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人生的书写
——周光亚诗集《女神之歌》赏析
2025-04-02 作者:杨启刚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杨启刚,文学评论作品散见于《文艺报》《作家报》《光明日报》等多种报刊,公开出版有文学评论集《文学新浪潮》等八部个人文学专著。其中,评论集《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抒情》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4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布依学会文学创作研究会副会长。

周光亚先生生于1945年,湖北省武汉市人。幼年丧父,跟随外祖母在湖南省益阳市生活后返回武汉市读书,高中文化程度。1964年下放湖北省钟祥县国营盘石岑材场。1983年1月至12月参加《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第二批学习一年。1984年调入原武汉军区第七一一厂(现为应城市长江盐化公司),以园林助理工程师主管该单位绿化工作直至2006年退休。《女神之歌》是其第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诗集也是其处女作。

作为一名作者,周光亚先生的文学创作起步很早。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时,便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民歌体”——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不晦涩生冷,不故作高深;有感而发,有情便抒!他70年代创作的《在桃花江上》这样写道:“晨风拂面一路歌/四处稻秧满塘荷/青山翠竹镶山野/秀江丽水小舟过/湘音塾律几声来/暮街行匆多婀娜/紧步垂问此何地/红裙笑答美人窝。”——这是一幅多么秀丽清新的乡村风俗画卷。作者仅用短短的八句诗,就把桃花江描写得活灵活现,令人向往。
通读整部书稿,周光亚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歌颂家乡美景和祖国大好河山。这些作品也凸显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如《西湖漫游》《漓江行》《石林游记》《资江恋》《登鼓浪屿》等等作品,作者在景中寄情,在情中写景,不仅仅写出了景的外貌,更写出了人的思索。
其次,就是描写亲情友情的篇章。如《悼外祖母》《母恩如山》《思我妻》《雪里红》《笑傲死神》《祭西斌》《赠李威》《赠国新》《与李威何国新夜饮于居》《巧遇管兄》《山道夜行》等等,这些作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有的催人泪下,有的让人奋进。饱蘸了作者个人的情感思考和对亲情友情的万般珍惜。一位优秀的诗人,必定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这里的“多愁”不是指内心的忧愁,而是指他对世间万物都怀有一种敬畏之情。所以作者擅于用心去发现它,挖掘它,把它美好的一面呈现给读者;而对于黑暗的一面,则去引导它,批判它。
再者,就是对文学名著进行解析。如《小说〈水浒传〉读后感》《小说〈三国演义〉主人公评》《读小说〈三国演义〉惜孔明之失》《小说〈红楼梦〉另类评》《关羽之死析》《阿斗愚钝之析》等等,这些作品,有欣赏,有批评,更有自己独特的解读,让读者在欣赏诗歌作品的同时,也得到对名著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周光亚先生的诗歌,也不仅仅局限于抒发自己对家乡一花一草、一江一山的热爱;同时还对一些不良现象以及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揭露和讽刺。如《进退两难》一诗中他写道:“闲步镇郊四五里/化工林立路人稀/异味袭来欲快走/迎面春风更刺鼻”,这对于当政者来说,也是一种告诫,更是一种警示。
纵览全书,作者始终积极传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正能量的气概,即便是在特殊、困难、厄运时期,作者仍然满怀一颗怜悯之心,看世间花开花落,看人世温情冷暖,这正是一位诗人所必须具备的文学素质之一,不被生活所打倒,不被艰辛所折服,不向命运低头!正如作者诗集中的压卷之作《招手太阳》一诗中写道的:“我站在群山的最高峰上/招手那刚醒来不久的太阳/……将我饱受创伤的心/带向那林波荡漾的海洋/……我们度过了生活的艰难困苦/我们历经了岁月的坎坷沧桑/我们付出了执着的青春/我们耗尽了心智与力量/我们始终向着东方招手/终于迎来了一轮火红的太阳!”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