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国际诗讯】北非花园的诗意之旅

2024-09-11 作者:苏朱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10772 次
4月,开启了梦想之境的旅程,参与摩洛哥5座城市举办的诗歌活动。

  摩洛哥位于非洲大陆西北部, 斜贯全境的阿特拉斯山阻挡了南部撒哈拉热浪的侵袭,常年气候宜人,被誉为北非花园。有人说“它是黑色非洲与优雅欧洲文化并存的伊斯兰神秘国度!它是一棵大树,根部深植在非洲土壤里,枝叶呼吸着欧洲吹来的优雅微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更是让这个神秘的国度早早就被列进我世界之旅的名单里。

  非常荣幸年初收到了摩洛哥撒哈拉妇女文学论坛、卡利马民主与发展研究院、阿尤恩文化艺术节、萨菲文化艺术研究院等多家文学机构的共同邀请, 4月,开启了梦想之境的旅程,参与摩洛哥5座城市举办的诗歌活动。

  此行可谓一波三折,迪拜转机时亲历了那里百年不遇的雷暴雨、造成飞里斯本航班的延误,让我与17日摩洛哥马拉喀什“诗歌四人行”活动失之交臂,而抵达时又被告知托运行李丢失。或许那份对撒哈拉大沙漠已久的渴望,或许天生乐观派使然,这些并没有让心情阴郁。

  作为特邀嘉宾,18号,在摩洛哥南部省份首府阿尤恩市参加了第四届阿尤恩诗歌节及文学论坛, 主题是”来自五大洲诗人的文化对话”。 妇女论坛主席法蒂玛·莱利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指出“撒哈拉文化论坛是组织这一重要而多元化国际文学庆典的主办者。该论坛是一座连接非、欧、亚、拉丁美洲和阿拉伯国家诗人、评论家和国际诗歌节导演们的桥梁,本届盛会邀请到了25 个国家的25位诗人及文学家参与。

  (阿尤恩国际论坛主席法蒂玛·莱利在撒哈拉大沙漠诗歌节上致辞)
 

  这一重要论坛旨在使阿尤恩市发挥其所有优势的同时,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增强其作为哈桑文化之都的先锋作用,成为建设性文化对话的空间,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共存区。哈桑文化是摩洛哥多元化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深刻的内涵,已传承几个世纪。关注哈萨语言,延续其古老文化的多样性和美丽.....

  此次论坛的内容还包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人之间的诗歌比赛、撒哈拉大沙漠诗歌节、诗歌培训课程、以加强各国作家之间在翻译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及围绕各种形式的文化创意领域的合作,将摩洛哥文化的丰富性带往世界各地。”

  (苏朱在阿尤恩论坛中发言, 翻译手语同步翻译)
 

  论坛中诗人们就妇女人权与民主议题发表了意见,并以诗歌诵读进行交流。我的一首《致女儿》收获了不断的掌声和赞誉,以此我荣幸成为12名奖杯获得者中一员,被授予优秀诗歌荣誉证书及美金奖励。 作为首位获奖的华语诗人,当看到新西兰国旗在舞台上升起,邀请名册上写着“苏朱”, 那一刻,激动与自豪之情难以言表。

  节日期间,主办方为诗人们精心准备了各种茶点, 并进行烹饪及当地习俗的展示,在传统美食视味觉兼备的盛宴里,诗人们自然而然感受到了阿尤恩市历史及文化的多样性。

  22日,由萨菲文化和艺术基金会、萨菲文化部区域局及撒哈拉妇女论坛联合主办的第八届萨菲国际诗歌节与诗歌论坛在萨菲的滔滔浪声揭开帷幕,在帕斯维多科学院举办的“诗歌和人工智能”诗歌研讨会、“诗人和他的记忆”-诗人侯赛因作品分享会的二场活动中,诗人们各抒己见。研讨会上,我即兴表演了一段人与人工智能对于某个特定主题如”爱“的表达方式, 指出人工智能或许可以代替人类创作, 但远不能代替人类的情感,它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更应警惕对它的过度依赖,就如同GPS 取代地图后, 也渐渐剥夺了我们大脑主动思考的机会。论坛结束后,我欣然接受到了当地电视台的专访,谈及了对萨菲诗歌节和论坛的印象与收获。

  在哈桑二世高中,依稀可见大地震后的遗迹,我们和孩子们共度了一个下午的好时光。墙壁上学生们天马行空的创作,麦克风前他们流利的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及当地各种土著语的诵读,让人好生羡慕这里先天自备的多语环境。师生们为诗人们献上了鲜花和玲琅满目的特色下午茶,气氛轻松,情谊厚重,我们用诗歌交流着对世界不同文化的认知。从校长手里接过证书和奖杯时,我为自己的诗歌得到认可而高兴。

(诗人侯赛因·哈巴什在萨菲论坛中发言)
 

  23日诗歌节闭幕式上,诗人们分享了各自的母语诗歌。由摩洛哥著名诗人、翻译家穆罕默德·阿尔穆哈里克先生为我翻译的阿拉伯语版诗歌“破茧而出”,在现场被诵读。值得一提的是,几个城市的诗歌接力活动之所以有条不紊的衔接 ,就是源于他和诗人兼翻译员伊扎·法特米斯及阿卜杜勒·拉蒂夫·萨基里博士的缜密策划和组织。

  当晚,在摩洛哥正式的传统晚宴里,诗人们大快朵颐,一道道精致的佳肴,满载着摩洛哥人民的热情和友爱。

  24 日,一行人启程赶往丹尼尔市, 参加为期两天的第二届丹尼尔国际诗歌节。这是一座位于摩洛哥西北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一个城市,是得土安-胡塞马地区的首府。世界浪漫主义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曾在那里小住,他十分陶醉于丹尼尔的东方风情,其后的职业绘画生涯中,他一直从对摩洛哥的回忆中寻求灵感,创作的油画如《丹吉尔的狂热分子》和《阿尔及尔的女人》等成为传世之作,对梵高、高更和毕加索等艺术家产生了影响。丹吉尔美在色彩,是很多艺术家们的必访之地,他们希望亲临以寻找它的颜色和光线。而城市里穆斯林、基督教徒、犹太人社区以及外国移民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也吸引了作家乔治·奥威尔、作家兼作曲家保罗·鲍尔等国际著名文化人士,在 20 世纪的不同时期驻留或访问过丹吉尔。

  (丹尼尔新闻中心主任赛义德·库布里特、艾 卡利玛国际民主与发展研究所、萨菲文化与艺术学院主任米弗拉尼·阿卜杜勒哈克及翻译家穆罕默德·阿尔穆哈里克)
 

  4 月 25 日,各国诗人在丹吉尔新闻中心参加了主题为“文化与软外交”的文学论坛。五大洲的诗人和​​作家们纷纷强调,文化在实现各国人民之间和解以及拒绝一切形式的差异、歧视和排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重要桥梁,有助于各国人民传播宽容、兄弟情谊和团结的价值观,即使在难以触及的问题上也能拉近观点, 尤其在当下,它是文明道路交汇和传播崇高价值观的保证, 是确保社会和谐、教育下一代理解和宽容的重要要素,是构建人类安全稳定的未来的基本支柱。

  (丹尼尔市“文化与软外交文学论坛”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丹尼尔新闻中心主任赛义德·库布里特表示,这次会议是与丹吉尔-得土安-胡塞马地区文化局协调组织的,是一次以文学、诗歌和语言进行的文化对话,主张发挥文化“软外交”的作用,让它可以轻松渗透到每个人的内心、四肢和灵魂里,无论其肤色、宗教和种族如何。

  他表示,在全球经济化盛行、野蛮消费、破坏稳定的冲突对抗不断出现的背景下,文化对于各国人民的和解、团结、合作、寻求文化和社会安全具有根本而重要的作用。人类痛苦和世界的不确定性只能通过文化的参与,对话来克服。摩洛哥以其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交叉融合性,成为不同种族和宗教在同一空间共存的最佳范例,因此摩洛哥文明具有消除不同种族和宗教之间差异的作用。而摩洛哥王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成为连接地球南北的坚实桥梁。

  他强调,摩洛哥模式作为各种文明的文化孵化器,具有精神和人文价值,摩洛哥自身身份构成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多元文化和民族支流在平衡的环境中和谐共存。

 (苏朱在大力神洞穴中诵读)
 

  论坛当天,由丹尼尔地方文化局、新闻局主办的丹尼尔诗歌节,首次选址在丹尼尔地标“大力神洞”的洞穴里进行,在这近乎与世隔绝的空间里,诵读抑扬顿挫,海浪涛声阵阵,绕梁悦耳,让人流连忘返。在这尘嚣被屏蔽的缪斯私家花园里我特选读了诗歌“宿缘”,我想说所有的相遇与爱,前世已经锁定,今世我们只有遵从和执行,有什么更好的理由可以解释出这场文化的盛宴里,诗人们聚首,又被摩洛哥人民如此得关爱着?只有缘分。我知道这将是自己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感受了大漠的热情,海水的深情,下一站是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诗歌之旅,此次行程中最短暂的逗留。大半天的汽车颠簸中我们于夜色降临时分踏进了这座位于大西洋上布雷格河口的城市。

 ( 苏朱及阿卜杜勒·拉蒂夫·萨基里博士在论坛中发言)
 

  拉巴特是摩洛哥政治和行政中心,主要经济枢纽之一。它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当时它是作为一个军事城镇而建立的。 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受到各种文化包括阿拉伯、柏柏尔和欧洲的影响。几个重要地标,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乌达亚斯的卡斯巴,哈桑塔,一个不完整的清真寺尖塔以及穆罕默德五世陵墓, 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前往。拉巴特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中心,博物馆、艺术画廊、剧院和音乐场所全年不间断举办着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展示摩洛哥的艺术、音乐和传统。 拉巴特诗歌节就在文化部管理下的一座古城宫殿举办,它坐落于狭窄的老城区,精雕细刻的长廊,拱门,恰到好处地融合了所有神龛式、高浮雕、线刻、镂空的雕刻手法。 节日的主题以“历史古迹中的诗歌”展开,我的诗歌由著名诗人翻译家默罕默德在中文诵读后再次用阿拉伯语言介绍给了摩洛哥人民。当日国家电视台对我进行了专访,主题是“诗歌在当今生活中的力量”, 我想诗歌无疑是当前促进世界各种族和谐共处的最佳、最少值投入的媒介。

  在古老的宫殿前拍照, 每位诗人都为不落人后而积极喊出“one more pls, 再多我一个“,为了可以把每一位诗人完美得邀请到镜头里,我的三星折叠手机第一次被赋予了众望, 咔咔, 珍贵的摩洛哥全家福一键定格。

  美好,总会轻易被卷入时间错觉的漩涡里。 转眼,我们的诗歌之旅到了最后一站。 27 到29日,马拉喀什第二届国际诗歌会议在该市的诗歌之家达尔·奇尔拉开帷幕,以主题为“诗人与诗歌的确立”开启首场。马拉喀什诗歌之家馆长、诗人阿卜杜勒哈克·米夫拉尼在会上就主题发表演讲。 在题为“诗人和翻译家”的第二场诗歌会议期间,我应当地诗歌爱好者的要求就诗歌“致女儿” 的立意和诗歌里苹果的寓意做了讲解, 部分诗歌前辈和专家评价说这是一首寓教于文的好诗歌,不仅是你给女儿的礼物,更是给人类的礼物,因为它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在认清并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前提下如何自信自爱自律,努力走向优秀,收获快乐的人生。

 (马拉喀什第二届国际诗歌会议片段)
 

  历时11天的摩洛哥诗歌之旅,以难舍二字画上句号,但值得回忆的片段太多:臻于圆满完美的活动,带病坚持工作的默罕默德,声音哑到无声,前前后后帮我寻找丢失行李的阿卜杜勒哈克馆长,亲自送我去机场取回行李的阿卜杜勒博士,慷慨细心的孟加拉诗人哈撒耐尔,摩洛哥好色大厨们呈现的五彩甜点以及当地民众大漠般炙热豪情..... 感恩一路上自己被爱、安慰、体贴环绕, 感谢摩洛哥主办方和读者给我鼓励的掌声和物质褒奖!我是如此幸运,此行不仅圆了自己的一个愿,更见证了多家文化机构强强联手在五所城市举办的摩洛哥最大规模的诗歌的盛宴。

  归途中,俯视着卡萨布兰卡,我轻轻对它说,再见,烈日下的清凉国土!再见,北非花园!我确信我会再次走进你,就在不久的将来!

  难忘的花絮:

  诗人简介: 苏朱,新西兰华裔诗人、艺术家。曾获中国、意大利、西班牙、摩洛哥等国多项知名文学奖。三度美国“手推车”奖提名并接受了该国《出版商周刊》《传神》等杂志、西班牙城市电台及中国新华社的专访,出版《节拍》等多部诗集与翻译集,主编了《非洲/亚洲作家与艺术家文集》共三卷, 受邀参加了西班牙、摩洛哥、韩国、麦德林等多个国际诗歌节与艺术家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