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晓波

我们与一首首诗歌相拥在一起

——读王晓波诗歌有感

2024-09-24 作者:唐德亮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唐德亮,1958年生,广东连山上草人,瑶族。系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广东作家协会理事,广东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出版《苍野》《惊蛰雷》等专著13部,在国内外200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两千多篇,入选200多种选本、两次入选《大学语文》教材。近百篇评论被《中国文学年鉴》《新华文摘》《青年文摘》《作品与争鸣》《诗选刊》等转载,诗作入选《中国百年新诗选》《中国百年新诗经》等200多种选本。作品被翻译成意、英、日、韩等国文字发表、出版。
  读广东诗人王晓波的诗歌,感觉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因为,他的诗的质地是纯粹的;同时,他又是一名有追求和有探索精神的诗人。
  说王晓波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并非说他是一个不关心时代与社会生活、漠视人民群众冷暖与疾苦、不食人间烟火、只会躲在象牙塔里“自恋”的诗人。王晓波不是这种人。相反,他是一个关心时代与社会生活、人民群众冷暖与疾苦、有大爱情怀的诗人。这从他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诗论文章《吹掉泡沫  还诗歌以亮丽》一文即可看出他的诗歌创作的美学思想。他在文中说:“诗歌应立足社会,以时代为背景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有能把握好时代才会流传于后世。”当然,要了解王晓波诗歌的纯粹,更主要的是读他的诗歌文本。比如他的长诗《雨殇》,反思工业文明的痼疾,反思人类物质生产的极度膨胀,为追逐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的生态灾难,就很贴近我们这个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大主题。“以人为本”是正确的,但只以人的物欲为本的发展是错误的。请读《一条咳嗽的鱼》:
 
如何  做一条
素净的鱼
鲤把目光  希望
停靠在岸
 
蹦高
跳跃
逃离黏滞的积水
逃离腐臭的河流
跃龙门
鲤如愿  成为
一条在城里
 用鳃呼吸的鱼
 
在行人不见路
城中不见楼的
雾霾里
一条没法
 高兴的鱼  终日
咳嗽不止
 
如何  做回一条
河里的鱼
匆忙中  踏上归程
可别忘了
出门佩戴口罩

 
  这是一条象征的鱼,一条拟人化的鱼,它想做“素净的鱼”而不得,想“逃离黏滞的积水/逃离腐臭的河流”亦不可能,举目上岸也是一片雾霾,终于成了一条咳嗽的鱼,“终日咳嗽不止”。鱼与人都生活在污浊的环境里,纵然经济发展了,但幸福指数却下降了。民主不与科学相结合,这样的发展只会走向“以人为本”的反面,其意义何在?
  早些年,北约导弹“误炸”(实为有目的、有预谋)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炸死了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烈士,王晓波拍案而起,写下了《有一位母亲匆匆离去》,控诉北约强盗“四枚面目狰狞的导弹  不偏不倚/射杀她于自家门前”,这种“人权”主义者的屠杀暴行,导致母亲节“有一位母亲匆匆离去/有一位母亲泪眼盈盈/有一位年轻的妻子还来不及成为毌亲”。强烈的爱国情怀与义愤,通过形象的诗句表现出来。如此鲜明的时代性与重大的主题,如此出色巧妙的表达,可见诗人之纯。这首诗歌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深受读者喜受。又如汶川大地震,刚发生不久,他就组织中山多位诗人写诗悼念遇难同胞,显示出其大爱情怀。再如《夜读鲁迅》:
   
我害怕深夜
孤独无眠的漆黑
黑夜里的心跳声
让人更加战栗
 
先生的呐喊声
惊醒了
昏睡中的灵魂
夜色迷茫
在没有星月的深夜
我害怕孤独漆黑
旷野
传来的呐喊声
让我不再感到孤独
让我不再害怕漆黑
 
摸索中
我努力
擦亮手中的火柴
我渴望手中这点烛火
能让我找寻到光明
能让我们不再害怕孤单
 
 
  这首诗抓住了鲁迅思想的核心:“惊醒了/昏睡中的灵魂”,作者把鲁迅的著作比作烛火,擦亮它,便能“找寻到光明”。诗虽不长,但却有厚重的内涵。
  说王晓波是一个纯粹的诗人,是因为他的诗有独特的诗艺追求。
  王晓波的诗,具有审美性与精致性。他的诗,接地气,但却不鄙俗、不低俗与不粗俗,而是精心构思,精心打磨,凝练,又意蕴丰澹。比如《南方》,全诗仅四句,写的是月光下的大海,“一群魚啄着月光迤迤然游过”,这是第一幅图景,重点写鱼,鱼“啄着月光”将整幅图景写活了;“大海数次沉下去,又跃了起来”,这是第二幅图景,重点写大海的起伏,一个“跃”字使这一场景顿时有了立体感;“一些话被潮水卷起/一海面的悲伤和喜悦”,这是第三幅图景,重点写感觉。第一幅图景是虚的,又是实的,是实指,又是联想;第二幅图景是实景;第三幅图景写声音与情感(悲伤和喜悦)。三幅图景(情景),富有层次,意境幽远而深邃,充满动感。有隐喻,有神秘的暗示,耐人寻味。又如《平常心》,将一对配偶(恋人)比拟作两只平凡的蚂蚁,在“辛勤劳作”,试图“穿越一个冬天的漫长”,虽然地位卑微,却“拥有平常、安心、欢乐”,因为他们都“在爱里滋养和成长”。平常心虽然很平常,但其人辛勤劳作,敢于战胜艰难险阻,这是该诗令人读来令人怦然心动之处。
  王晓波有句诗:“所有的美就展现在面前”。读他的诗也有“所有的美就展现在面前”之感。他的诗除了凝练,更多美感。美的画面,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如《萤火虫》《听雪》《沉香》《江南》《绽放》《爱回来过》《新月》《心暖》《遥远的美丽》等等,读之,有一种赏心悦目、荡气回肠、美不胜收之感。比如王晓波《点亮一盏明灯》:“终有一天,我们远离尘世 /天空漫游的天使/能聆听到, 读者朗诵/写给你的那一首首诗歌/百年之后,那些诗句还伴着体温/栖息着一段段无瑕的情感/我们与一首首诗歌相拥在一起/没有哪一种风霜/能够吹熄爱情这一盏灯火 ”。这是一束爱的灯火,温暖人心的灯火,是诗人朴素、纯洁、美丽灵魂的显影与折射,他将诗美点亮在这盏灯里,我们的心也被这盏灯点亮。这就是诗美的力量,我们与一首首诗歌相拥在一起。
  语言是诗人的诗歌成功的关键一环。维特根斯坦说:“有些时候,某种措词必须从语言中撤走,送去清洗—然后,可以将它送回到交流之中。”王晓波的诗歌语言也是纯粹的,经过认真打磨的。比如《澳门》:
 
往下一跳
谁成了一滩胭脂
 
Macau  活色生香
葡京的老虎机嘴巴细小
却能吞噬本可辉煌的
现却耻辱的人生
 
骰子碌碌
忙碌的一生 纸醉金迷
一世一生的重量
竟没有骰子重
欲望没有被喂肥
那个黑洞对着谁笑

 
  全诗只有十二行,却写出了澳门的另一面。“往下一跳/谁成了一堆胭脂”,写跳楼自尽,“胭脂”借代一滩鲜血,暗喻生命的消陨,表现力极强。“葡京的老虎机嘴巴细小/却能吞噬本可辉煌的/现却耻辱的人生”,“老虎机”借指赌博,“嘴巴细小”形象逼真,“吞噬”一词用得精准有力。“一世一生的重量/竟没有骰子重”两句十分精警,富有哲理意味。一生的“重”竟比不上“骰子的重”,发人深省。悲剧社会与悲剧人生,仅十二行就概括出来了,可见诗人字、词句与构思的功力。又如他的短诗《无言以对》: “这小花艳丽而后枯萎/你信誓旦旦是衰老末日//这里曾经蓝天现在跨年雾霾/你一再喧哗却无言谁的末日” 全诗仅四句,诗人营构了一个宏阔的时空,从“喧哗”到“无言”,言简意丰,隐蔽的与明确的,都显出诗人的精巧匠心。
 
诗集:《雨殇:王晓波诗歌选集》(王晓波著) 
出版:山东画报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74-2517-6   定价:38.00元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763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