鸣。

  鲁迅在日本东京留学时,师从大师章太炎学“小学”,也开始学佛学。1912年任教育部佥事,和同事中的著名佛教家蒋维乔、梅光羲、许季上等友切磋佛义。此三人均有佛学著作传世流布。

  1914年——1917年为鲁迅集中精力学佛时期。搜求购置大量佛经、佛书、佛教碑帖研读、校勘、注释。佛友中,“数他用功最猛,别人赶不上”(许寿裳语);看佛经时,“虚静得像深山里的佛神”(徐梵澄语)。

  鲁迅亲佛事迹略记数则。贺母六十大寿祈福,校正《百喻经》并写前言,自费刊印百册赠送亲友弘法。他对挚友许寿裳坦言:“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鲁迅赞成佛教的生死观,反对幼稚者拆毁伽蓝佛寺,向图书馆与学佛人士赠送佛经佛书,出资赞助青年赴印度留学学佛。鲁迅非常尊重弘一大师,托人向他求过墨宝;弘一劝鲁迅静坐禅定保养身心,鲁迅贯彻一生。鲁迅借“狮子身上虫”的释迦牟尼佛喻,讨伐灭佛者。鲁迅书《金刚经》偈语“如露亦如电”,赠送上门求字的日本僧人高昌眉山。鲁迅特别费心扶持帮助学佛的作家废名成了文学史上的名家……

  鲁迅不是佛教徒,也不是有神论者(佛教本也不是神学,而是人学);但他的佛教修行佛学素养,成为了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过1917年前几年的学佛阶段,他把学佛得到的教益,作为自己的德艺资源之一种,写出了《狂人日记》《野草》《阿Q正传》等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影响直达于当代不灭。

  当代诗人王立世继承了一百多年前鲁迅对佛教的态度,他不但写文评论中国当代佛诗,还自己写出一首佛诗。

   

  每一种痛苦
  都源于无望
  蛇想直立
  花想不谢
  道路想平坦
  青春想永驻

  一切
  都是作茧自缚
  使甜蜜的微笑
  从唇边消失
  使幸福的日子
  变得忧伤

 

  此诗充分呈现了佛义禅思。佛教四谛的苦谛中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所有的痛苦,都由五盛阴苦的绝望产生。诗中的苦情最明显的体现在“求不得苦”中。蛇、花、道路、人的青春等四种奢求,都不能实现。迦叶拈花,佛祖见人世末法之苦,不再微笑了。

  人类以八苦作茧自缚其身,幸福不再,忧伤常在。“八苦”引起“八迷”。破除之法,须行“八圣道”与“八不中道”。

  王立世的禅,就是这样向世人说法的。要听得懂,须具备一些受苦的体验与一些佛教基本常识。
 

  王立世的禅很像禅。像禅人,像禅和子,像禅师,像禅中的大哲大德。诗中的禅,言行上极有禅宗的作派风习。

  禅是什么样子的呢?

  禅是印度佛教修习的禅那,禅是中国化佛教的禅宗。禅宗始于南北朝来华天竺僧人菩提达摩,盛于隋唐。著名的禅史有传灯录五部,《五灯会元》提其精要综其大成。

  禅人集中于寺庙禅院读经学佛,结合中国国情发展佛法,还开展生产劳动自食其力。禅人种麦种稻种菜种茶,又做工匠舂米榨油,修缮房屋家具,也化缘接受捐助。

  禅人作风形成了鲜明特色。最爱说的话是“喫茶去”;认为修行就是“饿了吃饭,睏了睡觉”。禅师教导弟子是德山棒临济喝,以黄叶止小儿啼。人问“如何是佛”,禅师回答:“就是张三李四”。奇言怪行其实都深潜禅机,待人深思细解。

  禅师弘法以奇特吊诡的意象作譬喻。《五灯会元》第二十卷记瑯邪禅师说:莲花未出水时像猫儿戴纸帽:莲花出水后像狗子着靴行“,又说:”欲知常住性,当观拄杖子。拄杖子吞却须弥山,须弥山吞却拄杖子“。此等禅喻又神秘又达理,只有真正弄懂了佛理的禅师三转境界才能说出。

  禅师作诗总能拈出横空出世的别致意境。《五灯会元》第十二卷记芭蕉谷帛禅师五言绝句《雪》:“今朝甚好雪,纷纷如秋月。文殊不出头,普贤呈丑拙”。雪花片片似秋月,照耀峨嵋五台南北二山。真是贯彻了禅人常说的那句口头禅:“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禅剑禅诗两两相宜,禅眼与俗眼所见不同。

  看看王立世的这首禅诗,看看王立世所有的诗作,说到禅的像禅,没说到禅的也有或浓或淡的禅味。二者都透露着影影绰绰又实实在在的禅风,挂不挂禅诗招牌,禅人都认,禅人眼里出禅诗。
 

  王立世还有一首信仰之诗《与上帝书》:

  往日/你让我发疯/今朝/我让你头疼/你和我/为什么不能越过偏见/来到一个屋檐下/握一握手

  一个世间人表达了对宗教的理解与追求。他激情澎湃又曲曲折折地走近上帝,渴望在一个殿堂里和上帝握手言欢。这个上帝是基督教的耶和华,上帝的独子耶稣克服了普世的“八苦”,明示的“八福”也是普世的。在诗人的祖国,释道儒三教同源圆融一体,人们也有自己的上帝。释宗有“八苦”,道教有“八难”,儒家至圣先师的一个“仁”字博爱天下。
 

  王立世对上帝与本民族宗教的态度,和印度诗人詹姆斯.博特福德如出一辙。

  他发现自己在祈祷/“上帝,助我成一名更好的佛教徒”/他嘲笑自己混乱的思想——《新诗》(谭啸天译)

  佛教在其产生地印度,于十三世纪初基本消失,印度教兴起成为第一大教。印度教诗人祈求基督教上帝帮助自己成为一名更好的佛教徒,随即嘲笑自己思想的混乱,又返本归源。

  个人宗教信仰寻根的路径,最终通向本民族盛行的宗教,但也表明了个人信仰趋从的复杂性。信仰的唯信,不问为何信。

  诗人王立世并非宗教徒,却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亲近宗教特别亲近佛教。
 

  当代著名诗人叶文福诗心激昂地为王立世诗歌写了一篇令人动容的评论——《诗为寺庙修高洁——读王立世的诗》,高度赞赏了王立世的人品与诗品。

  王立世的人品——“总是希图在高粱里酿造一种比之高粱更好的味道,总是在寻求一种思想并咀嚼这种思想的味道。他像老水牛那样,在夜半咀嚼”。

  王立世的诗品——“我觉得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在看似平静的文学语言里,渗透出一种极不平静的或者说是激动的哲学思绪”。

  于此两端,他高度赞誉了王立世的十二行诗《禅》,并为之感叹:“诗为寺庙修高洁”!真通家之直言也。

  他并从诗中得到启发,悟到“寺庙是固化的诗”;“诗者,寺也——语言之寺也;/寺者,诗也——无言之诗也”。真大诗人之见地也。

  灵犀相同,叶文福赠王立世《七律》一首,总结王立世的人品诗品,有句云:“再造孤魂终善果,

  扎根汉字气如山”。佛家语,孤魂如山,根结善果。
 

  世界各国都出现了本民族本宗教的伟大的宗教性诗人。具有代表性的,如英国基督教诗人弥尔顿,波斯伊斯兰教诗人萨迪,印度印度教诗人泰戈尔,日本神道教诗人松尾芭蕉,德国犹太教诗人奈莉.萨克斯(女),等等。诺贝尔奖设置后,泰戈尔和奈莉.萨克斯获得此项殊荣。

  中国古代的佛教诗人,由海量的诗僧诗禅居士诗人形成了庞大的诗群,代代出现绵延至今,写作旧体佛诗。唐代诗人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被后人赞颂为至尊的“诗佛”。

  在当代,佛教诗人包容冰居士奠定了现代白话文佛诗的坚实基础,三十多年间坚持写佛诗,已发表出版佛诗三千多首。禅诗诗人雷默坚持写新禅诗,已发表出版禅诗近千首。还有无数亲近佛教的诗人也在写佛诗禅诗。

  王立世的佛诗《禅》,是串在佛诗长链中的一粒璀璨珍珠。

  各路诗歌簇拥百花成园,宗教性诗歌以其冷色调和清香型,在诗歌百花园中绽放出特有的人性之善和思想之美。
 

  原载《当代文学》(海外版)2023年(总第51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