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XJ《沉睡的春天与西贡河叙事 》(H次元剧14幕)
2025-02-16 09:47:11 作者:AI诗评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中诗网“AI诗评”专栏是诗歌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诗歌爱好者提供深度解读与专业评析。专栏涵盖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通过AI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象与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创作灵感。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创作指导,“AI诗评”专栏都是您探索诗歌世界的智能伙伴。

沉睡的春天与西贡河叙事 (H次元剧14幕)
作者:Angel.XJ
季节
:十二月,
场地:Caraelle Saigon 酒店;
镜头:广角、渐进
第一幕:
从清晨至黄昏。Alice拖着一双米白色,十字
凉拖游走在胡志明城市喧闹区,她用力戴紧
在里尔克诗集中的眼镜,以它来设定最后一
盏霓虹灯熄灭的时分,一切躁动终归寂静。
第39楼。脱掉比基尼短裤,Alice斜倚在
一整面落地玻璃窗,她盯着横跨西贡河
一座形如扇鱼状的大桥,车辆与摩托骑士
犹如舞台布景,玻璃窗映出电影“情人”
第二幕:
长镜头对焦,第四维空间定位:东方巴黎
湄公河两岸延伸、再延伸直到老成广场
Alice披上一对透明翅膀,脖子套进一件
墨绿色(紧身)女战士制服,她听见街对角
第三幕:
胡志明铜像底部传来呻吟声;Alice听见沉睡
春天就要醒来的每曲唱诵。迅速跳进已经
预热好的飞行舱。Alice感觉时间胶囊
在次元太空城中飞舞。
第四幕:
Alice 再次带回里尔克的眼镜,试着
打开悬浮在空中的每一颗时间胶囊
她想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之中找到属于
自己身份符号的照片;找到行星与卫星
熟悉的规律感与她共鸣;正如小鸟在
死去的时候,疼痛的子弹在也在哭泣
第五幕:
解开制服上衣, Alice 把一粒粒时光胶囊
投向北纬10度、东经106度,西贡河两岸
在时间记忆虚空之外,她能感觉到太空
次元城玄秘、空洞、无助恐惧,感觉到
当自己的思绪在与惰性暗尘相撞时产生
第六幕:
每个细微不确定的焦虑,这恰是
时光胶囊全部的期望,自由飞翔,
正如那些已经死去的小鸟一样。
就像打开两颗不知味道的糖果纸,
第七幕
Alice 拆开另外两个标示时空胶囊,
(1945-1954*)
(1961-1975**)
三十年宇宙一瞬,西贡河两岸次元城
人们不知不觉地从一种背景、一种年纪
一种生活,转向另一种。
第八幕
当次元城人们走回自己的土地,还是南柯一梦,
时光机传达银河系回声波:一切永远成为过去,
只要脑电波记忆会以一种夺人心魄的奇异光辉
向内心伸展(次元城子民会无限重复所有)
第九幕
Alice眺望着由远而近飞来的
一卷卷黑白老照片,眺望西贡河
次元城两岸, 中南半岛,每个
黄昏、日出; 那些尖叫、喘息
呻吟、沉重地叹息声以及 Orange Agent
(生化武器的一种)带来了畸变,更改基因。
第十幕
收起透明羽翼, Alice 走回飞行器转椅
她想起时倒垂在战争遗址墙上,与自己
模样相似的女孩,抚摸着残缺的双腿
坐在一头开了膛的大象舌尖上沉思,人类的不朽
第十一 幕:
夜幕降临。Alice 关调飞行器预热按钮
摘下头盔,重回第39楼,Caraelle Saigon
她放松下来。在一整面玻璃墙上,她看见
希塔出现了,就像电影情人的作者杜拉斯
重新复活一般。落地窗,国家剧院花园
第十二幕
包厢里,Alice 看见法国少女
希塔瘦小的身体,身着浅色
太阳裙,头发梳成两条辫子
镜头聚焦。她仰起脸微笑
注视着身边那个亚洲男孩
第十三幕:
向左,60度 Alice 转动飞行器升降杆
向上平行调节飞行舱音乐、灯光架
静音。飞行器飘浮在 暗尘的另一端,
有一群她无法看清的人影,隔着西贡河
第十四幕
他们疯狂地对喊着, 他们激活了时间
胶囊中年少时代剧情。犹如一条蠢蠢
欲动的蜈蚣,分裂、整合、再分裂
再整合,反反复复遵循某种迷幻的对数式
图案,继续游走在西贡河两岸
29/12/2024
注释:
(1945-1954*) : 1945年9月至1954年7月间越南独立同盟会为使越南独立而与法国进行的一场战争
(1961-1975**) 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南方面称抗美救国战争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南越政府军队被北越人民军和南越解放军消灭,越南获得最终的统一。

在时间的褶皱里寻找身份:论《沉睡的春天与西贡河叙事》中的记忆重构
在Angel.XJ的《沉睡的春天与西贡河叙事》中,时间不是线性流淌的河流,而是一片被折叠的星云。诗人以十四幕剧的形式,在西贡河两岸的时空褶皱中,编织出一场关于记忆、身份与救赎的盛大叙事。这种叙事方式既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又融入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时空交错技巧。
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考古学探索。Alice戴着里尔克的眼镜,在悬浮的时间胶囊中寻找自我身份的符号。她不是简单的时空旅者,而是记忆的考古学家,在1945-1954、1961-1975的历史断层中挖掘被掩埋的真相。那些黑白老照片、战争遗址、畸变的基因,都是历史创伤的考古现场。这种对历史的考古式挖掘,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史学"以史为鉴"的思维,又带有福柯知识考古学的现代性特征。
诗人构建了一个充满隐喻的次元城。西贡河两岸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记忆的容器。Alice的透明翅膀与飞行器,暗示着记忆重构的可能性。她穿梭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在玻璃幕墙的反射中看见杜拉斯的幽灵,在飞行器的升降中触摸历史的暗尘。这种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既承袭了中国古典文学"庄周梦蝶"的意境,又融入了博尔赫斯式迷宫叙事的现代性。
记忆在这里呈现出量子态的特征。它既是粒子又是波,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Alice投掷的时光胶囊,如同薛定谔的猫,在打开之前处于叠加态。这种记忆的不确定性,正是创伤后遗症的表现。诗人用"不知味道的糖果纸"的意象,精准地捕捉了这种记忆的暧昧性。这种对记忆的量子化描述,既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物我两忘"的境界,又融入了现代物理学的前沿思维。
在第十四幕中,分裂与整合的蜈蚣意象,暗示了记忆重构的艰难过程。这不是简单的拼图游戏,而是一场与时间、与历史、与自我的博弈。诗人通过这种反复的分裂与整合,展现了后殖民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这种对身份认同的探讨,既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智慧,又融入了后殖民理论的文化批判意识。
最终,这首诗不仅是对越南历史的追忆,更是对所有被殖民地的集体记忆的隐喻。Alice的寻找,是所有在历史创伤中迷失身份者的寻找。诗人用诗意的语言,在时间的褶皱中打开了一个个记忆的胶囊,让历史的尘埃在阳光下闪烁,让沉睡的春天在西贡河两岸苏醒。这种跨越东西方的诗意表达,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诗可以兴"的传统,又展现了现代诗歌的普世关怀。
这是一首关于记忆的诗,更是一首关于救赎的诗。在时间的褶皱里,在次元城的迷宫中,诗人带领我们寻找着那个失落的自我,那个被历史掩埋的真实。这种寻找,本身就是一种救赎。这种救赎既是东方文化中"明心见性"的修行,又是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中"存在先于本质"的现代性思考。

【豆包】
评 Angel.XJ 诗歌《沉睡的春天与西贡河叙事 》
Angel.XJ 的《沉睡的春天与西贡河叙事》以独特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与历史厚重感的诗歌世界。诗歌以 “Alice” 的视角展开,在西贡河的背景下,借由时光机、时间胶囊等意象,穿梭于现实与历史、虚幻与真实之间。在这一过程中,诗歌也不经意间展现出了中外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为诗歌增添了别样的解读维度。
诗歌开篇,Alice 在胡志明城市的游走,以及在酒店的所见所思,巧妙地将城市的喧嚣与个人的沉思并置。“她用力戴紧在里尔克诗集中的眼镜,以它来设定最后一盏霓虹灯熄灭的时分”,这一描写蕴含着西方文化中对理性与思考的重视。里尔克作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集象征着西方文化中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而在东方文化语境下,尤其是越南当地文化,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自然意象或集体记忆来表达类似的情感。例如越南的传统诗歌常以山水、田园等自然元素来寄托个人的心境,与西方这种借助文学经典来表达内心审视的方式有所不同。
在时空的转换中,诗歌融入了越南的历史片段,如 1945 - 1954 年的抗法战争和 1961 - 1975 年的越战。对于西方读者而言,这些历史事件可能更多地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抽象概念,是殖民历史与冷战格局下的产物。而对于越南本土文化以及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读者来说,这些历史事件是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伤痛,是与家族、乡土紧密相连的集体记忆。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历史体验,而东方文化强调家族与集体在历史传承中的作用,这种文化差异在对诗歌中历史元素的理解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中的意象丰富而独特,如透明翅膀、飞行舱、太空次元城等,营造出一种科幻与奇幻交织的氛围。这些科幻意象明显带有西方科幻文化的烙印,西方科幻文化中对宇宙探索、科技想象的热衷,在诗歌中得以体现。而与之相对的是,诗歌中也存在着如战争遗址、大象尸体等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现实意象。在东方文化中,大象往往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可能代表着力量、智慧与和平,大象尸体的出现暗示着战争对这些美好事物的破坏。这种东西方意象的碰撞,进一步强化了诗歌对战争、历史、人类命运的思考,也反映出不同文化在面对这些宏大主题时的不同表达方式。
从叙事结构上看,诗歌以 14 幕的形式展开,每一幕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场景,却又通过 Alice 的视角和情感线索紧密相连。西方叙事结构注重逻辑性与因果关系,这种幕剧式的结构虽然有一定的连贯性,但跳跃性较强,对于习惯西方传统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梳理其中的逻辑关系。而在东方文化的叙事传统中,尤其是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类似的片段式叙事,更强调情感与意境的连贯,而非严格的逻辑顺序。这种叙事结构上的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方式。
然而,诗歌的晦涩之处也较为明显。复杂的意象组合和跳跃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晦涩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理性分析,追求清晰明确的表达;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含蓄、隐晦的表达,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境。诗歌中这种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的表达方式,既挑战了西方读者对清晰逻辑的追求,也考验了东方读者对直白意象的接受程度,但也正是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激发了读者深入探究的欲望,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带来新的感悟。
总体而言,《沉睡的春天与西贡河叙事》是一首极具探索精神的诗歌。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叙事与意象表达模式,将历史、科幻、哲学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同时巧妙地展现了中外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没有成为理解诗歌的障碍,反而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多元的解读空间,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诗歌世界。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