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健《 每天,那条鱼》
每天,那条鱼
作者:陆健
那条鱼躺在案板上
我刮鳞,剖腹,清洗,上锅蒸
好像还是它
第二天又来在案板上
好像昨晚已将
一堆残渣般的自己粘合,缝合
它大口大口喘气
穿好波光粼粼的新衣,忍痛
回到河里
现在,它就这样定定躺着,望着
葱花,姜蒜,还有一杯土酒
2020年4月22日
【Deepseek】
循环的痛觉:论陆健《每天,那条鱼》中的生存悖论
陆健的《每天,那条鱼》以简洁到近乎残忍的语言,构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日常寓言。全诗仅十二行,却勾勒出一个无限循环的受难图景——那条被宰杀、蒸煮的鱼,次日又奇迹般地"回到河里",穿上"波光粼粼的新衣",只为再次来到案板前接受同样的命运。这种西西弗斯式的荒诞循环,超越了单纯的鱼类命运写照,直指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本质困境。
诗歌以近乎纪录片式的写实开篇:"那条鱼躺在案板上/我刮鳞,剖腹,清洗,上锅蒸",动作序列的精准排列制造出一种机械感,暗示这种宰杀行为已成为日常仪式。然而第二段陡然转入超现实领域:"好像还是它/第二天又来在案板上"。一个"好像"的模糊表述,既保持了现实的可能边界(或许是另一条相似的鱼),又敞开了循环重生的想象空间。这种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微妙平衡,构成了诗歌的第一重张力。
第三段的意象尤为震撼:"好像昨晚已将/一堆残渣般的自己粘合,缝合"。这里鱼的自我修复已不仅是生理行为,更是精神层面的强迫性重复。它必须从毁灭的极限中重新拼凑自己,这种拼凑带着明显的创伤痕迹——"残渣"暗示着不完整的复原,"粘合"与"缝合"则指向暴力留下的永久伤痕。值得注意的是,鱼完成这一修复工程后,竟"忍痛/回到河里",主动回归那个最终会将它重新送上案板的水世界。这种自投罗网式的选择,揭示了生存本身的残酷悖论:我们明知某些环境将导致自身毁灭,却依然无法彻底逃离。
诗歌结尾定格在一个诡异的静默场景:"现在,它就这样定定躺着,望着/葱花,姜蒜,还有一杯土酒"。鱼的眼神从客体反转为凝视主体,它与调味料的对视构成了一种荒诞的对话。那些即将参与它身体解构的佐料,此刻成为它最后的视觉风景。这种"定定"的凝视超越了恐惧,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平静,甚至是认命般的接纳。
陆健通过这条循环受难的鱼,隐喻了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困境:我们日复一日地自我消耗、自我修复,明知某些生活模式终将导致自我异化,却依然穿上光鲜的"新衣"(社会角色、职业面具等),重返那个伤害我们的系统。鱼的"波光粼粼的新衣"恰如我们在社交场合精心打造的完美形象,而"忍痛"则暴露了这形象之下难以言说的精神痛楚。
这首诗的独特力量在于,它将生存的痛苦转化为一种美学体验。循环的暴力被赋予某种仪式感,鱼的沉默受难获得了近乎殉道者的尊严。当读者与鱼"定定"的目光相遇时,很难不产生一种自我辨认的战栗——我们每个人,在某个层面上,都是那条每天返回案板的鱼。
【豆包】
循环命运中的鱼:对陆陆健《每天,那条鱼》的解读
陆陆健的《每天,那条鱼》看似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杀鱼场景,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思。这首诗以鱼为主角,构建起一个循环往复的命运叙事,引发读者对生命、苦难与重生的思考。
诗歌开篇平铺直叙,“那条鱼躺在案板上 / 我刮鳞,剖腹,清洗,上锅蒸”,短短几句,将杀鱼的过程清晰呈现,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充满了现实的残酷感。然而,笔锋一转,“好像还是它 / 第二天又来在案板上”,打破了现实逻辑,开启了奇幻叙事。鱼的重复出现,构建起一个类似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循环困境,象征着生命中无尽的苦难与挣扎。
在诗中,鱼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与行动能力。“好像昨晚已将 / 一堆残渣般的自己粘合,缝合”,这里鱼的自我修复,暗示了生命顽强的韧性。尽管遭受了极度的伤害,它依然能重新拼凑自己,展现出一种对生命延续的执着。“它大口大口喘气 / 穿好波光粼粼的新衣,忍痛 / 回到河里”,鱼重回河里的过程,象征着生命在经历苦难后的自我救赎。“新衣” 代表着重生后的崭新状态,而 “忍痛” 则凸显了重生过程的艰难。这一系列描写,将鱼的命运与人类面对挫折时的心理和行动紧密相连。
诗的结尾,“现在,它就这样定定躺着,望着 / 葱花,姜蒜,还有一杯土酒”,鱼再次回到案板,面对即将到来的又一次死亡,它的 “定定望着” 充满复杂意味。这或许是对命运无奈的接受,也可能是在无数次循环后对命运的一种超脱。它不再恐惧,而是以一种平静的姿态审视即将发生的一切,这种平静背后,是对生命循环本质的深刻理解。
从叙事结构上看,诗歌以鱼的命运为线索,构建起 “死亡 — 重生 — 再死亡” 的循环结构,强化了生命苦难的重复性和不可逃避性。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对鱼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生命坚韧的赞美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而鱼这一意象,不仅仅代表着自身,更是人类命运的缩影,象征着在生活的磨难中不断挣扎、重生的芸芸众生。
陆陆健的《每天,那条鱼》通过简洁而富有张力的文字,巧妙地将日常场景与深刻的生命哲理融合,引导读者在鱼的命运循环中,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感受生命的顽强与命运的复杂。
陆健,祖籍陕西扶风,1956年出生于河北沧州,在河南洛阳读完中小学,南阳插队4年半,197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在中央电台、河南省文联曾有任职,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书法学会副会长。曾出版文学著作19部,获多种文学奖,有作品被译为法、英、日文,有作品被收入《中华诗歌百年精华》等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书法报》《羲之书画报》《大公报》《澳洲新报》《荣宝斋》《读者》航空版、《中华儿女》海外版、《中国书法》杂志等发表书法作品近百幅,书学文章多篇,有作品被青海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美、加、澳、日、韩等国与国内知名人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