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荣祥散文诗组章《当彩云被遮掩时》
2025-03-28 15:57:12 作者:AI诗评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中诗网“AI诗评”专栏是诗歌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诗歌爱好者提供深度解读与专业评析。专栏涵盖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通过AI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象与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创作灵感。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创作指导,“AI诗评”专栏都是您探索诗歌世界的智能伙伴。

当彩云被遮掩时(八章)
作者:伍荣祥
作者:伍荣祥
1
其实,我愿意拱手与你作别。这是真的,而许多日子我们都在雾中穿行,虽然前方的路途时时有一缕阳光在引领。
拱手作别昨天,把双脚从迷雾中走出,谁也不能让记忆与虚幻继续推着我们。是的,也许未来有一个崭新的世界,但我此刻却伫立在自己的院内瞻望,并将双掌抚摸先前躁动的内心,任头顶的槐树枝桠在风中不停摇晃。噢!我不知道现在我已经看清了什么?
昔日的时光仿佛迷茫一片,我们犹如两只搁浅于河滩的船,既不能相逢又不能起航,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还是让我们拱手作别,谁也别在昨日的记忆里匍匐。
槐叶从头顶不断飘落,我只想侧身在自己后院的檐下盘坐。
2
时光在抽打槐叶的时候,也在抽打我疲惫的双臂,尽管我的手中紧握着一些记忆的碎片。这些无形的碎片,若风中正在飘落的槐叶。每当回首之时总是让人惆怅、凄楚与空茫。
回顾那条昨日的河流,我们谁都幻想高擎梦中的火把,在夜色的河上一路光明,心愿总想有系。可是,我们常常像一匹瘦弱的黑马,除了疾走还是疾走,整日在一个没有终点的路上不停地追赶。
不停地追赶。我们困顿无比,并且被时间消隐在黑夜。
是呵,屈指数来,当无序的风从额发呼呼吹过,我院内的槐叶在眼前比想象的距离飘散得更远。无踪无影,我该去留住什么?眨眼之间,飘散的槐叶谁也不知道它的去向。
3
或许,都属于偶然。时下,许多陌生的实物愈来愈诧异,当自己以为朝前跨出了一步的时候,其实是反而后退了几步,而且有几分踉跄。这不是偶然,许多日子我们都在若潮水般的人群中穿行,现在我已将自己居住的城市比作海洋似的地方。在这片海洋的域内,我无作与无奈之时,总要扬手呼喊,或者打着旗语,或者若一只盘旋的海鸟在俯瞰中惊诧和沉默。
没有回应,我是一个被动者,我常常被蚂蚁般的城市之车弄得不知所云。是的,有时我连一只小鱼也不如,我没有一隅属于自己的呼吸水域。这不是我自己的海洋,如今这片海洋之域仿佛在慢慢把我淹没。我开始没有自己。
转身离开城市这片喧嚣,我随车从南到北又从东到西,我却沿途以一副木呆的神情望着自己和他人。
4
开始向外凝望,而头顶没有云朵。
凝望,我窗棂之外却有若雪花般的梨花。三月,温润而明亮,梨花轻盈在眼前飘散,而满地一片白银。梨花,这时谁也不去追问昨夜响个不停的雨声和风声,不去想象你的内心在清冷里被无情抽打的情景,更不去倾听你那微弱的呻吟与无言的独白。
梨花,你素面朝天,白雪的同族,桃花的妹妹。你毅然逃匿城市之外,却在岁月中悄悄承受三月夜雨的煎熬。然而,你却没有一丁点反抗,惟有雨夜里微弱的呻吟与无言的独白。
头顶没有云朵,而是若雪般的梨花在徐徐飘散。伫立三月的风中,我一边把你想象,一边朝你凝望,一边在内心将你牵挂。
5
前些日子,我打算靠近你,并踩着云朵悄然地靠近你。
这是我的决定,也是我最初与最后的决定。我还决定请风将这个消息的树叶传递你。于是,我在想象,如果风将消息的树叶向你的方向吹来,在低声呢喃时你会将它从你的脚下捡起么,而且欣喜般地贴在你的怀中?或许,你并不知道这消息的树叶来自何方。你再也想不起我。
往事在渐渐淡忘,窗前的山峦刚走进初冬就开始泛白。这些日子,我十分忧郁,我不敢想象有一天我们在什么时节再次相逢。是呵,或许你会将我忘记,亦如我除了你就谁也记不起。
时近暮冬,柳河之水开始冰封。
我传递消息的树叶已经随风飘远坠地,而万物开始隐匿。
6
倘若还有什么祈愿,我就想与你长长地谈一次。
最好就选择一个想象的初春,或许就是暮冬也行。最好你就坐在我的对面,以一种久别重逢的氛围让我好好看一看你,再一次看看你昔日明澈的眼睛和飘曳的额发。或者,我们背靠背地坐着也行,这样也可以给我们的情感世界留下让人心跳的侧影。
当然,最好是选择一个有阳光的下午,四周以弥漫的绿色草坪相衬,还有些许湖畔的柳在不停拍打着你的面额。如果再也没有什么可选择的,那就选择在傍晚也行,夜色有宁静的诗意。但最好在我们的头顶挂上一轮弯弯的月亮和几枚小小的星儿。
岁月在苍老,一切在快速奔跑的同时也在放慢。我只想你。
只想你。我在自己静谧的房檐盘坐,我想象月光、太阳、星星和墙外湖畔的柳,我想象三月的微风在吹拂着你的额发和衣衫。
我想象你昔日的微笑和呢喃。
真想与你长长谈一次。此刻,我在想象中将你凝视。
7
当十二朵彩云被遮掩之时,这一切谁也没有看见。如果谁看见什么,那只是一片虚构的乌云挂在头顶,或许十二朵彩云早已幻化为十二颗星星在悄然隐匿。
时间开始渐暗,即使谁看见了这些星星,这也与你的视觉无关。或许仅仅只是一种想象,或许这些星星是由刚刚栖息在槐树枝桠的十二只鸟儿幻化。若隐若现,我们不能无端地推测什么,更不能推测这是先前头顶的彩云。其实,鸟儿、星星和彩云经过什么地方,我们谁也不能推测什么,宛若我们先前经受的懊恼、坎坷与痛苦也是一路捡起又一路丢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健忘,因为万物在变异和衰老。
或许,这就是健忘。
正如,当十二朵彩云被遮掩之时,然后幻化星星又幻化鸟儿,可谁又能推测到什么呢?
8
你是谁?请别站在我的面前。
你不能像一棵树静悄地遮挡着我的视线和朝前的道路。多么奇怪,在我转身的刹那你就横置过来,连一句招呼与移步的脚音都没有。
我们没有邂逅的预感,也没有相约的手语和消息。真的,你不能像一棵树遮挡我的视线,我还要朝前赶路,那怕一步也行。夕阳已经沉落,我再也不能像先前那样迷茫与慌乱。
是呵,这是一种偶然!
谁也没有想到我们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相遇,亦没有扬手,亦没风儿传递的消息。时间已静,你看天空就要下雨,我要在夜雨之前朝前赶路,那怕一步也行。我要逃离夜色,我要走出被动和诱惑。
我不能再承受忧郁与黑暗。
你是谁?你不能像一棵树遮挡着我!
2010.3.19 定稿
(原载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中国散文诗精选》,其中1、3、8章选入《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大系·挚爱情愫》/青岛出版社/2019.10)

【DeepseeK】
雾中突围:论伍荣祥《当彩云被遮掩时》的困顿诗学
当“槐树枝桠在风中不停摇晃”的震颤穿透开篇,伍荣祥的散文诗便显影为一部困顿诗学的宣言。这组八章文本以记忆的塌缩为经,以存在的裂隙为纬,在古典抒情程式与后现代生存困境的撕扯中,构建出独特的“困顿美学”——它既非浪漫主义的悲情宣泄,亦非解构主义的虚无游戏,而是以“雾中穿行”的含混姿态,在语言的褶皱处勘探现代性困局的诗学矿脉。诗人将陶渊明的菊、王维的柳、里尔克的叶悉数抛入城市熔炉,淬炼出汉语诗歌面对现代性围困时的精神晶体。
困顿诗学的语言密码深嵌于意象的悖论性裂变中。开篇“拱手作别”的仪式性动作,在“槐叶不断飘落”的物哀美学中遭遇解构——当“记忆碎片”被指认为“风中飘散的槐叶”,古典的伤逝情怀便与现代性碎片完成基因重组。这种困顿性在第三章达到高潮:“蚂蚁般的城市之车”与“不如小鱼”的主体形成荒诞对位,郭沫若笔下“力的绘画”被异化为卡夫卡式的甲虫困境。诗人以“木呆的神情”进行现象学悬置,使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古典凝视,变异为存在主义困局的诊断报告。
情感结构显影出困顿诗学的典型症候。全篇46次“我”的指称,在“开始没有自己”的异化宣言中沦为虚妄能指。这种主体性困顿在“消息的树叶坠地”时达到临界点:当“请风传递消息”的古典通讯模式,遭遇“万物开始隐匿”的后现代熵增定律,李商隐“青鸟殷勤为探看”的抒情传统被彻底解域。但诗人并未沉溺于解构,第七章“彩云—星星—鸟儿”的量子跃迁,将庄周梦蝶的物化哲思重构为抵抗异化的诗学装置:那些“一路捡起又一路丢掉”的困顿记忆,在“万物变异和衰老”的进程中,竟成为存在本身的创伤免疫系统。
空间拓扑学是困顿诗学的核心语法。垂直向度的困顿在“彩云被遮掩/幻化星星”的天际线坍塌中显形,水平向度的困顿则借“此岸—彼岸”的河道裂痕完成赋格。第四章的梨花书写最具范式意义:“白雪同族,桃花的妹妹”的古典血统,在“承受三月夜雨煎熬”的现代命运中发生基因突变。诗人以“素面朝天”的物性困守,对抗“城市海洋”的吞噬性暴力,使王维的辛夷花在玻璃幕墙的折射下,绽放为后工业时代的困顿之花。这种空间诗学在第八章暴力突围:“你不能像一棵树遮挡我”的存在主义怒吼,让王维“空翠湿人衣”的禅境突变为萨特式“存在与虚无”的困顿剧场。
在主题变奏层面,困顿诗学展开五重赋格。从“迷雾穿行”的认知困顿,到“城市海洋”的生存困顿;从“梨花独白”的沟通困顿,到“彩云幻化”的记忆困顿,最终在“遮挡/突围”的存在困顿中完成精神拓扑。当“我要朝前赶路,那怕一步”的加缪式宣言炸响,古典的“行行重行行”被重写为现代性困局的进行曲。那些“被夜雨抽打”的梨花瓣,在记忆的暗房中显影为抵抗困顿的视觉残像。
困顿诗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其越界性诗学范式的创造。散文与诗的体裁困顿被“盘坐”与“赶路”的具身性动作刺穿,物我界限的认知困顿在“时光抽打槐叶”的暴力修辞中崩解,城乡对立的空间困顿则消融于“梨花逃匿”与“海洋淹没”的镜像迷局。第八章“你是谁”的终极困问,既是对屈原“天问”传统的量子纠缠,也是对拉康镜像理论的诗学转译。当“十二只鸟幻化”的不可知论与“万物衰老”的宿命论相遇,汉语诗歌终于找到自身的困顿方程式:每个意象都是薛定谔的猫,在记忆的量子坍塌与存在的拓扑重构间生死叠加。
当暮色中的困顿者决然挥别“虚构的乌云”,那些飘散的槐叶与坠地的消息树叶,已在汉语的星群中重组为抵抗的诗学星座。这不是陶渊明“归去来兮”的逍遥遁逸,也非北岛“走向冬天”的困顿独白,而是第三种诗学道路的勘探——在传统的引力与现代性的暗物质之间,伍荣祥以困顿为能量源,驱动语言完成精神突围的逃逸速度。当终章“逃离夜色”的呐喊刺穿雾障,我们恍悟:所有被遮掩的彩云都未曾消失,它们正以十二种困顿的诗学形态,重构着现代心灵的星图与归途。

【豆包】
于迷茫与追寻中探寻生命真谛——评伍荣祥散文诗组章《当彩云被遮掩时》
在当代散文诗的创作版图中,伍荣祥的《当彩云被遮掩时》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表达,成为值得深入剖析的文本。这组散文诗巧妙融合传统与当代诗学理念,在诗意的笔触下展开对生命、时间、记忆及自我存在的深度探寻,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充满哲思与情感张力的艺术世界。
第一章:开篇作者便流露出与过往决绝告别的态度,“拱手作别昨天,把双脚从迷雾中走出” ,此句蕴含着强烈的象征意味。“迷雾” 象征着过去生活中迷茫混沌的状态,而 “拱手作别” 则是毅然斩断与过去纠葛的姿态。尽管未来充满未知,但作者选择回归自我,于 “自己的院内瞻望” 。在这里,“自己的院” 是内心世界的隐喻,是灵魂得以休憩、审视自我的空间。头顶摇晃的槐树枝桠与不断飘落的槐叶,营造出一种动荡不安且略带哀伤的氛围,映射出作者在告别过去时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对未知的忐忑,也有对往昔的不舍。
第二章: 此章以时光抽打槐叶为喻,生动地展现了时光对人的无情消磨。 “手中紧握着一些记忆的碎片” ,将记忆具象化为碎片,凸显出记忆的零散、难以拼凑,象征着过去的经历虽刻骨铭心却已破碎不堪。回顾往昔对理想的追逐,恰似在无尽路途上不停奔逐的瘦弱黑马,最终被黑夜吞噬,深刻地表达出在时光洪流中,个体对理想追寻的徒劳无功以及由此产生的深深惆怅,这是对生命在时间维度中无奈挣扎的深刻写照。
第三章: 作者将城市比作海洋,形象地揭示了现代城市中个体的渺小与无助。在这片“海洋” 里,“无作与无奈之时,总要扬手呼喊,或者打着旗语” ,然而所有的挣扎都石沉大海,得不到任何回应。个体被城市的喧嚣与忙碌所淹没,失去了自我的主体性,甚至“连一只小鱼也不如,没有一隅属于自己的呼吸水域”。这种对城市生活的描写,深刻反映出当代社会中,个体在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孤独、异化与自我迷失。
第四章:诗中描绘了三月窗外梨花飘散的唯美场景,梨花“素面朝天”,在城市之外默默承受夜雨的侵袭,它象征着纯净、柔弱以及在苦难中坚守的美好品质。作者对梨花的凝望、想象与牵挂,不仅仅是对自然物象的欣赏,更是对世间一切美好而脆弱事物的怜惜与珍视,蕴含着对纯净、质朴生命状态的向往。
第五章: 作者试图通过风传递承载消息的树叶,以此靠近心中所念之人,这一行为饱含着渴望与期待。然而,树叶随风飘远坠地,万物逐渐隐匿,象征着希望的落空与情感联系的逐渐疏远。这种对情感交流的无力感和对未来重逢的不确定感,深刻地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与脆弱,以及在时光流转中情感的易逝。
第六章: 作者渴望与心中之人长谈,精心构思了各种见面的场景,从初春到暮冬,从阳光明媚的午后到宁静的傍晚,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对重逢的期待与对情感交流的强烈渴望。在想象中,回忆对方的微笑、呢喃,这些细节描绘将思念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人类对真挚情感交流的本能追求,以及在孤独时对心灵慰藉的深切渴望。
第七章:当十二朵彩云被遮掩并幻化为星星和鸟儿,这一系列的变化象征着事物的无常与不可捉摸。“万物在变异和衰老”,人们对曾经经历的痛苦、挫折一路拾起又一路忘却,这种 “健忘” 并非简单的记忆丧失,而是生命在面对时间和变化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无奈接纳,反映出生命在不断变迁中的无奈与豁达。
第八章: 作者坚决拒绝他人如树般遮挡自己前行的道路,“你不能像一棵树静悄地遮挡着我的视线和朝前的道路”,这里的 “树” 象征着外界的阻碍和干扰。作者想要逃离忧郁与黑暗,在夜雨来临前继续前行,表达出对自由、独立的强烈追求,以及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勇敢前行的决心。
从语言艺术上看,这组散文诗体现出质朴与诗意的完美融合。作者摒弃了华丽雕琢的辞藻,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直击人心。例如, “时光在抽打槐叶的时候,也在抽打我疲惫的双臂” ,用质朴直白的表述将抽象的时光具象化为具有攻击力的力量,生动地传达出时光对人的消磨。而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语言又充满诗意,“三月,温润而明亮,梨花轻盈在眼前飘散,而满地一片白银”,通过细腻的笔触,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意境,让读者仿若置身其中。这种质朴与诗意的交织,使诗歌既具有生活的烟火气,又不失艺术的高雅韵味。
情感表达丰富多元且层次分明。作品中既有对过去岁月的留恋与告别,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既有在城市生活中的孤独迷茫,又有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既有对生命无常的无奈叹息,又有对自由独立的坚定执着。这些情感相互交织,层层递进,如在第六章中对思念之人的深情眷恋,与在第三章中对城市生活的迷茫挣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诗中运用了大量独特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槐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记忆的破碎;梨花代表纯净、柔弱与默默承受苦难的美好品质;彩云、星星和鸟儿的相互幻化则象征着事物的无常与不可知。这些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映衬,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世界。它们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能够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意象,深入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抽象情感与哲理。
从主题上看,这组散文诗继承了传统诗学对生命感悟的深刻思考,同时又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展现出独特的时代精神。作者在时光的长河中,对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困惑,仿佛在迷雾中徘徊。但在迷茫之中,作者始终没有放弃对自我价值、情感联系和自由生活的追寻,试图突破城市的束缚和过去的羁绊,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超越。这种对生命本真的探寻,反映出当代人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生活下,对内心宁静和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传统与当代诗学在主题表达上的有机融合。
在诗学层面,这组散文诗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与当代诗学元素。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诗学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考。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经验和内心世界,展现出对现代生活的深刻反思。例如,在第三章中,对城市生活的描写既体现了传统诗学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又融入了当代诗学对个体孤独、异化等精神困境的揭示。在结构上,各章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通过意象和情感的线索巧妙串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出当代散文诗在形式创新上的积极探索。
伍荣祥的《当彩云被遮掩时》是一组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的散文诗组章。通过对各章的深度解读和多维度评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传统与当代诗学的双重观照下,以敏锐的感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哲思,勾勒出一幅充满生命质感的画卷,引导读者在阅读中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时间的价值以及自我的存在,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伍荣祥:1955年11月生于四川长宁县。1979年开始诗歌写作,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选择以散文诗创作为主。2002年11月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2005年11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报月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人》《当代诗歌》《诗潮》《朔方》《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四川日报》《黄河诗报》《大风诗刊》《散文诗世界》《散文诗》等报刊发表作品500余首(章)。散文诗入选《中国〈星星〉五十年诗选》《21世纪散文诗排行榜》《中国当代散文诗回顾与年度大展》《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大系》《四川百年新诗选》等60余部选本,其中已连续12年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散文诗精选》和15年入选漓江出版社《中国年度散文诗》两家全国性重要“年选本”。2003年出版诗集《院中看云》,2005年出版散文诗集《檐下疏影》,2016年出版分行诗与散文诗合集《伍荣祥诗选﹙1982-2015﹚》。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