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以“访”的方式进入风景名胜的内部

——陈巨飞《访鹤》的异质性

2024-07-21 20:57:10 作者:陈明火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陈明火,笔名执仗,湖北省鄂州市峒山人。湖北省作协第五、六届委员。已出版著作《无锁的情空》《挑剔名作及评点》《包氏佛诗的考索》《吴投文诗歌——百首精选百味评赏》等十二部(三部中英对译),主编省级教材《综合阅读》等三十余部。有两百余首(篇)译成英、日、希腊、俄罗斯、韩等文字,曾获《中国作家》2003年“全国评比”特等奖、希腊作家、艺术家国际协会2005年度“欧洲联盟杯”奖等多次。另有陈明火诗文评论集《抒情者的迷途》一部。 
  人世,无逻辑的肯定与否定,无由来的是与非的矛盾思维,照样会在诗人的作品里显山露水。可以说,安徽诗人陈巨飞的《访鹤》一诗,也是在这种似是而非的矛盾律的相关原理之中以我“访鹤”、“天柱山昨夜访我”及我追“访”名人访迹等方式进入风景名胜天柱山的内部,“访”到了人类本质化的诗性正义与美学自觉。在依循着不同的“访”营造了幻化的诗意气氛之时,为能破解天柱山的精神内核、析辩世俗风云的风景诗增强了潜藏着的思想力与艺术性。
  天柱山,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含黄山、九华山)之一,早在汉武帝时就封为“南岳”。2011年荣获五A级旅游景区称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在这拥有奇峰、奇石、奇松、名崖、异洞与丰厚文化底蕴的名山面前,陈巨飞找到了诗学精神赋予他的力量,也就是在词语急速变化的组合中,找到了属于他自己书写风景名胜时的一些新的思考。
 
  香樟说的是,
  青松说的不是。
  我们踩着落叶,寻找给苍龙纹身的樵夫。
  流泉无谓是与非。
  山谷有人,
  避而不见。

 
  “访鹤”之“鹤”,意指“我”或“我们”去拜访山中的隐逸者。这种被拜访的对象与“知道庞公不出山,客来访鹤借山看”(周权《次孟韶卿》)的诗意相一致。要说不一致的地方也有,那就是被“访”者——能容纳天地宇宙万物、道、佛等精神境界的天柱山。据载:天柱山在历史上被道教、佛教视为宝地。东汉名道左慈就在此“炼丹得道”。佛教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把此山作为传授衣钵之所。鼎盛的唐宋时期曾有“三千道人八百僧”之说。这些,都给天柱山增添一层神幻色彩。在陈巨飞看来,要“访鹤”,还是得先听听天柱山的香樟所说的“是”(思辩一),再听听青松所说的“不是”(思辩二)。而后,在疑惑不解里去面对被拜访者是与不是的“给苍龙纹身的樵夫”(思辩三),或是认可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流泉的“无谓是与非”(思辩四)以及“避而不见”(思辩五)的“山谷有人”,悄悄地留下了值得看重的疑虑与悬念。
 
  不见就不见——
  天柱山昨夜访我,增我弥天大雪。
  我与他对弈一局,
  天亮前,星斗恢复了秩序。
  抱琴的童子说:
  “鹤衔走的那三颗,藏于摹崖石刻的落款。”
 

  在诗中的第一节,陈巨飞带着现代文明生活里所面临的不同矛盾分析法,试图在创造的无边界里增大诗的艺术空域,让我们获取多层面的艺术感受。一句“不见就不见”,是上一节“避而不见”的赓续。我们若是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不见”时的牢骚味儿;若是从另辟蹊径的隐深里看,其实是陈巨飞为天柱山“昨夜访我,增我弥天大雪”、并“对弈一局”制造了一种由初识到初知、由相亲到相敬的良好氛围。诗人在面对着他眼中的风景名胜天柱山时,始终将个人的世界观感悄悄转化为诗中所层叠着的神秘感。他的这种自然与人的精神相融的写作方式,可视为思想性写作的重要体现。
  诗中的“我”,既与活灵活现的天柱山对话、听抱琴的童子言说“鹤衔走的那三颗,藏于摹崖石刻的落款”的近似神话与传说,又在我来“访鹤”与天柱山“访我”的不断变化着彼此访者的想象式叙述里,完成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对于自然的心境或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共鸣。
  “天亮前,星斗恢复了秩序”,亦是陈巨飞的一次有意义或有意味的美好期求。“我”是现实中人,深知人世间要想“恢复了秩序”是多么的艰难啊!比如说,人类在无限制地伤害着大自然,带来了自然界的百孔千疮、濒危物种增多、自然灾害频发等等恶因恶果。在此前提下,人与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相处的秩序能“恢复”么?当然,“恢复”一词是个能任意飞翔的动词,它可以随意用于人世间的不同领域,讲述着能“恢复”或难以“恢复”的悲情故事。
 
  在介甫的“安”中,在鲁直的“庭”中,
  在子瞻的“轼”中。
  哪一点我都不能带走,我怎能
  制造宋朝的塌陷呢?
  我只能带走一片落叶,
  夹在一本关于养鹤的旧书中。

 
  天柱山风景奇特,独具优势。据载:历代达官名宦,文人学士,如李白、白居易、李翱、李德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杨万里、李元阳、胡缵宗等,无不为天柱山胜景所吸引。天柱山历史文化的名人访迹,作为家乡人的陈巨飞定会了然于胸,但也只能在为我所用的“点叙”里留下名人访迹的些许蕴涵。他真的是运笔自如啊,不言谁写了什么,只让两三名人的某一个名号或名字中的某一个字——即以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字介甫)、黄庭坚(又名黄鲁直)、苏轼(字子瞻)等作为所有歌颂天柱山的代表,从侧面展示了天柱山之雄奇壮丽。
  陈巨飞在诗中提到了宋代的几个诗人,不仅仅是将他们作为所有歌颂天柱山风景名胜的代表,还暗暗地拉近天柱山与自己内心深处的距离。他打开了介词结构短语“在介甫的‘安’中”、“在鲁直的‘庭’中”、“在子瞻的‘轼’中”的潘多拉之盒,给予了“哪一点我都不能带走”的思辩力中的尽似绝决的直觉表白。继而,一句“我怎能/制造宋朝的塌陷呢”的无疑而问,仿佛在直逼中华民族子孙们还没有完全消失的痛感——一个好端端的宋朝在“靖康之耻”之后被弄得“国将不国”了。“制造宋朝的塌陷”之“塌陷”,是陈巨飞打破“制造”历史风云的隐喻、消解“宋朝”一落千丈的象征之有感而发。其间,有“我”祈求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具有天柱山一样永不“塌陷”、永远欣欣向荣的气魄与伟力。
  是的,也只有在释放了《访鹤》一诗中值得思悟的深刻含蕴之后,诗人才得以让“我”在一种明因识果的因果链上“只能带走一片落叶”,将之“夹在一本关于养鹤的旧书中”,留下像“养鹤”一样养好山山水水、养好千秋万代、养好家国情怀等嚼不尽的绵绵余味。
 
  《访鹤》之“鹤”,是一个超然隐喻:一是“我”或“我们”去访“鹤”,“访”了天柱山的香樟、青松、流泉等美丽的风景,暗寓了值得“我”或“我们”去拜访的所有自然生命体;二是知晓天柱山“昨夜访我”(其实,是“我”访天柱山的一种想象式叙述),暗寓了道、佛等人文景观;三是访了天柱山的名人访迹与历史的嬗变给人们带来的深刻思考……
  有人说,与众不同的诗难写。我以为,有排他性的风景诗更难写。陈巨飞在天柱山的面前,以思辩的方式、以正、反方向的组构方式、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以及以反思历史风云的方式进入风景名胜的内部别开生面地写了,而且写出了异质性的大气深沉。这不能不说,是他专注于诗艺的锤炼,在天柱山写出了风景名胜的内部既定的高度与深度。
2023年4月5—6日于鸟缘居
 
附: 
访鹤
陈巨飞 
 
香樟说的是,
青松说的不是。
我们踩着落叶,寻找给苍龙纹身的樵夫。
流泉无谓是与非。
山谷有人,
避而不见。
 
不见就不见——
天柱山昨夜访我,增我弥天大雪。
我与他对弈一局,
天亮前,星斗恢复了秩序。
抱琴的童子说:
“鹤衔走的那三颗,藏于摹崖石刻的落款。”
 
在介甫的“安”中,在鲁直的“庭”中,
在子瞻的“轼”中。
哪一点我都不能带走,我怎能
制造宋朝的塌陷呢?
我只能带走一片落叶,
夹在一本关于养鹤的旧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