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杨钦《广东地名拆字诗》
杨钦是我相交多年的文友,他为人善良厚道,头脑好使,说话幽默风趣,常以“七级总理”自喻,人家古时皇上发布诏书“钦此”,他拆字解字则“钦彼”。既好玩,也搞笑。
杨钦属于会“来事”、能“搞事”、善“成事”的儒商兼业余“打油”诗人,我曾戏称他为“广东拆字大王”“佛山高知破坏分子”“禅城文化坏土豆”。他闻言每以坏笑对我,坦然受之,末了还会颔首感慨:“况爷错爱,感恩‘册封’,钦敬钦敬……”。那滑稽样,简直令人喷饭。
近日,杨钦示我以《广东地名拆字诗》书稿嘱我作序时,正值南国木棉花谢时节,英雄花如同时间无法挽留的偏旁部首翩然飘落,一朵朵行将消逝的殷红掷地有声,让人好生怜悯,它们的疼让我感同身受。这些恰似从杨钦零散诗行间飘落的精魂,让我感慨于它们的毅然决然,这不也是杨钦的执着与坚持吗?
记得十多年前在佛山亚艺湖畔,我曾对杨钦有过命题作文式的几分期许,说字里有乾坤,希望他的拆字诗能一直坚持写下去,将来能结集出版《诗草999首》。
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人事几番新。原以为他早已忘了当年的深情“一诺”。今日见着他即将付梓的《广东地名拆字诗》,方知一语成谶,原来“此子可教”,他早已将一颗倔强诗心炼作解字锋刃,用浓烈诗意在青砖黛瓦间镌刻出了一部会呼吸的“岭南方志”。殊为难得,诚堪赞誉。
下面选其中数首,略作解读。
窃以为,汉字乃立体庙堂。今观杨钦拆韶关“南雄”二字,得“南北此咽喉,雄关梅岭留”之句,可见其解字三昧在焉:一曰“破壁”——劈开“南”字封存的礼乐南传史,让编钟之音漫过梅关古道;二曰“重构”——将“雄”字横竖化作时空坐标,令张九龄开凿的斧痕与高铁隧道的爆破声隔空交响;三曰“点睛”——末句“留”字,既指时空的延续,更喻文化基因的深潜力量。如此解字术,较之古人“瘦金解经”尤多三分当代筋骨。诚堪玩味,有意思得很。
诗集中有一首拆字诗,是写广州《越秀》的,显得尤为抢眼:“斧戉随身走,越王井长秋。羊衔乃禾穗,秀润镇海楼。”这首诗以五言绝句形制,将二千年羊城精魄凝练于斧钺井楼之间,堪谓岭南文脉的微型青铜鼎。
首句“斧戉随身走”以兵戈意象破题,暗合“越”字古意,令人想见南越王赵佗当年披甲拓疆的凛凛雄风。“戉”乃“钺”之古体,杨钦巧用于诗中,既暗嵌“越秀”之名,又以青铜冷光勾连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的历史质感,可谓精巧。次句“越王井长秋”则化静为动,使历史烟雨在井栏苔痕间汩汩流淌。尝记得《水经注》中就有佐证“古井”作为城市记忆容器的记录,其象征意义可谓恰到好处。再看转笔处“羊衔乃禾穗”句,诗人将五仙观的传说与“穗”城别称熔铸为稻穗的金色意象,可谓得岭南神话精髓,有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所述的盎然气象在焉。结句“秀润镇海楼”自如收势,既应和“秀”字诗眼,又以明代雄楼镇守全诗气韵,此句与清初顺德诗人陈恭尹《镇海楼赋》“秀而不弱,雄而能润”相印证,也妙。
通观全诗,历史纵深感与空间穿透力相互交叠,从先秦百越到现代都会,自地下井泉至云间楼阁,杨钦以二十个字完成了他的时空折叠术。“随身走”“秀润”等字眼的动词化处理,使静物获得了历史的动感,这是“以诗证史”的一个微实践。诗虽短,却能见到史诗的吉光片羽。
单冠示天下,
禅乡名季华。
土桥成通济,
城船泊晚沙。
杨钦这首《禅城》以铿锵的平仄韵律,叩响佛山禅城的千年文脉。首句“单冠示天下”以春秋笔法暗喻禅城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的王者气象。冠冕之喻,既指祖庙灵应祠北帝金冠的威仪,更暗合禅城陶瓷、武术、粤剧三大文化桂冠的当世荣光。次句“禅乡名季华”诗味稍欠,但也巧妙勾连了“季华乡”这一古称,将禅城自唐宋“季华乡”到明清“佛山镇”的文明嬗变表达得很到位。“土桥成通济”以通济桥这一具体意象,承载了佛山商贸文明的集体记忆。通济桥作为IE岭南水乡通向海上丝路文明脐带的形象呼之欲出。末句“城船泊晚沙”则暗含佛山禅城水网密布的“城船”文化密码。让人缅想起古时佛山涌畔的舟楫与现今东平河上往来的货船相映成趣的样子,较好地将工商重镇禅城的繁华景象与岭南水乡的静谧安详熔铸于暮色苍茫的意境之中。
全诗如同构建起立体的文化坐标系:纵向贯通唐宋遗韵与当代气象,横向勾连禅城的武馆、陶窑与通衢阡陌。我很激赏诗中“以物载道”的修辞策略——冠冕、古桥、陶船等器物经杨钦一拆一建的点化,俱成镌刻城市记忆的文化符码。这种将地方志的严谨考据与抒情诗的意象经营相融合的创作手法,是杨钦这部诗集中常见的拿手好戏。
在我看来,杨钦是岭南文化的热爱者、有心人。他善于“拆字”,长于“解意”,一如一名“有料”的算命先生,凡“字”经由他的“滑舌”“油嘴”都能说个子丑寅卯出来,细细体味,好像还真有那么回事,这就是杨钦的“拆字”功夫。好在他从不“乱拆乱建”。否则,我会骂他“乱来”,揶揄他“胡搞”的。
杨钦以字为舟:在横竖撇捺间摆渡岭南精魂。我曾对他说,拆字能玩出如此花样,也算是佛山诗坛“一绝”了。没后悔当年签名特批他加入“做鞋”。
杨钦长期对城市发展、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区域帮扶协作实施等进行研究,多次主持或参与全省全市的相关课题调研。在诸如“全国人大第一次立法听证会代表”、“民建广东省委人资环委副主任”、“广东省乡村振兴产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佛山市古镇古村活化促进会创会副会长”等头衔的加持下,他能为“百千万工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这是非常难得的。为此,我乐意为杨钦吆喝两声。
这部拆字诗集,该是杨钦献给新时代广东乡村振兴的一份特制“伴手礼”了。希望读者们能从中读懂杨钦的质朴心意,并对庋藏于广东历史深处的文化内蕴有所认识,有所获益。
2025年4月4日
佛山石肯村 南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