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淡然的芬芳与宏阔的气象

——读周起诗集《教育的芬芳》

2022-08-13 15:08:17 作者:白羽依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一个有着教师情结的人,品读一个教师的诗集,跟着他的诗,走进曾经熟悉的课堂,走回学生中间,体会那种“令人嫉妒的幸福”;再走到大江南北,再回到乡村故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从而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去收获“无限”“风光”。
 
  一看到周起的诗集《教育的芬芳》,一股清香便扑面而来;走进诗集的字里行间,这股清香便沁入了肺腑,直抵心灵深处。
  “在阳光下多好,内心光明磊落,脸上洒满阳光,不慕荣华低处行走,洁身自好淡然芬芳。”这是诗人的独白,又何尝不是与我们的共勉?诗人说他出这本诗集“就是想让自己的思想晒晒太阳,并便于和朋友们交流。”于是,我看到了一个诗人在阳光下向我们走来,带着他对教育、对学生的热情,带着他走南闯北、指点江山的豪情,带着他对故土、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带着他对自然、对苍生的悲悯之情,带着他对黑暗、对丑恶的忧愤之情。这些情是他写诗的源头活水。当这些活水汇成河、汇成江、再汇成波涛汹涌的大海时,我们便看到了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我始终认为,诗歌是多元化的。诗歌不能简单地做一个走向小众或回归大众的选择题。不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满足不同群体读者的需要,因为诗歌的题材很多,我们在不同的诗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不同甚至迥异。但无论是什么风格的诗,能打动人的才是好诗。一首好诗会让读者的心灵受到触动甚至震撼。诗要以情感人,无论这“情”是来自生活的真实体验,还是来自某种情境激发出来的创作激情。
  我能走进周起的诗,正是被他诗中的真情所牵引。尽管我与诗人并不熟悉,尽管我认为“文如其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我相信他是“诗如其人”。他的诗来自他的日常生活,所以自然朴实;他的诗来自他对历史和现实的睿智思考,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他的诗来自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所以能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在我看来,周起的诗是属于大众的,尤其属于教育工作者,甚至还属于有文学素养的学生,因为“他的诗里不仅有学术味、书卷气、更有血性与风骨和一腔正义”!(王志凯《绽放在诗苑的奇葩》)在读诗集的过程中我就在想:这是个多么优秀的语文教师啊,他的学生该有多幸运!
  周起的诗是晓畅通达的,但正如著名诗评家杨四平教授说的“明丽中有质朴,柔美中有雄壮,雍容而不失典雅,遐想之中深藏睿智。”他的诗,灵动时如燕子轻飞,明快时如行云流水,凝重时如黑云压顶,磅礴时如大河奔腾……风格多样,不一而足。
  诗集的开篇就是耐人寻味的《课前一杯茶》:
 
喜欢透明、温润如玉的玻璃杯
目睹所有细节或情节
我,投身火热的课堂
方可展露自己、丰满自己
 
源头活水让我反复沉浮
在调适位置,在斟酌心情
如同推敲一段诗文
把平凡嚼出一种味道
直至,析出洁白的盐
 
55位学子,55杯水
围绕我,淹没我
孩子,我奉上诚挚的感谢
是你们
让我溢出一缕缕的芬芳
 
  这是在写一个准备去上课的老师在喝“课前茶”吗?不。这不是老师在喝茶,而是老师把自己化身为茶叶融入了茶,而泡茶的“源头活水”正是他的55位学生。他知道,再高级的茶叶也只有变身为茶“方可展露自己、丰满自己”。他把“火热的课堂”当作茶杯,把学生当作水,让他们“围绕”,让他们“淹没”,从而“溢出一缕缕的芬芳”。这“芬芳”是什么?是他才华的施展,是学生的进步。要使学生取得进步却并不容易,他要进行反复思考,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甚至调整心态。“源头活水让我反复沉浮/在调适位置,在斟酌心情”,这比喻如此新颖又如此贴切,一个老师对教育的认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少人在说谢师,这当然理直气壮,可他说的是“孩子,我奉上诚挚的感谢”。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热爱甚至感恩之情又流露得如此自然!当我们读到这里时,谁还分得清“把平凡嚼出一种味道”的是老师还是诗人?
  芜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谈正衡说周起的诗是“从平淡的生活入手,借着一些具体物象,不动声色地转折,扩张,收放,深蕴的情绪得以精妙地表达,同时更将对教育的寄重与为人师者的一份清雅自许心情显露出来”,这对周起的教育诗真是再恰当不过的评析。《粉笔》也是这样一首佳作:
 
捏了26个年头,粉笔
带着我的体温
在黑板上叽叽喳喳
征程与关怀等量
宁折不弯
坚守岗位
不怕粉身碎骨
 
我临摹你,但不是你
我必须能屈能伸
55株芽,55方天
因材施教搭建舞台
26个年头了,还有将来
拿捏你,是职业的需要
然而
你却戏谑我
把白花斜插我的双鬓
 
  不管我们是不是老师,粉笔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物件;老师用粉笔写黑板,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情景。要写如此平凡的物件,如果没有收放自如的文字功力,没有对粉笔、对教育的真情实感,作品就会很容易流于空洞、流于平庸。可当我们读到“我临摹你,但不是你/我必须能屈能伸”、“拿捏你,是职业的需要/然而/你却戏谑我/把白花斜插我的双鬓”这样的诗句时,又怎能不为那个兢兢业业,即使两鬓斑白也初心不改的老师而感动?
  这样的感动实在太多,如“三尺讲台,神奇的道具/把我定格成太阳”,“是55朵花的聚焦/给了我巨大的能量”(《向日葵》)。我仿佛看到一个有高度责任感并带着感恩之心的老师在讲课,他是多么的神采飞扬!“朱笔流淌一腔赤诚/时圈时点,增增删删/在浇灌、在施肥、在除草/偶尔剪掉一大截枯枝/把你们的天空精心嫁接”(《批阅作文》)。这又是多么辛勤又快乐的园丁!“无端的奚落和指责/一时三刻爬不上我心尖”(《慢半拍》)。流言蜚语能奈我何?“每次走过那个路口/一堆心碎的声音,在回响”(《撞断的青春》)、“一枚落叶,让整个秋天都很忧伤”(《像落叶一样飘》)。对早逝学生的痛惜之情,把我感染得心生隐痛……
  如果说周起的教育诗带着淡然的芬芳,那么,他的旅行诗则有着宏阔的气象。
  正如他所说的“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一个人的高度”,在旅行中,他总能通过眼前的景色,看到蕴含的历史,看到蕴含的哲理。他的睿智、他的博古通今在这类诗里发挥得酣畅淋漓。他的《〈四大名楼今尚在〉(组诗)》就是一组典范之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骨瘦如柴的老杜慕名而来/爬得木楼颤抖/忧国忧民的情怀,沉重无比/长江流不完他浩浩荡荡的愁绪//最初,只是鲁肃的阅兵楼/保家卫国,建功立业/随着文人雅士的登临、吟啸/借景抒怀成了主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公的几行文字,提升了/岳阳楼永恒的高度”(《岳阳楼》),“鎏金重檐、雕花屏阁、朱漆廊柱/华丽的衣裳裹着悲悯的心肠/落霞与孤鹜齐飞,天空很空/秋水共长天一色,背景辽阔/王勃,一匹悲情的马/短暂的驻足、啸傲,阁楼生辉……常怀悲悯之心,哪怕一介书生/哪怕是平头百姓/原谅多少人、多少事、多少不平/哪怕它们叠加起来/比滕王阁还要高”(《滕王阁》),“中国盛产故事/崔颢题诗、李白搁笔/如飞举的翘角,或鹤翼/栩栩如生/它们离长江和土地越来越远/与长天却走得越来越近”(《黄鹤楼》),“名楼重现,可谓文化传承/绝对不是为了鹳雀那些鸟事/立此楼也,就是为了凸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脚下的黄河历经曲折,澎湃向前/就像黄色的闪电/炸醒神州/更上一层楼,才可风光无限”(《鹳雀楼》)。
  策马扬鞭几千年,这组诗既有自然的宏丽,又有历史的厚重。谈古论今,纵横捭阖,气度恢宏,立意高远,给人启迪,给人震撼。
  那么,在云冈石窟,他看到了什么?“其实,那里到处只是石头/但不是每块石头都能享受尊荣/大佛,原本一块石头/只是坦然接纳了/刀砍斧劈,千锤万凿/近百年的雕琢,上千年的升华”(《赴大同》),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圆明园,他又看到了什么?“自我别后,圆明园已经/长成伤疤上的江南/若无那些石头,铮铮铁骨/历史都会睡着”(《再来圆明园》),这是对圆明园的现状描写,更是对社会的警醒!我们去圆明园不是也不应该是为了看“垂柳在湖边婀娜/荷花与鸟语嬉戏”,而是去看“冷面的石头”。“那些傲骨的石头/灼痛中兀立/过去,不可过去”。
  这就是周起看问题的角度,这就是周起的思想高度!再看看他的《壶口瀑布》吧:
 
谁煮沸这一大壶浊酒
日月在里面,翻腾
 
巴颜喀拉山,连同千山万壑
带着盛情一路汇聚,奔腾而来
向下
向下
继续向下
摆出一种姿态,造就万钧气势
敬奉底层,或底层的底层
底层的血汗和泪水
底层的理想和智慧
不仅连着刀耕火种,刀光剑影
还连着咸涩而又澎澎的海洋
 
底层,或底层的底层
才有豪气有魄力有资格
一口饮尽那千回百转
 
   尽管知晓壶口瀑布的气势,我还是被这首诗的气势震撼了。磅礴的开头,一下就把人带到了那汹涌澎湃的场面。然后,我们看到瀑布的水从源头“奔腾而来”,再看着它“向下/向下/继续向下”,下到“底层,或底层的底层”……底层有什么?底层的底层在哪里?它们能否承受这“万钧气势”?看吧:它们不仅能承受,而且它们,也只有它们“才有豪气有魄力有资格/一口饮尽那千回百转”!这“一口”真“饮”得荡气回肠!在那样磅礴的开头和承接下,诗人还能造就如此奇崛的结尾,实在令人拍案叫绝。但是,如果你认为这首形神兼备的诗只是写壶口瀑布的话,那你就还没有真正读透这首诗,还没有领悟这首诗的立意,还没有看到这首诗的风骨。“底层的血汗和泪水/底层的理想和智慧”——这“底层”和“底层的底层”是在隐喻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啊,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诗人的一段话可以作为这种诠释的最好印证:“身在底层才清楚,低处有低处的风景,低处有淡然的芬芳。我愿意用我的诗歌,为低处的风景、底层的力量呐喊。”
  写低处的风景,这种情怀在周起的亲情诗和乡情诗里体现得更为充分:“全家扬眉吐气,找回流浪的笑容/21楼,把酒量和音量托得高高”(《贺友乔迁》)。“流浪”二字令人心颤,让人想到了打工者多年的颠沛流离,自然会为他今天的乔迁之喜而高兴;“我陪母亲坐在一条长凳上/落入一段陈旧的时光”(《血脉相连的村庄》),多么温馨的画面,多么幸福的时光!“可是一激动、一用情/就回归了土得掉渣的家乡话”(《拜年》)。生活的片断提炼成诗,故土乡情跃然纸上。
  在《父亲,一株熟透了的庄稼》中,诗人这样写道:“父亲在耐心地等待大地的收割/太阳这面铜镜,还在镀最后的灿烂/月牙把刀磨了多少个轮回/造化随缘,也在耐心等待/父亲自豪地说,割了一辈子庄稼/总得让老天收割一回/心安理得,等别人收拾”。以轻松自然的笔调讲述沉重的话题,平淡中暗含力量。一个很朴实的“农人的道理”,让我看到了一个笑看花开花落、从容面对生死的老人。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对社会的阴暗面视而不见的。揭露和抨击的内容也占周起诗歌的一部分:“一棵百年树,就这样被折腾死了/多少绿色的记忆随之枯萎”(《树之殇》),“人丛中,竟长出那么多猪狗不如的败类”(《一条狗的光荣》),“我极力控制情绪,不让眼泪/增加长江长长的忧伤”(《翻滚》)。忧国忧民的情怀显而易见。
  “百度一下,浙江三门的蛇蟠岛/地图上是海岛,如今化身‘半岛’/竟然可以乘车直达蛇蟠岛!!!/赶上了沧海桑田……千年以来开挖的石洞,1300多个/一如干瘪的眼,喑哑的口/1300多只眼睛/1300多张嘴巴/也难以表达骨头深处的痛”(《海哭的声音》)。在一个难得的旅游岛,别人只看到奇美的景色,他却看到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触目惊心的比喻,让人不能不震动。
  当然,周起的诗也有轻松怡人的,比如他的《春日朝阳》:“凭栏远眺,一枚红红的按钮/凸现天幕/乳燕灿烂,振翅,逐食/一口,竟启动春天”。多么灵动的句子,可爱至极!
  尽管我对周起的诗大为赞赏甚至仰望,但在我看来,这本诗集并不完美。有的诗显得浅白了,比如一些乡情诗、一些朗诵诗。其实,我跟诗人一样,也主张“诗歌要让人读懂”,但这不能以牺牲诗意为代价,即使是朗诵诗,也一样可以写得风起云涌、余味无穷。当然,瑕不掩瑜。《教育的芬芳》,一本有着如此清雅名字的诗集,给我带来的早已不只“低处的风景和淡然的芬芳”,而是有着辽阔高远的大气象!
  一个有着教师情结的人,品读一个教师的诗集,跟着他的诗,走进曾经熟悉的课堂,走回学生中间,体会那种“令人嫉妒的幸福”;再走到大江南北,再回到乡村故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从而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去收获“无限”“风光”。这是一场何等美妙的心灵之旅啊!
 
 
  作者简介:白羽依,本名伍筱影,网名翩翩风影,现居广东佛山。有诗歌、诗歌评论及声像作品等发表于《关雎爱情诗》《新华文学》《中国诗界》《河南文学》《广安日报》《芜湖日报》等文学刊物、文学网站及微信公众号,有作品入选《山境——“安居杯”第三届地学诗歌大赛诗选〉》《“大好河山”中华全国诗文联赋大赛暨徐霞客文学奖获奖作品选》《中国百年新诗经》《芜湖文艺评论·2015》等诗集或文集。作品曾多次获奖。崇尚的原则是:不为写作而写作,有感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