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张况

序深圳诗人赖运添诗集《六行诗章》

2025-04-08 作者:张况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张况,著名作家、诗人、辞赋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

  我与深圳诗人赖运添有桑梓之谊,有事没事彼此偶尔会交流一下生活与工作情状。在我的印象中,高大帅气的赖运添是个典型的客家汉子、“硬打硬”的五华阿哥。勤奋质朴、待人以诚、思维活跃、言而有信、工作认真负责、执行力强是锻铸在他身上显而易见的优秀品质。

  运添供职于深圳福田区教育部门,是个地道的官员。除了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八小时之外,他有着健康正派的爱好和追求,比如热爱诗歌,喜欢搞点文学创作;比如热衷于写歌词,喜欢创作音乐作品,歌唱一下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等等,反正他从不浪投光阴,总是乐在其中,怡然自得,日子过得既充实,也不乏浪漫。好长一段时间,我发现他常与我当年读高中时的一位老同学、梅州知名作曲家张伟东合作,他们联手出过不少音乐作品。

  这些正能量爱好,很好地填补了运添业余生活的基本底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运添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区各种奖项,可谓收获满满,非常难得。

  近日,赖运添发微信告知我,他将自己多年来创作的诗歌作品编成两部各有侧重点的诗稿,交由国内某出版社审阅通过之后,拟正式交付出版。嘱我便时为他作序。

  工作岗位被“动过手术”之后,近来我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各种大小事务接踵来袭,够我操劳一阵子的。

  老友嘱托,却之不恭,唯有从命。

  摆在眼前这部《六行诗章》很有形式上的特色,辑入其中的作品皆为“六行”短制,与当年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创作的十四行诗形式上有些相似,只不过欧洲的十四行诗以表现人文主义为主题,格律严谨、形式整齐、音韵优美。而赖运添的六行诗则以表现社会生活和情感寄寓为主题,摆脱了格律、形式和音韵的束缚,属于他自创的更为自由的一种表达方式。

  短诗难写,这是诗歌写作者的通识。尤其是新诗,要想在短短几行之内将诗意表达迅速凝练成为语言的结晶体,将诗歌境界瞬间提升到足够的高度,倘没有掌握过硬的语言炼金术,那是绝无可能做到的。

  通读赖运添的诗稿,我发现其中一些作品具备了言简意赅的素质,以短小精悍的诗句,道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逻辑思维和真实意图,初步具有了哲理短诗的品相。试挑出其中几首,作些个见式的解读,兴许能以飨读者。

  赖运添有一首名为《都没什么》的诗歌,读之颇有些哲理诗的味道:

  “你认为好的都没什么/他以为坏的都没什么/我误为真的都没什么/地球一大片是水/人间一大群非人/世界一大早又是新的”

  这首《都没什么》像一柄青铜短剑,在时间的锈迹中劈开存在主义的内核。诗人非常自信地以“都没什么”四字作为说辞,将人们的价值判断简单解构成形而上的灰烬,显得有些俏皮。第三句“我误为真”中的“误”字用得妙,他自我解剖,道出了自己的“失误”。这让我想起《金刚经》中“如露亦如电”的顿挫。再看“地球一大片是水”的物象铺陈,说出了地球的本原真相,且也暗合了老庄“上善若水”的哲学认知。第五句陡然高声喊出“人间一大群非人”的惊人之语,乍听似惊雷,细想想那些作奸犯科、口是心非、为非作歹之人,又岂能以“人”称,以“渣”喻之已属客气不是?这种意象的巧妙对冲,容易令人想到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美与狞厉共生,温柔与暴力同源。再看末句“世界一大早又是新的”诗句看似轻盈,实则暗喻: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那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当然诗人脑海中也可能还有一层黎明中埋着末日倒影的意思在焉。这与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形成隔空对话。

  运添能在六行以内完成对真善美的三重解构,这需要勇气和胆魄,颇有点刀锋上舞蹈的意思。

  运添这首诗语气平淡,却显出几许清奇,既有魏晋风度的瘦硬,又带点后现代主义的冷金属光泽,他将“水”与“非人”并置,构建出他所认为的人类世界的双螺旋结构,既见波德莱尔笔下的“恶之花”,也荡漾出屈子悲戚投江时激起的遗恨涟漪。这种对存在的双重否定写法,一如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在虚无中舞出优美而真实的轨迹。

  运添的抒情能有此等语境,这让我读之愉悦。

  又比如那首《 躲在白纸后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总感觉有一些什么/躲在白纸的后面呻吟/她在哀求着正义的力量/为不屈的灵魂挺身而出/白纸迟早会被写上黑字/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

  细读这首六行短制,我发现运添明显在与事实真相短兵相接,让人恍若目睹了一场静默史诗剧在人生舞台上徐徐启幕。诗中“白纸”既是遮蔽真相的幕布,也是承载历史的册页,诗人以“躲”字为楔子,撬动存在与虚无的哲学天平。那些在纸背呻吟的微弱声线就是希望所在,有着《左传》中“董狐直笔”的意蕴。运添在简洁明了的语境中重构了朴实无华的叙事方式。

  “白纸迟早会被写上黑字”句,像一个冷峻预言,当然更是运添个人的话语权,这似乎暗合海德格尔所谓“真理即去蔽”的存在论命题。纸面空无的状态恰似历史的空白之处,即将洇染的墨迹,则如刀斧凿开了时空的封印。诗人以“黑”与“白”的辩证,演绎出后真相时代更为复杂的认知困境。当书写本身成为权力博弈的战场,那些未被篡改的空白反而可能成为最后的抵抗阵地。

  末句“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更像是一句口号和宣言,但也暗含了《文心雕龙》“志深而笔长”的意绪。这种预言式的果断结尾,既是对司马迁“究天人之际”史学精神的隔空致意,也是对本雅明“历史的天使”意象的当代转译。运添将纸页的物理属性升华为精神场域,在具象的“躲”与“挺身”的张力中,完成对集体记忆的诗性发掘。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其兼具铭文的力度与水墨氤氲的留白。每个意象都较为清晰,在简洁的线条中暗藏抒情质感。当数字时代的虚拟书写正在解构纸质文明的重量时,这首诗似乎正以逆行的姿态,在0与1的二进制洪流中,试图重构哲理诗的书写范式。

  诸如此类的叙事抒情,在运添这部诗集中当然还有不少。我看好的倒是运添没有过多斧凿的直白抒情,尽管它可能欠缺了一些诗意,但文字却还算干净。

  “白纸黑字的借条/静静的躺在保密柜/这是沉甸甸的信任/在期待兑现的日子里/那频繁发生的失信/让手书的借条羞愧不已”

  运添这首《借条》便是这类书写生活片断的佳作,笔锋直如老吏断案,剖开“白纸黑字”的契约表层,直抵现实社会肌理深处的阴性病灶,方寸间即能窥见世相人心。

  我也曾有过天真借款给深圳梁姓“老赖”诗人“骗子企业家”后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惨痛教训,对此可谓感同身受。

  诗中“保密柜”这一意象在运添眼中,成为被科技与制度重重封存的信用凭证,恰似困在玻璃棺椁里的死魂灵,没有一丝生气。钢化玻璃折射的是毛笔小楷在电子签名屏幕前的窘迫,也是朱红指印在指纹识别器前的无奈失语。这让出借人更加看清了失信者的真实面目。

  “沉甸甸的信任”在运添笔下有着一诺千金之重。其实,人类社会从结绳记事到区块链,信任的重量其实从未减轻,只是被兑换成了不同形式的焦虑而已。那些在移动支付中灰飞烟灭的纸质借据,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新型甲骨文?诗人让手书借条“羞愧”的描述,很形象,也很具体。分明让人洞见,这是农耕文明面对数字洪流时的集体赧颜。

  诗中“频繁”二字掷地有声——当失信成为常态,连墨迹都会在二维码前自惭形秽。这不仅是道德塌方,更是文明基因的某种返祖现象。经济行为中的背信,再次被运添提升到文化断层的高度。“羞愧不已”的借条,虽然诗意很浓,但其教训也很沉重。当狼毫毛笔在电子屏幕上打滑,当砚台上积满数字化的尘埃,那些躺在保险柜里的所谓“借条”,就成了祭奠诚信传统的纸质舍利,像个笑话似的,显得可有可无,毫无分量。透过运添的叙事,我似乎听见了契约精神在与科技文明的撕扯中,让失去信任价值的“友情”和“亲情”不断被冲刷、被淡化,以至于消失无踪。险恶人心和惨痛教训至此被封存为辩难的记忆。

  通读运添这部诗集,勾起我一些似曾相识的记忆,内心波澜又起,直感觉运添是在拿亲手采摘的青果来宴客的,热情背后,难免让人口中生涩,吞咽困难。

  说了运添这么多好话,我觉得也该喷他几句不足。惟其如此,才能体现诤友间的纯正友情。

  运添的短诗写作虽然较少废话,但也有语言欠缺提炼、诗句弹性不足和跳跃性不够的短板。有些作品口语化比较严重,欠缺诗味,还有过于格式化的痕迹留存其中。希望运添能正视不足,迭加砥砺,在炼句上狠下一番功夫。果如是,则其诗艺日后必有大进。
 

2025年4月7日夤夜

佛山石肯村 南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