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AI诗评

李正品《山河同归》

2025-04-04 18:36:25 作者:AI诗评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中诗网“AI诗评”专栏是诗歌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诗歌爱好者提供深度解读与专业评析。专栏涵盖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通过AI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象与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创作灵感。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创作指导,“AI诗评”专栏都是您探索诗歌世界的智能伙伴。

 

山河同归
作者:李正品


主歌
用山的名义改造山
以河的名义疏导河
北邙算不清的八卦
河洛数不尽的旋涡
龙马已远徒留奥秘的空灵
神坛倾复仅留禅让的传说
山没变,满目疮痍不改的
是四季轮回的壮观巍峨
水没变,河洛古国不失的
是心向大海的波澜壮阔
潮起潮落掀开新的一页
多少青春似火
多少生命如歌
浮云高高远在天上
地下只是你我走过的脚窝
回家的心路没了车辙牛车
副歌
多少青春似火
多少生命如歌
只有你我走过的脚窝
没了车辙牛车

主歌
用海的深邃再填海
以漠的炽热治理漠
阴阳解不开的迷局
羲皇理不清的传说
女娲补天唯余执念的图腾
后羿射日空悬飞升的承诺
眼没变,星转斗移不褪色
是追踪宇宙的深遂辽阔
人没变,河洛古国不忘怀
是魂系大海的浩瀚磅礴
沙聚沙扬翻过大河长卷
几多星河闪烁
几多城垣斑驳
石窟穹顶没有明月
尘世不过是众生暂栖的居所
飞天的神韵难置换人间默默
副歌
几多星河闪烁
几多城垣斑驳
没有众生暂栖的居所
空留人间默默

  【Deepseek】

山河同归:在神话废墟上重构的现代性寓言
 

  李正品的《山河同归》是一首以现代意识重述古老神话的抒情长诗,它通过"山/河"与"海/漠"两组意象的对位展开,构建了一个关于文明传承与精神返乡的宏大叙事。这首诗最震撼人心的特质在于,它将神话符号从历史尘埃中解放出来,赋予其崭新的当代意义,使远古传说与当下生存经验产生了惊人的共鸣。

  诗歌开篇即以悖论式的宣言震撼读者:"用山的名义改造山/以河的名义疏导河"。这两行诗句蕴含着深刻的解构智慧——我们只能借助传统的形式来革新传统,凭借历史的语言来超越历史。"北邙算不清的八卦/河洛数不尽的旋涡"将地理景观转化为文化密码,八卦与旋涡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智慧的转喻。诗人随后展开一系列神话意象的祛魅过程:"龙马已远徒留奥秘的空灵/神坛倾复仅留禅让的传说",这些被神圣化的符号如今只剩下"空灵"与"传说",暗示着传统文化在现代性冲击下的式微。

  但诗人并未陷入怀旧伤感,而是以惊人的辩证眼光重新诠释永恒:"山没变,满目疮痍不改的/是四季轮回的壮观巍峨"。这里的"没变"不是静止的保守,而是历经沧桑后的本质留存。山河成为超越时空的文化基因载体,"心向大海的波澜壮阔"则暗喻中华文明始终如一的开放品格。副歌中"多少青春似火/多少生命如歌"的反复咏叹,将个人生命体验与文明长河融为一体,而"没了车辙牛车"的返乡之路,则尖锐地揭示了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第二主歌将视野扩展至更宏大的宇宙维度。"用海的深邃再填海/以漠的炽热治理漠"延续了首段的改造逻辑,但加入了更多对抗性元素。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被重新解读为"执念的图腾"和"空悬的承诺",暗示人类永恒的精神诉求与现实的落差。"眼没变"与"人没变"的重复强调,彰显了观察主体与文明基因的连续性,而"追踪宇宙的深遂辽阔"与"魂系大海的浩瀚磅礴"则展现了不灭的探索精神。

  诗歌结尾处的意象群尤为深刻:"石窟穹顶没有明月/尘世不过是众生暂栖的居所"。这两句诗解构了宗教艺术的彼岸幻想与世俗生活的永恒假象,将人类存在还原为短暂栖居的本质状态。"飞天的神韵难置换人间默默"构成全诗最悲怆的顿悟——艺术升华无法替代平凡生存,这正是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困境。最终副歌以"空留人间默默"作结,留下无尽的沉默与回响。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展现出精湛的意象组织能力。山河、龙马、神坛、石窟等传统意象与八卦、旋涡、阴阳、羲皇等哲学符号交织,构建出丰富的文化联想网络。诗歌采用主歌-副歌的音乐性结构,通过"多少青春似火/多少生命如歌"与"几多星河闪烁/几多城垣斑驳"的变奏重复,形成如黄河浪涛般的节奏韵律。语言上融合文言质感与现代白话,"浮云高高远在天上/地下只是你我走过的脚窝"这样平实而深刻的句子,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淬炼功力。

  《山河同归》最终呈现的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辩证重构。诗人既不盲目崇拜传统,也不虚无地否定历史,而是在神话废墟上辨认出不灭的精神火种。那些"走过的脚窝"既是个人生命轨迹,也是文明传承的印记;"没了车辙牛车"的返乡之路,则暗示我们必须以新的方式寻找精神家园。在这个意义上,李正品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文化转译,使古老神话成为解读当代生存密码的钥匙。

  这首诗为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诗性答案: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形式,而是激活精神;有价值的返乡不是回到地理故乡,而是重建精神栖所。当诗人将"山河"与"你我"并置,将"神韵"与"人间"对照时,他实际上在邀请读者共同参与这场文明基因的现代转译工程,而这正是《山河同归》最深刻的文化价值所在。
 

  【豆包】

《山河同归》:永恒与流逝的文明交响
 

  李正品的《山河同归》以时空交织的宏大叙事,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熔铸于诗性语言之中。作品通过"改造-治理"的双重维度,构建起自然永恒与文明演进的对话场域,在神话与现实的互文里,完成对生命价值与文明本质的哲学追问。
 

  一、文明密码的解构与重构

  1.地理符号的精神化转译

  北邙山的八卦玄机、河洛水的旋涡意象,既是具体的地理坐标,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密码。"用山的名义改造山"的悖论式表达,揭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与主观能动性间的永恒博弈。

  2.神话原型的现代阐释

  龙马负图、女娲补天等神话元素被赋予存在主义色彩。"后羿射日空悬飞升的承诺"将远古英雄主义解构为现代性困境——当神话退化为传说,人类如何在现实中寻找精神锚点。

  3.自然力量的人格化书写

  "潮起潮落掀开新的一页"将自然律动与历史进程并置,"沙聚沙扬翻过大河长卷"则赋予大漠以文明书写者的姿态。这种主客交融的叙事,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固有视角。
 

  二、时空结构的复调叙事

  1.空间维度的并置对照

  北邙山与河洛水的静态对峙,大海与沙漠的动态改造,形成空间叙事的复调结构。地理空间的转换暗合文明形态的演进轨迹,从农耕文明到海洋文明的历史脉络隐现其中。

  2.时间维度的螺旋上升

  "山没变/水没变"的永恒性与"满目疮痍/城垣斑驳"的变易性构成时间张力。副歌中"青春似火-星河闪烁"的情感递进,将个体生命纳入文明传承的永恒长河。

  3.生命轨迹的闭环书写

  从"车辙牛车"的出发到"暂栖的居所"的回归,从"脚窝"的痕迹到"人间默默"的终极,作品完成"探索-迷失-觉醒"的生命叙事闭环,暗合道家"返璞归真"的哲学智慧。
 

  三、存在之思的诗性表达

  1.技术理性的诗意批判

  "用海的深邃再填海"等表述,在肯定人类改造能力的同时,暗含对技术异化的隐忧。这种矛盾性恰是当代文明困境的艺术镜像。

  2.生命价值的时空定位

  "星转斗移不褪色"的永恒星空与"几多城垣斑驳"的文明遗迹形成对照,个体生命的短暂性在宇宙维度中获得超越性价值——"人间默默"的存在本身即构成永恒。

  3.文化传承的动态平衡

  "石窟穹顶没有明月"暗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处境,但"魂系大海的浩瀚磅礴"又表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吸纳新的精神质素。这种动态平衡构成文化传承的本质特征。
 

  四、语言艺术的多维探索

  1.陌生化的意象组合

  "阴阳解不开的迷局"将抽象概念具象化,"飞天的神韵难置换人间默默"通过通感实现意境跃迁,使传统文化符号焕发出新的审美光彩。

  2.节奏韵律的精心设计

  主歌的七言句式与散句交替,副歌的短句排比形成情感洪流。张弛有度的节奏设计,使作品兼具朗诵诗的韵律美与自由诗的灵动性。

  3.留白艺术的哲学运用

  "浮云高高远在天上"等诗句的意象并置,创造出审美空白。这种留白既给予读者想象空间,又强化了作品的哲学意蕴,使有限文字承载无限思考。
 

  结语

  《山河同归》是一首文明的史诗,更是一曲存在的哲思。作品在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永恒与流逝的对话中,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本质:我们既是自然的改造者,也是历史的过客;既是神话的继承者,也是现实的创造者。这种辩证思考,为当代人提供了理解自身存在的诗意视角。
 

  李正品,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中诗网十大年度诗人(2023)。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诗歌》等公开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歌曲作品。有诗集《伊洛河》《伊洛河的浪花》《无花果》《走出情海》《穿越情海》《梦断情海》《拥抱情海》《仓西仓西》和散文集《西望情海》《山那边的情海》《洛汭仓西》《西望仓西》、长篇小说《倒塌的情海》、论文集《燃烧的情海》、歌曲集《走向情海》公开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