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夏文成

诗歌的难度写作应兼顾读者大众

——马永波《面试者》读后

2024-09-05 作者:夏文成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夏文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多年前,诗友发来纸条,嘱我解读《面试者》,言很多人说读不懂。我反复细读了《面试者》几遍,起初是一头雾水。我发给几位朋友看,他们这样说:“我蛤蟆跳井啦!这是啥玩意儿?”,“我又看看,还是不明白!”,“太深奥了!大众不明白,他们才能显示自己的水平!”

  说读不懂的人还真不少!当然,读懂与否,与诗的好坏并无必然联系。

  《面试者》的作者是马永波。恕我孤陋寡闻。对于马永波,此前只闻其名,其诗作读的不多,因此对其人,其诗皆不甚了了。

  不过,在中学语文课上,老师曾反复教导我们,要读懂一篇文学作品,需结合其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经历。

  于是我百度了一下,了解到“马永波是一位有创见的学者型诗人” (张无为),“是中国当代较有影响为数不多的实力派先锋诗人。主要从事中西诗学、后现代文艺思潮、生态美学、比较文学及西方文论的学术研究”(陈树照《炼金术士的炼金与粹火》)。

  马永波是“有难度的诗歌写作”的倡导者。“这种难度,难在一种‘进入’——一种感觉的进入、语境的进入、情绪的进入。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一柄锋利的刀刃,准确地切入事物的表面,触摸到表层深处蕴藏的诗的元素。我历来对能够“即席赋诗一首”的人心存“敬佩”,有人甚至在听完领导一番长篇大论的空话套话之后,都能写出一首满含‘号角’、‘ 长风’、‘ 征程’之类词语的诗来,服不服那是你的事情。(马永波《诗歌,原来可以这样“进入”》)

  马永波先后提出了“复调”、“散点透视”、“伪叙述”、“客观化”等一系列诗学命题。他主张尝试英美诗歌的那种复调、散点透视、真实在场与伪叙述的写作。并有意识地尝试以叙述、叙事代替汉语诗歌古老的抒情。用在场的细节与动作,改变当时那种追求词语暴力与歌功颂德式的政治抒情;加重叙述、反讽、乐音、戏剧、小说等多维元素在诗歌里的运用,使新诗言之有物,物之鲜活,活中生情,情孕哲思。“为后来中国汉语诗歌找到一种有效叙述的可能。拓宽了许多汉语诗人对中国新诗的认识,扩大了汉语诗歌的唯美与哲思的空间。”

  马永波认为,伪叙述 “区别于传统叙述之处,在于它重在揭露叙述过程的人为性与虚构性以及叙述的不可能性,它是自否的、自我设置障碍的、重在过程的叙述,它将对写作本身的意识纳入了写作过程之中。

  在题材上则是直接取材于生活中的交谈,发掘其中蕴含的大量生存信息,将谈话与对自我和知识的冥思、对物象场景的描述错位地互相嫁接或者并置(异质共生),意念不断地被修正和颠覆,或嬗变、偷换、过渡成另一个意念,而非凝固成孤伶伶的“定在”。这种诗歌突出了对话内里多声部的互相盘诘、斗争和此消彼长(小说化的诗)。(马永波《客观化写作──复调、散点透视、伪叙述》)

  可以说,《面试者》即是马永波诗学主张的具体体现。也是对生活现实和诗人人生经验的直接呈现。

  当下社会,无论生活中还是职场上,时时处处都充满着面试与被面试者。台上的面试考官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眼光挑剔,言语刻薄;台下的被面试者则局促不安,自惭形秽,目光躲闪,小心应对。该诗采取 “散点透视”、“伪叙述”和隐喻的诸多方式,全景式地呈现了面试现场的众生相——有道德观与价值观扭曲的“女同性恋者”,有心理暧昧,眼神板滞的被动应付式的面试者……以及面试者之间的种种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等等。

  诗中的诸多意象都担当着“像喻”的角色。“酸奶”当是对世俗生活的隐喻,“吊兰”应该是暗喻面试者怀揣的美好理想。将“酸奶”、“吊兰”与“雨帘”并置,体现了诗人的匠心。意指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隔着现实宽阔的“雨帘”。亦即一次面试不可能“一锤定音”,一次性成功。“港口”还有“拦路的长毛野人”。换句话说,就是面试成功与否,常常为那些类似于“长毛野人” 的潜在的怪异势力所左右。所以,那些“用土涂抹腋下,用土豆擦身”惴惴不安的乡下来的面试者,大多只能以失望告终,惶惶不安地“穿过雨帘跑回家”。

  当然,事物往往也不会是绝对的,就像“阴暗的废园”,也有明亮的“春韭”。一次面试失败,并未完全泯灭一些面试者内心的希望。就像蓬勃生长的春韭,割了一茬,一场春雨后,又将冒出又一茬。所以,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将不乏各种各样的面试者,接受“考官”的挑选与淘汰。

  《面试者》思维大跨度跳跃、意象繁复多样,语境与诗意呈现方式,与面试现场的氛围高度契合,将诸多面试者紧张、焦虑、局促不安,希望与失望交织的心理与精神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一览无遗。

  马永波倡导的“难度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当下因“随意写作”,“随性写作”,“低难度写作”而制造的大量“口水诗”、“垃圾诗”具有拨乱反正之功。诗歌门槛过低,写作太过随意,直接导致了大众对诗歌的鄙视与疏离。但话说回来,如果硬要朝另一个极端固执地飞奔,致使读者不得其道而入,同样会让受众对诗歌望而却步,敬而远之。《面试者》过度的“散点”和“透湿”,砍去了必要的“叙述”和“交代”,导致该诗艰涩难懂,让许多读者如坠五里雾中,从而将其直接排斥在了诗歌之外,从而拉开了诗歌与大众的隔膜与距离。

  因此,《面试者》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会现实和诗人的人生经验,但由于其“刀枪不入”的体式而失去了不少读者,诗歌本身的意义也打了折扣。

附:

《面试者》 
作者:马永波

面试者,窗口的女同性恋
嘴角互相接近,眼神如锡
在酸奶、吊兰和本地人的神秘中间
穿过雨幕跑回家,巷口拦路的长毛野人
用土涂抹腋下,用土豆擦身
阴暗的废园,春韭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