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诗歌随笔选
这个特殊的时刻,我特意推荐诗人王小妮的《一小块土地》和《月光》两组诗。可能你会在她的诗行里找到同感,找到慰藉,找到希望,找到爱的暖和力量的强劲。
王小妮在接受访谈时说过:诗是现实中的意外。我揣测,诗人必须对现实中的意外有着敏锐的反应,诗才能诞生。在王小妮的眼里,万物一体,她拥有的“一小块土地”和“月光”,都是她精神层面上的与宇宙万物相关联的内在生命力的外在表现,她在《很多很多的花很多很多的菜》里,说这个春天造了三个世界,是“花和菜、粉蝶、蚯蚓”的世界,这是她寄希的一切皆是美好,然而她知道,“嘿!坏日子,简直是在盼着了”,战乱和饥荒是人间“循环的游戏”,对于这些到来,她有她抗争的办法,“战乱来了”,“可以割香茅做掩蔽”,“饥荒一到”就“改种粮食”。是的,总有坏日子会如期而至,在走“华盖运”时,我们要有自己好的心态和不妥协的坚定。我深究王小妮的两组诗的哲学意味是“自得”,自得在中国哲学中是一种以直觉和体验而“得道”的方式。体现着主体对宇宙和人生能动的诉求和掌握世界的渴望。她的诗歌在“自得”的哲学理念支配下,变成自然天成。我喜欢她的《一小块》和《月光》下的“灰马”,以及《怎么看都不像匕首》里的“月亮”和《不速之客》等等。她自己曾说过:“诗是个复杂的东西,妄谈不如不谈,诗,是要小心敬畏的东西。”以及“个性,比女性重要许多”。那么,她的诗我就胡侃到这里,看她的这篇“随手”记的随笔,比听我聒噪好。
一小块土地 (组诗)
一小块
一小块天空下面
一小块土地
这个世界三面是水
这水哪儿也不通
划船一百年也没法靠岸
石堤常年泡在水底
不知谁留下“水深危险”的警告
这角落凄凉得正合适
有时候大风鼓动刚生的树冠
落叶遮住铁门
只有心灰意冷的
才能留下
享用这最后的一小块
早雾
迎面过来最大份的棉花糖
一下子被它吞掉
被迫变成甜的一部分
什么都看不见了
只剩下心还用力往外顶
早料到有这天
推门就会遇大雾
青豆的新芽和鲮鱼的眼珠
知道你们都很近
在这世间
我至少藏过一百种利器
可最先赶到的
是距离最远的太阳
那亮光打在脸上
居然和从前一模一样
很多很多的花很多很多的菜
每天劳动
让这小块土地不一样
这个春天造了三个世界
很多的花和菜的世界
还有粉蝶的世界
蚯蚓的世界
如果战乱来了
可以割香茅做掩蔽
饥荒一到就改种粮食
只要一个下午
去翻开泥土
人间就是迷恋循环的游戏
嘿,坏日子
简直是在盼着了
落日
头顶跑来两团白云彩
足有两座城市那么大
跳啊晃的一幅刚涂色的宣传画
到洁白的城池底下抓菜青虫
眼前全是绿叶
可心里层层叠叠
都是别的
再抬头时
头顶只有常年常年的灰
而西天正轰轰烈烈
有人点着了两座火焰山
落日向外拉出无数条引信
好像不相信
已经没有爆炸物了
姜
挖到去年漏在泥土里的一块姜
才一露头
就被它强烈的辣气围住
想到大雪封门
想到发高烧
想到烧焦了的红糖
想到往阔口瓶里摆朝天椒
想到老朋友已经去了冰冷的海里。
再三把它浸进水下
这么年轻
这么干净
这么沉
这么不顺从
台风
今天真带劲
根本没法儿坐在屋子里
一直挨着狂风暴雨
看一批又一批乱箭折断在水面
后来电没了
远处的凤凰树没了
眼前的栏杆没了
连喊声也一张嘴就没了
台风带走了可有可无的一切
只剩下我
和漫天自投罗网的钢箭
湖水
傍晚的湖水出现凝着的黄铜色
它正准备一场水葬
风在台阶上拦着
力气好大
好吧,我承认心灰意冷
可还不至于自沉
不过想看看哪位金属挺不住了
不过想凑得更近
傍晚给夏天的湖
盖了一大块黄铜
天哪,谁死后还能这么烫
它想要的是水面的火葬
攥在我右手的确实是早备的火种
不速之客
如果这时候
背后忽然闪出个人
一定被惊得不轻
刚剪的韭兰花骨朵都得摔碎
赶紧退后
问他是怎么找过来的
所幸这事还没发生
这次选址不错
走得也足够偏
可能是最接近想象的一次远行
计划里当然少不了不速之客
草在身后总是窸窸窣窣
韭兰花骨朵已经脱手
不速之客一直匍匐前进
上梯子
这才是传说中的高高在上
任何飞行器
都没有梯子恰当
第一次站这么高
看这么远
一凌空
所有事物都变了
低处的世界都是没见过的
我的花坛像个少年班
秋天的风有点急
像群饿得乱撞的长颈鹿
装修工留下梯子让人登高望远
哪儿是黑的
哪儿很白
现在没有不明白了
月光 (组诗)
白动物
月亮凑过来
门前的软毡上
一条白狐狸的皮。
隐藏得很好
装死也要装得逼真
多少人进出,它动也不动
踩它碾它都不动。
看上去多温顺的动物。
鼻尖发凉,影子刚涂了毒
伤口流着白
漫山遍野毛发重生
它活着呢。
含着
被含着
很直的云彩像面条
后来散开了,又像膨开的旗帜。
不管怎样,云彩都要含着今天的新月
它们喜爱那块糖。
失眠的晚上,看着表针跳到第二天
终于最先看到了未来。
月牙在下坠
山谷中显现一拨穿黑袍的死囚
糖块忽然掉了,忽然发现前面是座牢狱。
不是人人都想被含着
紧抵着的
那是一把弯刀。
我的光
现在,我也拿一小团光出来
没什么谦虚的
我的光也足够的亮。
总有些东西是自己的
比如闪电
闪电是天上的
天,时刻用它的大来戏弄我们的小。
这根安全火柴
几十年里,只划这么一下。
奇怪的亮处忽然有了愧
那个愧跳上来
还没怎么样就翻翻滚滚。
想是不该随意闪烁
暗处的生物
还是回到暗处吧。
闷热
热得太深了
当头挨了一枪托的晚上。
蝉把月亮喊出来
又大又圆,一个胖少年
你们哦,真忍心耗去我的好时光。
黑洞洞的天
虚心假意拥着少年
好像稀罕它
顺便也稀罕一下走在大路中间的灰的我们。
闷雷滚得很慢
月亮的白影从背后摸过来
牙齿闪亮
伸手不见人。
面粉厂
天,真的暗下来
月亮把街区变成了面粉厂。
店铺都是卖面人的橱窗
好舒服的白哦
收银台
我得坐得更端正一点。
贮藏的季节到了
老婆婆们在唱丰收。
年轻的稻草人着急回家
芦茅连天,晃着白了顶的头。
可它突然消失
晚上的面粉厂倒闭得真快
所有的暗处显出挨饿的疤痕
不会都忘了吧。
只有灰马在搬运灰
一到晚上
马就没了自己的颜色。
大地摇了摇,厚薄不均一张凉豆皮。
所有的马现在都是灰的。
灰制服的领口竖起一丛灰鬃毛
在路脊上抖了抖精神
这个长夜,也许能跑到白令海峡。
灰暗的马群
偶然有亮,是刚滚出的汗珠
汗也是灰的。
失去了毛色的马
整夜整夜给某个金主运灰尘
呼出灰的热气在那绵绵不绝的山脊上。
在同里
上弦月立在同里的天上
顽固地立着,危险地立着。
太阳稳稳地还在
还轮不到它呢
斑斓绚烂的日落
这会儿的天色有点太隆重了。
人们都累了,顺便去看一眼天
好像等月牙变得再亮
盼那一丝白。
可乌云不答应
又流血又剖腹又自残
黑幕罩满了天
古老的同里
这一夜将不得安生。
怎么看都不像匕首
月亮意外地把它的光放下来。
温和的海岛亮出金属的外壳
土地显露了藏宝处。
试试落在肩上的这副铠甲
只有寒光,没有声响。
在银子的碎末里越走越飘
这一夜我总该做点儿什么。
凶相借机躲得更深了
伸手就接到光
软软的怎么看都不像匕首。
当空的鹰眼
那个好久都不露面的皎白的星体
忽然洞穿了夜晚的一角。
天光下正交谈的路人
嘴里含满快落下来的珠子。
浮淡的光泽扑动着
嘤嘤的,好像是佩着玉带的唐朝。
我要一直留在家里
留在人间深暗的角落。
时光太厚,冬衣又太重了
飞一样,倒换着放帘子的手
遮挡那只当空的鹰眼。
月光使人站不稳
海正在上岸
盐啊,摊满了大地
风过去,一层微微的白
月光使人站不稳。
财富研出了均匀的粉末
天冷冷的,越退越远,又咸又涩。
那枚唯一升到高处的钱币
就要坠落了
逃亡者遍地舞着白旗。
银子已经贬值,就像盐
已经贬值。
我站在金钱时代的背面
看着这无声的戏怎么收场。
随笔
随手
王小妮
更高的境界
一个人不写诗照样活得好,诗是活着的一个更高境界。
讲座
一个人讲,众人在下面听,这场面真是怪诞极了,一大群人围拢住一个人,偏要听取这一个人滔滔地说话,他又没生着金口玉牙,又不是来自于外星球。细想想,没见别的动物有这种聚众的习惯。比如麻雀,谁见过一只面对一群,三小时只听它独自叫,其余的鸦雀无声,麻雀的世界没有讲座。
什么也不要说,什么也不要听,那才是最自然正常的。
我坐在台子上面,浑身不自在,虽然不用说话,也要陪刑场一样挺在那儿,满脑子里想的就是逃脱,到树下去,我早看好了,窗外有棵不错的凤凰树,两人合抱粗的那棵,有大荫凉的那棵。
有朋友说在读《我看见了大风雪》
2 月的安徽,大雪。两个朋友,他们是两口子,在雪夜里点燃了火盆,读那首诗。老早的诗了,大约写了 10年了。
2008 年初,中国中南部大面积的降雪将被后人记住。我也看到了关于雪的新闻,2008 年的雪下在屏幕里,没有温度和质感。
我写的雪和一场具体的雪完全无关。有人说,该写一篇《再看见大风雪》,可是,这会什么也不想写。文字不可能什么都表述。
文字就是障碍。文字就是粉饰。文字就是虚假。文字就是叛变。文字就是窜改。文字一写下来,必然违背偏离最初的最真实的部分。和鲜亮亮的感觉比,文字不是什么好东西。
不断地发现
耿占春在他的文章中讲到了在日常生活中的象征,我觉得,也许更进一步说,是从非诗中发现诗。或者说,不是象征,而是感知本身。象征是人造的词语,感知是本能。
我曾经说,重新做一个诗人,现在,我常常想怎样单单纯纯地“做回一个人”,越简单越好,越本色越好。我们要恢复的,是人这种动物的感知,而非什么诗人的感知。
我们不需要意义
意义是什么,一个大疙瘩,死硬的一坨。没有变化,没有新意,没有多义性,意义是死的,绝对的,我们用了很多年,绕了很多路,终于明白我们很不需要它。
在呼伦贝尔的最大发现
人是完全可以什么都不写,什么都不想的。在天和地之间坦然地待着,偶尔抬头看看天上经过鹰或者飞机或者排队的大雁。所有生物就是这么生活,人除外。
浪费了
有一天我忽然想,如果我不在了,真可惜这好天光和好月色。它们将白白浪费着。
我看见,我看见
有一个人问我:你总是写“我看见”,没感觉“我看见”用得多了吗?
我的确从来没意识到这个。倒回去想,我发现了属于我的思维习惯,首先,我是在心里看见了,才能想进去,才可能写,才能展开。可见性,对于我这个人很重要。而由始至终发生在我周围的事情,值得我去写的那些东西,只有被看见,才更具有意味,它永远需要一个目击证人。
这个关于“我看见”的疑问,显得最郑重其事的一次,是由一个外国人提出来,我回答他,对于出生于 20 世纪50 年代的一个中国人,“看见”显得特别重要。
现在,很多惊心动魄的事情都转化得使人看不见了,但是,什么都没变,残酷在更隐秘的区域里,我们必须要看见。
谁知道呢
有时候,诗是一套铠甲,不知道钻进其中的那个士兵,他是勇武的还是怯懦的,善的还是恶的,好的还是坏的,那里藏着一个人,他自己说,他叫诗人。谁知道呢。
我的儿子来了
在我的纸上,写字的或者不写字的纸们,我的儿子随时可能以画的方式意外出现。他的形象从小到大都没成熟过,一只手撑开我给他的眼珠,另一只手摆着“V”字,这同时,他把舌头吐得很长。
他随便来到我的地盘里,用任何一种颜色的笔,无所顾忌地随意留下他的痕迹。我看着这些红色、蓝色和紫色的儿子们。
这是他对我的问候方式。虽然,他已经被教会了写字,但是,我永远喜欢他以这种无声又幼稚的方式为我出现。
我很快乐了
到目前为止,我还不会用羡慕的口气说:看那个人多快乐。
在看到其他快乐经过的时候,我们自己就要变得不快乐了吗?
快乐总在。比如让眼泪像放开水龙头那样刷刷刷刷地流出来。
今天早上,在我的头顶,某一层阳台,有人说,看在草地上抱着小孩子的女人多快乐!
说这话的人,你去那同一块草地上,抱着一本辞典,一根白萝卜,抱一只装满脏衣服的洗脸盆,都可以充满快乐。只是你没去体验。
我见过一个拱起双手,托着生了锈的锁链的人,笑得比春天的第一片阳光还强烈。
能在下雨的深夜里写出诗句的人,见过比所有的快乐都更美好的事物。写诗的人,为什么还要从窗口羡慕别人的快乐?
做一个诗人的优势
用今天的话说,做个诗人不用什么投入,没有投入自然产出也少。所以,饿死诗人合乎情理。
画家需要动用钱去买笔,买颜料。歌手要去买一把电吉他。小说家购置一台电脑。诗人在商店门口束着手溜过去。
你用不到那些复杂的东西,诗人,你算一算,你活着一共才写几个字。
诗人不仅不需要商店,连电都不需要,连光也不需要,给诗人一间复杂繁华的房子,他还不知道坐在哪儿。最近一个诗人装修了家。他说,坐在写字台前面尤其不自在。
借用人们赞美鲁迅的话,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很多人说崇拜鲁迅,但是他们根本不信,草会自然地变成奶。
我到商场去,看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这件衣服太值得了,先不谈款式和做工,你摸摸这料子就知道,其实是好料子。
诗人的优势只不过是一件好料子。
由谁来挽救诗
有一个人挺骄傲地说,他一无所有,但是床铺下面有上千册诗集。
我不明白那些诗集给了他什么,诗集不就是一些有字的纸吗?但是,这个人因此说他是一个诗人。如果,他睡在诗歌图书馆天台上,可能他就是本世纪的诗歌大师了。让还崇拜诗人的人一起向这居住在诗上的人致敬。
另外一个人说,诗歌的沦落是因为诗崛起的时机还没到,他引述了事实,证明这个世界多么重视诗人,列举了得到诺贝尔奖金的诗人名单。这个热心者更适合去做股评人士,以波浪理论去解释诗歌,使亏损的心理得到虚幻的安慰。他的主张是把诗歌看成一种长线投资。
第三个人诉说自己掏钱出版的一本诗集。我一贯劝阻那些想用自己的银子去出诗集的人不要太疯狂了。有那几万元钱去买什么不好呢?买柑橘能买一车厢。何必换一些本子,去充当诗人的名片?
在季节转换,气候反常的时候,一家地方报纸突然开辟了一个版面来讨论诗歌。请到上面三个人物来发言。有那么多热闹非常的事情都搁在那儿,真是凄凉了他们。
我要问这三个人,是谁迫使你偏要用尽气力去做一个诗人?是谁请你出面来挽救诗?又由谁来进行诗人资格质地的验查?
——选自《诗歌月刊》2020年第3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