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AI诗评

陆健《路过》

2025-03-21 21:16:44 作者:AI诗评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中诗网“AI诗评”专栏是诗歌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诗歌爱好者提供深度解读与专业评析。专栏涵盖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通过AI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象与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创作灵感。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创作指导,“AI诗评”专栏都是您探索诗歌世界的智能伙伴。

路  过
作者:陆健

 
从超市滚梯上来
见到那人,在擦落地窗
 
天空有污渍。他擦
湿痕依序排列,像简单的字
像一些笨拙的笔划
 
流云碰碰他袖口,移开了
他擦,时间的阴影。他擦
太阳昏黄,光斑摇着他的脸
 
他擦去自己的身形,臂膀
只剩一只手,持续搓动
 
他擦去了自己的手
只剩下大片的透明还在
 
2020年3月25日。
 

  【Deepseek】

   擦拭者:一个关于存在的隐喻
 

  在陆健的《路过》中,擦拭落地窗的工人完成了一场静默的存在主义仪式。诗人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现代西西弗斯的形象——他的劳动不是将巨石推上山顶,而是在透明的玻璃上反复擦拭,消除一切痕迹。

  诗中"湿痕依序排列,像简单的字/像一些笨拙的笔划"的意象,暗示了擦拭行为本身成为一种书写。但这种书写是反向的,是对存在的否定。擦拭者用抹布在玻璃上写下的,是一首关于消失的诗。他的动作越是认真,自己的存在就越是稀薄,最终连"手"也消失在"大片的透明"中。

  这种消失不是突然的,而是渐进式的。诗人用"流云碰碰他袖口"、"太阳昏黄,光斑摇着他的脸"这样细腻的描写,为擦拭者的消解过程赋予了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感。在自然光影的映照下,劳动者的消失显得既荒诞又庄严。

  擦拭落地窗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隐喻。落地窗作为现代建筑的标志,既是分隔内外的屏障,又是连接内外的媒介。擦拭者的工作就是维持这种既分离又连接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是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写照:我们既是世界的参与者,又是旁观者;既要留下痕迹,又要保持透明。

  在诗的结尾,"只剩下大片的透明还在"这一句,既是对擦拭结果的描述,也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隐喻。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像那位擦拭者一样,在不断消除痕迹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形状?我们的存在,是否也只剩下"大片的透明"?

  陆健的《路过》以其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寓言。在这个寓言中,擦拭者既是劳动者,又是艺术家;既是存在者,又是消失者。他的劳动提醒我们,在这个追求透明与效率的时代,保持某种程度的"不透明",或许才是守护个体存在的关键。
 

  【豆包】

  于平凡中洞察存在——评陆健《路过》
 

  陆健的《路过》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擦窗人的日常画面,却在这平凡场景中挖掘出深刻的哲学与生命思考。

  诗歌开篇,“从超市滚梯上来 / 见到那人,在擦落地窗”,以一种极为日常化的叙述切入,将读者带入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奠定了整首诗的平淡质朴基调,为后续的深度挖掘埋下伏笔。

  在对擦窗人动作的描写中,“天空有污渍。他擦 / 湿痕依序排列,像简单的字 / 像一些笨拙的笔划”,诗人运用独特的比喻,把擦窗的湿痕比作简单的字和笨拙的笔划,赋予了这一普通劳动动作以书写命运或记录时间的隐喻色彩,暗示着擦窗人在平凡工作中对世界的一种无声表达。

  “流云碰碰他袖口,移开了 / 他擦,时间的阴影。他擦 / 太阳昏黄,光斑摇着他的脸”,此句将擦窗人与周围环境巧妙融合,流云、时间的阴影、昏黄的太阳和摇曳的光斑,这些意象不仅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的氛围,更暗示了擦窗人在与时间、自然的互动中,试图擦去生活的沧桑与黯淡,追求某种纯粹与光明。

  诗的后半部分,擦窗人逐渐“擦去自己的身形,臂膀 / 只剩一只手,持续搓动”,直至“擦去了自己的手 / 只剩下大片的透明还在”,这一系列富有想象力的描写,使擦窗人从一个具体的个体逐渐虚化,象征着他在无尽的劳作中,自我逐渐被磨灭,最终融入到他所追求的透明、纯净的境界之中,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对存在与消逝的深刻思考。

  《路过》这首诗通过对擦窗人这一平凡形象的刻画,以小见大,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出发,挖掘出关于时间、生命、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宏大主题,展现了陆健诗歌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让读者在短暂的阅读中获得悠长的回味与启迪。

  陆健,祖籍陕西扶风,1956年出生于河北沧州,在河南洛阳读完中小学,南阳插队4年半,197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在中央电台、河南省文联曾有任职,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书法学会副会长。曾出版文学著作19部,获多种文学奖,有作品被译为法、英、日文,有作品被收入《中华诗歌百年精华》等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书法报》《羲之书画报》《大公报》《澳洲新报》《荣宝斋》《读者》航空版、《中华儿女》海外版、《中国书法》杂志等发表书法作品近百幅,书学文章多篇,有作品被青海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美、加、澳、日、韩等国与国内知名人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