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冰诗歌的两栖性
2025-03-25 作者:呼岩鸾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呼岩鸾作品选。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包容冰诗歌的音乐性歌唱性》,蒙包容冰先生推荐发表在《中诗网》网站上。我列举了他的九首短诗,作为他的诗歌具有音乐性与歌唱性的证明。并特别注明,这九首诗是佛诗禅诗,作曲家谱曲时应采取佛乐禅曲风格,呈现佛韵禅味。不料贵州省一个音乐演唱群体采取了世俗化处理,在这九首之外另加一首也是佛诗,配曲演唱在网上播放,取得成功深受网民喜欢,我却有些遗憾,觉得这个对音乐颇为认真的群体,从音乐效果出发,把这些佛诗禅诗,作了世俗化演绎而世俗化了。但想了想又释怀了,因为一个人不能用自己的佛教感情,而要求别人去念佛诵经宗教化。当下好多诗人常把佛语禅词用作诗语,其中有几个诗人信佛呢?但这却是佛教的一种成功或胜利。
又深思下去,就想到了包容冰诗歌具有两栖性,既栖于佛教,又栖于文学。同一首诗,佛教人士看出了其佛性当作佛教诗歌看,世俗人看出了其人性当作世俗诗歌看。这就是当代中国著名宗教文化学者孙昌武教授,所说的宗教文学两栖于宗教和文学的两栖性。诗意地栖居是美好的,而两栖性的诗意地栖居更美好。诗人对误读不应遗憾,而应化成梵文鞭影的内驱与外驱动力。
诗歌的题材也是两栖的,成为了诗歌母题的两栖。题材是万人万物,他(它)们也活在两栖中。
风花雪月原是栖居在俗世自然界的,但也栖居在宗教以内。基督教世界的恶之花,波德莱尔用来变相讨伐人性。很早很早的古代,佛祖释迦牟尼拈花,迦叶微笑;当代诗人包容冰也跟着微笑了;而远离波德莱尔八万四千里,他走到佛性深处,想着人性也曾美艳如花。
包容冰向他的风花雪月走去,佛教的风花雪月带着俗世的风花雪月向他走来。包容冰随缘随机写出了风花雪月的佛教诗歌与俗世诗歌。
风在吹:“九月菊在秋风里绽放”(《邂逅》)。
花在开:《龙舌兰掰开裹紧的衣袍》《十月初二,茶花又开了几朵》《蓓蕾绽放》。
雪在飘:《小雪擦亮秋天的门楣》《月光如雪》“2024年的第一场雪落在东山”(《来自兰州的友人》)。
月升起:《霜降夜望月》《耕云种月》。
诗题就是诗,寻找更广阔的栖所。这些两栖的诗材栖于两栖的诗歌了。亲近佛陀的人看见了诗里的佛陀,留恋俗世的人看见了诗里的俗世。两不相干却都不放弃那些美句。
在风花雪月中开放的花,最能代表佛教世界和红尘世界了。这是佛祖拈过的花,这是观世音菩萨挂在衣襟上的花,这是卖花姑娘在寒夜卖过的花,这是祭祀烈士的野百合花。
我觉得鲜花由于两栖而更美好了。栖所两端,这端盛开佛教之花,那端盛开俗世之花,相映互美。看花人来去两端,各取所美。
龙舌兰掰开裹紧的衣袍
暮秋的寒凉打着哑语的手势
一只飞过窗口的麻雀,叽地叫了一声
漆黑的电线,不停地摇晃
一朵迎接冬天的茶花,刚刚苏醒
像昨夜的蓓蕾悄悄绽放粉红的心思
妖娆过三次的昙花,听着圣号,禅定
虎皮兰心情葳蕤,孕育更多子孙
移栽给女儿们的春天歌舞升平。夏季
就积攒够了过好冬天的资粮
十一月,刚刚露头
谁把矜持的君子兰挪到第一缕阳光
开道的地方。背阴的吊兰倾了倾身子
修缮一新的居室,墙壁雪白
花卉的姊妹们窃窃私语。大幅雪景画
将要补白。不出门也能看到
冬天纯洁的眼神。举手投足间
龙舌兰正好掰开裹紧的衣袍,好像
给肉苁蓉搭建一座过桥访友的桥梁
当代诗人好赶时髦当先锋分子,时而重抒情时而重叙事。包容冰自我一心该干啥就干啥,有心抒情就抒情,有心叙事就叙事;不过他最拿手的是在抒情中叙事,在叙事中抒情,抒情叙事两不误,各得其所宜居。此诗花情花事就是在这条非线性技法中坦露真情和真事的。
窗外暮秋的哑语被室内的花语破解。麻雀踏动电线产生流量是极其强大的隐喻。茶花昙花虎皮兰君子兰龙舌兰肉苁蓉自然界的“七花”犹如佛世界的“七佛”,共建花圃共襄花事,被叙事又被抒情地两栖着。栖所雪白的墙上挂何人雪景画?画花相映,妙趣横生。龙舌兰功果最大,脱龙衣龙袍给野性肉苁蓉搭桥,帮它过桥到原栖所草原戈壁访问旧日亲友。不妨想象这桥是佛给众生搭的,助“八苦人”离苦得乐。“圣号”、“禅定”,只是佛教诗人可用的工具术语,但此时暗示了花圃的两栖地址在佛界又在俗世。诗人是佛界的护花使者,又是俗世的护花园丁。诗中有花样美好的佛走过,有花样美好的人走过——你是谁你走过了么?
十月初三,茶花又开了几朵
二月里盛放过一次葳蕤的心思
客厅里增添妖娆的色泽
宾客啧啧称赞。这南方的绿植
轻易不会养活,问我用的什么良方
我的居室除了书画
就是各种花草。看书眼晴困了
给花卉们浇浇水,松松土,擦擦尘
驻足片刻。万物皆有灵,我知道
它们一定领会我无声的爱
长势繁茂的各种花草
尽显其能,争光恐后地拔节开花
虎皮兰,君子兰,海棠,吊兰,老来俏……
都那么精神饱满。十月初
茶花又梅开二度,再一次绽放心情
在圣号不绝的氛围中向我微笑
当代“慧业文人”包容冰居士的居室多书画花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齐并,足适身适心适惬意,六根合一通感八达。这是一个佛氛浓郁的修行道场,又是一个情趣溢美的人间雅舍;花草和人在其中丰茂健壮地两栖着。茶花何以一年两次开放?诗人事花如事佛,得佛报;诗人事花如事亲,得亲报。有情回向无情,无情有了情,回向有情。十二生肖在二十四节气中由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护佑各领其命,花好月圆。
蓓蕾绽放
所能到达的彼岸,枝叶摇晃
午夜的钟声停在梦魇的边缘,震颤
惊艳一瞥,照见神影闪现
经历过夏天的炙烤,筋骨
一根根舒展,抬头眺望梦醒的朝阳
风旋转着紫影捷足先登。窗台
有一只早到的蜻蜓,安静而立
夜来香邀请过失望的游魂
奔赴盛宴。唯有绿萝的心情多么澄澈
一见便放松了绷紧的神经
那一刻来临之际
比华丽转身的新娘还优雅从容
粉红的心露出玫瑰的芳姿。暗香袭人
浮想联翩的黄昏,感到自惭形秽
欧洲基督教的十四行诗里有基督和世人,中国佛教十四行诗里有佛陀和世人。神在暗示,神在象征,神在隐喻;人在照着做;花的蓓蕾经过了苦难而绽放。观者只有凭窗而望的蜻蜓,得到神力看见了应该看见的——佛界的观世音走向莲座,人间的美丽新娘转身一笑:两栖着的所有的蓓蕾同时开放了,极乐世界和人间乐园的大门同时打开了;迎接者和进入者显现神影人影。
包容冰三首花事诗共计四十七行,两栖长着无数佛界和俗世的花草,你去折取一枝一叶一花吧,你的欣欣向荣的人间便永葆佛香。
包容冰两栖于佛教与文学的诗歌,是没有篱笆围隔,充分包容充分开放的。各种读者可以自由阅读各取所需,也可以不自由阅读弃之不顾。两栖着的诗歌身份高贵,既不讨好人也不轻视人,只求天下佛心人与俗世善良人身心愉悦。读包容冰两栖诗歌如读佛经,要讲究读法。如入海洋拍浮深潜全面沉浸,又须观察每一朵细浪的泡沫;登岸拥抱须弥山捡拾芥子不遗余粒。由所栖一端人间跃向所栖另一端佛界,即是往生,人又活了一次;活了两次的人已是智者中的天才了。他其实只是一个两栖的诗人,你不必崇拜他但须尊重他。他的诗歌的近邻是哲学,佛诗两栖着觉悟明妙的真理。
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便基于佛学大师汤用彤所总结出的“三事”说,逐渐产生了两栖于不出家居士和出家僧人中的许许多多伟大的佛教诗人,他们永垂不朽的名字是:
谢灵运、王维、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贾岛、孟郊;惠能、神会、神秀、贯休、齐己、明本、苍雪、道一、义玄;王梵志、寒山、拾得;纳兰性德、蒲松龄、曹雪芹、虚云、敬安、印兴、梁启超、弘一、苏曼殊、太虚、吕碧城(女)、丰子恺、赵朴初,等等,等等。我接着说,基督教诗人里尔克也写了几首佛诗,像赞美耶和华一样,赞美了世界性的佛陀。
我觉得,在上述古今佛教诗人中,当代佛教诗人包容冰和唐代佛教诗人白居易的情况最为相近。都是在童年少年曾陷入苦难,“衣食不充,冻馁并至”;“常索米丐食邻邑间”。成人后都入佛门信奉净士宗,倾向禅净合一。都是在家居士,一号梅川居士,一号香山居士。都写有大量佛诗禅诗,为民代言,抒发困苦,其中有长诗也有短诗。二人所写的诗歌都两栖于佛教与文学。都热心从事佛教慈善事业,白居易有官位,修杭州白堤,开龙门八滩等;包容冰在民间,尽绵帛之力组织莲友朝山拜佛访道,组织莲友往生助念,劝父母亲友念佛学佛,过处即道场弘法修行。乡镇多建佛教家庭都有他的功果。
但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正位,却被意识形态论者扭曲,把这个伟大的佛教诗人描述成一个“惟歌生民苦”的现实主义诗人,把他的“只合事空王”的真面抹去了。而包容冰在人文思想得到一定进步的当代环境中,却能堂堂正正地以佛教诗人的身份写诗弘法,得到社会公平对待认可加持。这个当代诗人两栖于佛教与人间,作两栖应变之诗;终生坚持一丝不苟常素全素修行做佛事;以佛教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据地。这样一位在家居士住世菩萨,是从古至今都难得一见的。阿弥陀佛!
还有难能可贵的是,古今佛教诗人绝不两栖于嘴上仁义道德,心里男盗女娼,且大行其道。真正的佛教诗人对正道佛教与外道佛教持有清醒的认识与严谨的态度。对佛教正法保卫实践之,对外道邪法祛魅攻伐之。白居易与包容冰在这一方面又都同心同德。白居易曾作《论释教》,对腐败僧众蠹国祸民痛施鞭笞。包容冰也在作佛诗揭批佛寺市场化,佛法迷信化,佛巫混杂,神佛不分等末法乱象,此论证和现代高僧大德与亲近佛教的文学大师同腔同调。太虚法师痛斥有的佛寺和尚蜕变营私。胡适指出了一些伪佛法产生了消极影响;鲁迅叹息佛教被异化所伤成了残废。
当代佛教诗人梅川居士包容冰仰望着一个又一个高峰上的佛诗禅诗,稳稳地两栖于佛教与诗歌,如如兆示后来登峰者;于是便吟出了一个诗句一个法句飞扬升空,落于峰顶一石。
又深思下去,就想到了包容冰诗歌具有两栖性,既栖于佛教,又栖于文学。同一首诗,佛教人士看出了其佛性当作佛教诗歌看,世俗人看出了其人性当作世俗诗歌看。这就是当代中国著名宗教文化学者孙昌武教授,所说的宗教文学两栖于宗教和文学的两栖性。诗意地栖居是美好的,而两栖性的诗意地栖居更美好。诗人对误读不应遗憾,而应化成梵文鞭影的内驱与外驱动力。
诗歌的题材也是两栖的,成为了诗歌母题的两栖。题材是万人万物,他(它)们也活在两栖中。
风花雪月原是栖居在俗世自然界的,但也栖居在宗教以内。基督教世界的恶之花,波德莱尔用来变相讨伐人性。很早很早的古代,佛祖释迦牟尼拈花,迦叶微笑;当代诗人包容冰也跟着微笑了;而远离波德莱尔八万四千里,他走到佛性深处,想着人性也曾美艳如花。
包容冰向他的风花雪月走去,佛教的风花雪月带着俗世的风花雪月向他走来。包容冰随缘随机写出了风花雪月的佛教诗歌与俗世诗歌。
风在吹:“九月菊在秋风里绽放”(《邂逅》)。
花在开:《龙舌兰掰开裹紧的衣袍》《十月初二,茶花又开了几朵》《蓓蕾绽放》。
雪在飘:《小雪擦亮秋天的门楣》《月光如雪》“2024年的第一场雪落在东山”(《来自兰州的友人》)。
月升起:《霜降夜望月》《耕云种月》。
诗题就是诗,寻找更广阔的栖所。这些两栖的诗材栖于两栖的诗歌了。亲近佛陀的人看见了诗里的佛陀,留恋俗世的人看见了诗里的俗世。两不相干却都不放弃那些美句。
在风花雪月中开放的花,最能代表佛教世界和红尘世界了。这是佛祖拈过的花,这是观世音菩萨挂在衣襟上的花,这是卖花姑娘在寒夜卖过的花,这是祭祀烈士的野百合花。
我觉得鲜花由于两栖而更美好了。栖所两端,这端盛开佛教之花,那端盛开俗世之花,相映互美。看花人来去两端,各取所美。
龙舌兰掰开裹紧的衣袍
暮秋的寒凉打着哑语的手势
一只飞过窗口的麻雀,叽地叫了一声
漆黑的电线,不停地摇晃
一朵迎接冬天的茶花,刚刚苏醒
像昨夜的蓓蕾悄悄绽放粉红的心思
妖娆过三次的昙花,听着圣号,禅定
虎皮兰心情葳蕤,孕育更多子孙
移栽给女儿们的春天歌舞升平。夏季
就积攒够了过好冬天的资粮
十一月,刚刚露头
谁把矜持的君子兰挪到第一缕阳光
开道的地方。背阴的吊兰倾了倾身子
修缮一新的居室,墙壁雪白
花卉的姊妹们窃窃私语。大幅雪景画
将要补白。不出门也能看到
冬天纯洁的眼神。举手投足间
龙舌兰正好掰开裹紧的衣袍,好像
给肉苁蓉搭建一座过桥访友的桥梁
当代诗人好赶时髦当先锋分子,时而重抒情时而重叙事。包容冰自我一心该干啥就干啥,有心抒情就抒情,有心叙事就叙事;不过他最拿手的是在抒情中叙事,在叙事中抒情,抒情叙事两不误,各得其所宜居。此诗花情花事就是在这条非线性技法中坦露真情和真事的。
窗外暮秋的哑语被室内的花语破解。麻雀踏动电线产生流量是极其强大的隐喻。茶花昙花虎皮兰君子兰龙舌兰肉苁蓉自然界的“七花”犹如佛世界的“七佛”,共建花圃共襄花事,被叙事又被抒情地两栖着。栖所雪白的墙上挂何人雪景画?画花相映,妙趣横生。龙舌兰功果最大,脱龙衣龙袍给野性肉苁蓉搭桥,帮它过桥到原栖所草原戈壁访问旧日亲友。不妨想象这桥是佛给众生搭的,助“八苦人”离苦得乐。“圣号”、“禅定”,只是佛教诗人可用的工具术语,但此时暗示了花圃的两栖地址在佛界又在俗世。诗人是佛界的护花使者,又是俗世的护花园丁。诗中有花样美好的佛走过,有花样美好的人走过——你是谁你走过了么?
十月初三,茶花又开了几朵
二月里盛放过一次葳蕤的心思
客厅里增添妖娆的色泽
宾客啧啧称赞。这南方的绿植
轻易不会养活,问我用的什么良方
我的居室除了书画
就是各种花草。看书眼晴困了
给花卉们浇浇水,松松土,擦擦尘
驻足片刻。万物皆有灵,我知道
它们一定领会我无声的爱
长势繁茂的各种花草
尽显其能,争光恐后地拔节开花
虎皮兰,君子兰,海棠,吊兰,老来俏……
都那么精神饱满。十月初
茶花又梅开二度,再一次绽放心情
在圣号不绝的氛围中向我微笑
当代“慧业文人”包容冰居士的居室多书画花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齐并,足适身适心适惬意,六根合一通感八达。这是一个佛氛浓郁的修行道场,又是一个情趣溢美的人间雅舍;花草和人在其中丰茂健壮地两栖着。茶花何以一年两次开放?诗人事花如事佛,得佛报;诗人事花如事亲,得亲报。有情回向无情,无情有了情,回向有情。十二生肖在二十四节气中由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护佑各领其命,花好月圆。
蓓蕾绽放
所能到达的彼岸,枝叶摇晃
午夜的钟声停在梦魇的边缘,震颤
惊艳一瞥,照见神影闪现
经历过夏天的炙烤,筋骨
一根根舒展,抬头眺望梦醒的朝阳
风旋转着紫影捷足先登。窗台
有一只早到的蜻蜓,安静而立
夜来香邀请过失望的游魂
奔赴盛宴。唯有绿萝的心情多么澄澈
一见便放松了绷紧的神经
那一刻来临之际
比华丽转身的新娘还优雅从容
粉红的心露出玫瑰的芳姿。暗香袭人
浮想联翩的黄昏,感到自惭形秽
欧洲基督教的十四行诗里有基督和世人,中国佛教十四行诗里有佛陀和世人。神在暗示,神在象征,神在隐喻;人在照着做;花的蓓蕾经过了苦难而绽放。观者只有凭窗而望的蜻蜓,得到神力看见了应该看见的——佛界的观世音走向莲座,人间的美丽新娘转身一笑:两栖着的所有的蓓蕾同时开放了,极乐世界和人间乐园的大门同时打开了;迎接者和进入者显现神影人影。
包容冰三首花事诗共计四十七行,两栖长着无数佛界和俗世的花草,你去折取一枝一叶一花吧,你的欣欣向荣的人间便永葆佛香。
包容冰两栖于佛教与文学的诗歌,是没有篱笆围隔,充分包容充分开放的。各种读者可以自由阅读各取所需,也可以不自由阅读弃之不顾。两栖着的诗歌身份高贵,既不讨好人也不轻视人,只求天下佛心人与俗世善良人身心愉悦。读包容冰两栖诗歌如读佛经,要讲究读法。如入海洋拍浮深潜全面沉浸,又须观察每一朵细浪的泡沫;登岸拥抱须弥山捡拾芥子不遗余粒。由所栖一端人间跃向所栖另一端佛界,即是往生,人又活了一次;活了两次的人已是智者中的天才了。他其实只是一个两栖的诗人,你不必崇拜他但须尊重他。他的诗歌的近邻是哲学,佛诗两栖着觉悟明妙的真理。
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便基于佛学大师汤用彤所总结出的“三事”说,逐渐产生了两栖于不出家居士和出家僧人中的许许多多伟大的佛教诗人,他们永垂不朽的名字是:
谢灵运、王维、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贾岛、孟郊;惠能、神会、神秀、贯休、齐己、明本、苍雪、道一、义玄;王梵志、寒山、拾得;纳兰性德、蒲松龄、曹雪芹、虚云、敬安、印兴、梁启超、弘一、苏曼殊、太虚、吕碧城(女)、丰子恺、赵朴初,等等,等等。我接着说,基督教诗人里尔克也写了几首佛诗,像赞美耶和华一样,赞美了世界性的佛陀。
我觉得,在上述古今佛教诗人中,当代佛教诗人包容冰和唐代佛教诗人白居易的情况最为相近。都是在童年少年曾陷入苦难,“衣食不充,冻馁并至”;“常索米丐食邻邑间”。成人后都入佛门信奉净士宗,倾向禅净合一。都是在家居士,一号梅川居士,一号香山居士。都写有大量佛诗禅诗,为民代言,抒发困苦,其中有长诗也有短诗。二人所写的诗歌都两栖于佛教与文学。都热心从事佛教慈善事业,白居易有官位,修杭州白堤,开龙门八滩等;包容冰在民间,尽绵帛之力组织莲友朝山拜佛访道,组织莲友往生助念,劝父母亲友念佛学佛,过处即道场弘法修行。乡镇多建佛教家庭都有他的功果。
但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正位,却被意识形态论者扭曲,把这个伟大的佛教诗人描述成一个“惟歌生民苦”的现实主义诗人,把他的“只合事空王”的真面抹去了。而包容冰在人文思想得到一定进步的当代环境中,却能堂堂正正地以佛教诗人的身份写诗弘法,得到社会公平对待认可加持。这个当代诗人两栖于佛教与人间,作两栖应变之诗;终生坚持一丝不苟常素全素修行做佛事;以佛教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据地。这样一位在家居士住世菩萨,是从古至今都难得一见的。阿弥陀佛!
还有难能可贵的是,古今佛教诗人绝不两栖于嘴上仁义道德,心里男盗女娼,且大行其道。真正的佛教诗人对正道佛教与外道佛教持有清醒的认识与严谨的态度。对佛教正法保卫实践之,对外道邪法祛魅攻伐之。白居易与包容冰在这一方面又都同心同德。白居易曾作《论释教》,对腐败僧众蠹国祸民痛施鞭笞。包容冰也在作佛诗揭批佛寺市场化,佛法迷信化,佛巫混杂,神佛不分等末法乱象,此论证和现代高僧大德与亲近佛教的文学大师同腔同调。太虚法师痛斥有的佛寺和尚蜕变营私。胡适指出了一些伪佛法产生了消极影响;鲁迅叹息佛教被异化所伤成了残废。
当代佛教诗人梅川居士包容冰仰望着一个又一个高峰上的佛诗禅诗,稳稳地两栖于佛教与诗歌,如如兆示后来登峰者;于是便吟出了一个诗句一个法句飞扬升空,落于峰顶一石。
2025年3月7日,深圳仿佛窠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