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怀着赤诚之心,在尘世中以诗前行

2022-12-03 12:03:46 作者:柳碧青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柳碧青,江西萍乡人,生于1988年12月,全国公安文联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等,入选2015年中国好诗榜等,著有诗集《一个人的安源》。


  八年前,我从安源出发到丰城工作,而包华其从丰城出发到安源工作,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更有意思的事情是,我在安源的时候,并不认识在安源工作的他。最终能够认识,并成为朋友,当然是文学,是诗歌,是赤诚之心。

  包华其说,这些年,他怀揣着一颗悲悯之心,留意着身边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底层劳动者,关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这是一个诗人的底色,也是一个优秀诗人该有的担当。

  在包华其的这部诗集中,他更多的将笔触伸向底层,伸向一个个“小人物”,人物的小与轻,却凸显出诗歌的大与重。

  包华其的诗歌,有历史的写照,也有现实的卑微,那些时间的拉伸、命运的抵达以及那些潜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被他一一呈现,它是咏叹式的,也是抒情式的,但却并不缺少叙事性。我认为,他已经找到了一条自己的诗歌路径,他把自己的那种自我体验与其他的外在物有机的联系起来了,让诗歌显得更有张力和深度。

  诗集取名为《清澈》,诗人的理由是:一是为了表达对祖国、信仰、生活以及大自然清澈的爱,二是为了表达在亲情、友情、爱情面前,我们都必须始终保持一颗清澈、纯真的心;三是为了表达追求清澈的文笔、清澈的文字,不夹带私欲、不夹带任何杂质,给读者以清新、清净和清爽的感受。追求一种清澈之美,或许是每一个诗人的愿景,能读到清澈的诗歌,我相信也是读者的愿景。“此刻,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内/一盏随风摇曳的马灯由暗向明/仿佛能够照亮这座房子的每一个角落/也能照亮会议桌旁一张张坚毅的脸……”在这里,诗人在追求一种与历史的隔空对话,透过诗人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那束穿透黑夜的光,以及那一张张坚毅的脸。“在秋季,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枫树/像一束巨大的火把照亮着战士们的眼眸/一个个有理有据的文字/在三湾改编的决定上迈着铿锵的步伐/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湘音/在战士们瘦弱的身子骨里重塑骨骼和力量……”诗人的文字是有力量的文字,同时也是有质感的文字。他让我坚信,诗人在安源这片红土地上,汲取了诗歌的养分,当他走进这片不一样的土地时,他的诗意的灵魂便随之呈现。“一盏矿灯,两盏矿灯,越来越多的矿灯汇聚在一起/越来越多的矿灯被点亮/在总平巷,一种渴望在千米深处涌动着/一轮曙光正在照亮安源大地……”这是诗人看到的安源,也是真真实实的安源,而作为有“矿工”身份的诗人,无疑对此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当然也包括那种由内散发出来的那种痛感。

  实际上,多年前我便断断续续读过包华其的一些诗歌,虽然说不上系统,但每次读来,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的用笔是老道的,每一个词,都是经过他精挑细选的,那种命运的沧桑,那种岁月的冲刷,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歌更显得厚重,有一种形而上的诗意蔓延。

  今天当我再次密集读到包华其的诗歌时,更让我感觉,他已经有自己的诗歌追求,这种追求是诗性的,是天然的,无关乎名利。我也相信,放弃名利的写作是一种真写作,也只有怀抱这样的赤诚之心,才能写出好的诗歌,才能真正称为一名诗人。当然,诗歌之外,其实我对包华其的生活状态了解并不多,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我们总是能够通过诗歌去感受一个诗人的真实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具有欺骗性,但诗歌不会。我们有时候会感觉一个诗人与他的诗歌有些不相称,其实是我们被诗人的外在欺骗了,而他的真实存在必定是诗歌的存在。

  再回到诗人的诗歌中,故乡、母亲、工人、汗水等意象的充溢,实际上与诗人的生活是对应的。在诗人刚满十八岁的时候,他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和生活,背上行囊,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从此在充满汗水的生活中寻找诗意,在煤矿当过钳电工,在建筑工地做过小工……这是苦难,但熬过去了,就是财富,留下来的,就必定能够滋润着诗人的诗泉。多少日夜,作为诗人的包华其,用一颗敏感又敏锐的心,观察着周边的一切:打地铺的工友、包工头的眼色、工厂对面的小餐馆……这些东西,最终都在诗人的诗歌中,得到完美的呈现,也让诗歌更具有张力和生命力。

  我认为,读包华其的诗歌,就绕不开他那些打工题材、乡土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是有温度的,也是充满了实践意味的。他的生活经验让他对这类题材有着更高的敏锐性,也更善于去捕捉其中的痛点。当他背井离乡,去往陌生的城市打拼,然后与这座城市慢慢融合,或许对于大众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大抵不过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但对于一个诗人来说,那必定是有着更柔软的思考。我知道,他写过很多关于安源的诗歌,这不仅仅是因为安源的特殊地位,更是一个从远方而来的诗人,在这片土地上的感受、体悟和经验。说实话,当前诗坛写打工题材、乡土题材的诗太多了,写得好的也不少,但能触动人心的却并不多,这一方面是太多便导致太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些诗作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灵魂,自然也就难以令人共情。但是,在我读到的包华其这类题材作品时,却是令我感动的,这自然与我们两人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这些作品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但却并不滥情、矫情,他是以一种隐而不发的状态来描述的,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也让他的作品脱颖而出。

  当然,如今我和包华其见面越来越少了,一方面是因为彼此工作都忙;另外一方面,也是挺有意思的一方面,四年前我回到了安源,而包华其却又回丰城了。但是,有诗歌的存在,我们的联系就不会断。更加庆幸的是,我又读到了他的诗歌,而且是这么系统的一次阅读。让我相信,他的诗歌又有了提升,他对诗意的捕捉更加精准、老道,而这一切,我都归功于他有一颗赤诚、清澈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