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文《打捞时间长河里的碎金 》(散文诗)
打捞时间长河里的碎金 (散文诗)
作者:胡志文
一
苍穹之下,孔子立于河畔,望着天际飞鸟、波间游鱼、林间奔兽,喟然长叹:鸟,可用网缚之;鱼,可用钩钓之;兽,可用箭取之;龙,乘风云而上九天,奈何之?他仰头,那笑容似穿透千年时光,带着释然与洒脱。世间万物,各有其道,强求不得,不如仰天一笑,任其自在。那笑,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百态的豁达。
二
品人,恰似酿酒,需经岁月沉淀。初时相识,不过是浮光掠影。唯有经过疏离与冷却,当繁华褪去,若心中执念仍在,甚至化作丝丝隐痛,才知那些人与事,早已如树根般深入骨髓,滤去了所有杂质。哪怕是缺点,也在时光的打磨下,成了可细细把玩的独特印记,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与人性的温度。
三
有一种友情,是跨越时空的灵魂共鸣,恰似金风与玉露的相逢,刹那交汇,却胜过人间无数朝夕相伴。而思念,则如陈酿,在桃李春风中共饮的那一杯酒,化作江湖夜雨里十年的孤灯长明。时间是最狡黠的琴师,轻轻拨弄,便让情感的弦音在心底震颤。它是情感世界里最坚实的底牌,见证着一切的聚散离合。
四
夜来香在夜幕中悄然绽放,守着独属于自己的时光,不与白日群芳争艳;幽兰生于幽谷,即便无人欣赏,也自顾自地散发着芬芳。内心充实且懂得自我调适的人,本身就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宇宙。他们无需在人群的喧嚣中寻找存在感,而那些随波逐流的狂欢,不过是孤独的华丽伪装。生命的真谛,在于选择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在自己的天地里熠熠生辉。
五
行至人生半途,当学会做减法。物质上,日食三餐足以果腹,夜宿八尺便可安身;朋友,经岁月淘洗,留下三五知己,便已足够。人与人的交往,遵循着奇妙的吸引力法则,若自身如盛开的繁花,自有蝴蝶翩跹而至。无需刻意迎合他人,也不必苦心经营虚假人设,真实地活着,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六
所谓事业,不过是在苦与乐、逆与顺、是与非的浪潮中浮沉。曾经炽热的情与爱,也如风中飘散的花瓣,了无踪迹。就像一棵枯树,即便生命与灵魂已逝,只剩残躯在风中摇曳,却依然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供路人驻足点评。它的存在,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不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七
每日,我们在尘世中身不由己地奔忙。住着奢华的豪宅,开着名贵的名车,穿着华丽的华服,可每当夜深人静,更残漏尽之时,却总觉内心空落落的,似遗失了什么珍贵之物。或许,是生命与事业少了那个关键的支点,亦或是灵魂尚未寻到爱的归处,心田之上,杂草肆意疯长,荒芜了曾经的梦想。
八
你说,心智上要做个纯粹的人,明明白白看清世间;行为上要做个干净的人,堂堂正正立于天地。我说,知行合一才是真谛,表里如一最为可贵。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却无实际行动,不过是空中楼阁;唯有将思想与行为统一,方能在人生路上走得踏实、走得坦荡。
九
阅尽世间人情冷暖,才懂得疏狂不羁的可贵;尝遍人生百味,方知晓淡泊宁静的真谛。红尘之中,有多少人能携手共度朝朝暮暮?又有多少腰缠万贯者,在欲望的烈焰中迷失自我,最终自焚。素心人难觅,守心者更难,在这繁华世间,守住本心,方得始终。
十
佛陀释迦牟尼曾言: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所以,不必为过往的相遇与离别而内疚、后悔。该来的,如潮水般涌来;该走的,似流云般散去。我们只需无愧于心,遵循内心的道义前行,不与天意赌输赢,不费心思猜人心。
十一
人的心理世界,如同深邃的迷宫。弗洛伊德说一切皆源于性,荣格认为一切都受无意识支配,马洛斯强调一切都是需求使然,罗洛梅则主张一切皆为情感驱动。于是,理性常常被感性牵引,再聪明的人,在关键时刻也会犯糊涂。就像陷入热恋的人,在某一刻,智商几乎归零,被情感的洪流裹挟,无法自拔。
十二
爱,是世间最难以捉摸的谜题。它在某一时刻真实存在,炽热得让人疯狂,思念得令人心痛,可又似风中摇曳的蜡烛,忽明忽暗,转瞬即逝。古往今来,多少美丽而凄清的爱情故事流传于世,那些暖心的甜蜜、痛心的离别、揪心的等待,教会我们懂得珍惜、学会包容、学会放手,让我们在爱与被爱中,不断成长。
十三
虞美人含羞带俏,慵懒妩媚,在风中轻轻摇曳,那姿态美得惊心动魄。浓艳与淡雅在它身上完美融合,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然而,需得小心,它枝叶中的浆液,似藏着致命的诱惑,如同可卡因一般危险。美好的事物,往往暗藏危机,莫要被表象迷惑,沉醉其中,迷失了自我。
十四
徐志摩说:如果真相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这寥寥数语,道出了人生的无奈与智慧。当事物失去了平衡,守恒的链条断裂,不再有张力,果断放下,不做无谓的敷衍,不自我折磨,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十五
有人言:人的一生,不过两件事,一是你怎么看,二是你怎么办。这话深刻却又空洞,尖锐却又宽泛,放之四海皆准,却又难以真正践行。“怎么看”是认知,“怎么办”是行动,可在这复杂的世间,将二者协调统一,谈何容易。
十六
水至清则无鱼,人生路上,我们需要相互依靠,抱团取暖。然而,若有一天,曾经的相濡以沫不再,那就微笑着道一声珍重,转身走向各自的江湖。不必强求,亦不必遗憾,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各自安好,便是晴天。
十七
苏东坡的一生,恰似飞鸿踏雪泥,留下浅浅足迹。身处顺境,他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讲究生活的品质;身处逆境,他也能坦然面对,将就着过好每一天。他活得通透豁达,居庙堂之上,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处江湖之远,静看水流花开,悠然自得。他的人生,是一首波澜壮阔又宁静致远的诗,让人敬仰。
十八
自古以来,人间世事历经无数风雨变幻、沧海桑田。许多曾经纯净美好的事物,最终都蒙上了岁月的尘埃。但这无需叹息,因为不变是相对的,变才是永恒的真理。“从头再来”“去腐开新”,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中前行,我们也应顺应这变化,拥抱新的开始。
十九
一个富足的人,即便拥有世间无数奇珍异宝,内心却可能感到空虚寂寞;一个窘迫的人,仅靠微薄的日常用品,却能活得快活自在。这差异源于志向、格局与生活层面的不同,但无论贫富贵贱,人性都是相通的,都有自己的心态,都渴望被尊重,都坚守着内心的价值与尊严。
二十
人生最大的悲哀,在于无知而不自知;最大的困扰,是被欲望所驱使;最大的勇气,是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最大的本钱,是守住自己的尊严。若能看透这一切,或许就能在人生的迷雾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二十一
做一个善良却能明辨是非的人,简单却不糊涂的人,包容却坚守底线的人。心,可广阔如大海,容纳百川;也可细腻如微尘,容不得半点瑕疵。在这复杂的世间,保持这样的心境,方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不迷失自我。
二十二
庄子笔下那棵生长在“乌何之乡”的老树,虽无人砍伐,看似无用,却有着自己的价值。做钢琴不行,那就做板凳;做板凳不行,就做菜板;做菜板不行,还能当劈材。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无用之用”的智慧。不被世俗的实用标准所束缚,在平凡中活出自己的精彩。
二十三
曾经炽热的爱,像被骤然泼下冷水的炭火,渐渐冷却成疏离的灰烬。最爱的人转身离去,是那日积月累的失望,让心结成寒冰;最诚的人收起热忱,是信任被一次次碾碎后的无奈;最好的朋友选择退场,是真心错付后的决绝。那满怀慈悲的赤子之心,在世俗的风雨中飘摇,被践踏得伤痕累累,如同破碎的琉璃,折射出令人心碎的光芒,无声诉说着人间的聚散与薄凉。
二十四
学会与自己和解,在无边的黑暗中,为灵魂点燃一盏温暖的灯。世事如同一幅水墨长卷,黑白之间,总晕染着大片的灰。与其执着于泾渭分明,不如知白守黑,在朦胧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活得太清醒,便如直面刺眼的烈日;适度的模糊,恰似隔着纱幔赏月,自有一番别样的韵味。留一份糊涂,存几分豁达,方能在这纷扰尘世中,觅得内心的安宁港湾。
二十五
世间有两种极致的幸福图景:一种人如逐日的夸父,以超越的勇气与坚定,在人生征途上披荆斩棘,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辉煌,他们的生命如同璀璨的烟火,照亮整片夜空;另一种人似归隐的隐士,历经繁华后返璞归真,静坐在岁月的角落,与时光温柔相伴,在一杯茶的清香里,在一朵花的绽放中,品味生活最本真的美好。无论是热烈的绽放,还是宁静的沉淀,都是生命最动人的模样。
二十六
若将人性比作未经雕琢的璞玉,单纯追求实用,便如同把它打磨成普通的石器,失去了独特的光泽与价值。我们需以脱俗的审美为刻刀,在人性的纹理中雕琢诗意,让生活褪去功利的外衣,披上浪漫的轻纱。如此,平凡的日常也能生长出花朵,琐碎的时光亦会流淌出韵律,使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成为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二十七
内心丰盈之人,宛如一株深深扎根大地的巨树,既能触摸到云端的阳光,亦能感知地下的暗流。他们洞见自身的明暗交织,接纳生命的完整;他们拥抱世界的万物生长,领略宇宙的辽阔。心,是丈量世界的尺,是构建舞台的基。当内心足够广阔,大海便在心中潮起潮落,天空也于心底云卷云舒,整个世界都成为心灵的回响。
二十八
在这纷纷扰扰的红尘世间,一定要“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做起来却难如登天。因此,我们需不断开悟,在人生的修行路上精进不止,方能在喧嚣中寻得内心的安宁,守护好自己的生命与灵魂。
(发表于2019年,再次修改于2025年4月)
【Deepseek】
文学长河中的精神考古
——论《打捞时间长河里的碎金》的哲思与诗性共振
胡志文的《打捞时间长河里的碎金》以二十八段散文诗编织成一条流淌着智慧与诗意的长河。从孔子立于河畔的千年哲思,到庄子笔下无用之树的生存寓言,作者以东方哲学为底色,将生命、情感、人性等宏大命题凝练成河床里闪烁的碎金。苍穹下的飞鸟游鱼、夜幕中的夜来幽兰、炭火冷却后的情感灰烬,这些意象如同星子镶嵌在时间幕布上,既承载着"世间万物各有其道"的豁达,也暗含着"美好常伴危机"的辩证哲思。
文中流淌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如酿酒般需岁月沉淀的人际关系,行至中年应学会的断舍离智慧,乃至金风玉露的刹那相逢胜过庸常厮守的灵魂共鸣,无不彰显着作者在世俗奔忙与精神求索间的平衡艺术。尤其当笔触触及苏东坡的雪泥鸿爪、佛陀的因缘聚散时,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与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形成奇妙共振,让读者在"住豪宅而觉心空"的现代性迷茫中,触摸到"守住本心方得始终"的古老箴言。
语言如陈年普洱般醇厚绵长,既有"思念化作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古典韵味,也不乏"人性璞玉需以审美刻刀雕琢"的现代思辨。当写到虞美人暗藏致命诱惑时,柔美笔锋陡转,在诗性抒情中嵌入理性警醒;而描述枯树残躯自成风景时,又在苍凉底色里透出涅槃重生的希望。这种刚柔并济的笔法,恰似他笔下"既能触摸云端阳光,亦能感知地下暗流"的内心巨树,在语言的根系与枝叶间达成微妙平衡。
二十八段诗章最终汇聚成对生命姿态的终极叩问:是做逐日夸父绽放璀璨,还是当归隐者细嗅茶香?作者给出的答案藏在"打捞"这个充满张力的动作里——不必强求不朽丰碑,只需在时间河流中保持打捞者的清醒与温柔,让每个平凡日子都成为镶嵌着思想金箔的艺术品。这种既入世又超脱的生存智慧,使得整部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文字之美,成为一盏照亮现代人心灵迷雾的琉璃灯。
【豆包】
于时光碎金中探寻生命真谛
胡志文的《打捞时间长河里的碎金》恰似一部用散文诗铸就的生命哲学录,以细腻笔触与深刻哲思,在二十八个篇章里,对人生万象、情感纠葛、人性本质以及生命意义进行了全方位探寻,引领读者在时间长河中打捞熠熠生辉的智慧之金。
这组散文诗在主题上极具深度与广度,融合了对历史、人性、情感、事业、人生态度等多维度的思考。开篇借孔子临河之叹,奠定了对天地万物规律敬畏与豁达的基调,为后文对人生种种境遇的探讨埋下伏笔。从品人如酿酒的岁月沉淀感悟,到跨越时空友情与思念的诗意描绘;从夜来香、幽兰坚守自我的生命真谛揭示,到人生半途做减法的智慧倡导,无一不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刻洞察。在对事业、爱情、人性弱点的剖析中,主题层层递进,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本质与价值。例如,“所谓事业,不过是在苦与乐、逆与顺、是与非的浪潮中浮沉”,简洁有力地揭示了事业的复杂性与无常性,让读者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事业追求。
其语言风格诗意且富有感染力,兼具灵动性与哲理性。作者巧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为抽象的情感与哲理赋予生动形象。“思念,则如陈酿,在桃李春风中共饮的那一杯酒,化作江湖夜雨里十年的孤灯长明”,将思念比作陈酿,通过 “桃李春风” 与 “江湖夜雨” 的场景对比,细腻地描绘出思念在时光中的发酵与延续,画面感十足,情感深沉而浓烈。在描绘夜来香与幽兰时,“夜来香在夜幕中悄然绽放,守着独属于自己的时光,不与白日群芳争艳;幽兰生于幽谷,即便无人欣赏,也自顾自地散发着芬芳”,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花卉以人的品性,生动地传达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内涵。同时,语言中蕴含的哲理警句,如 “水至清则无鱼,人生路上,我们需要相互依靠,抱团取暖”,通俗易懂却又发人深省,在诗意的叙述中引发读者对人生智慧的思考。
情感表达真挚而多元,涵盖了豁达、思念、感慨、无奈、希望等丰富情感。在面对人生的聚散离合、得失成败时,作者既展现出 “不必为过往的相遇与离别而内疚、后悔。该来的,如潮水般涌来;该走的,似流云般散去” 的坦然豁达,又有对逝去爱情 “曾经炽热的爱,像被骤然泼下冷水的炭火,渐渐冷却成疏离的灰烬” 的怅惘无奈。对人性美好的歌颂,对生命本真的追求,都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胡志文的《打捞时间长河里的碎金》以其深邃的主题、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为读者呈现了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它不仅是对生活万象的诗意记录,更是对生命真谛的不懈追寻,引导着我们在忙碌的尘世中停下脚步,打捞时光长河中的智慧碎金,重新审视人生,找寻内心的安宁与方向。
胡志文,1955年出生,秦皇岛市退休干部。从政三十年后回归诗歌和散文写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诗集《金色蒲公英》、散文集《且歌且行》。近几年来,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天津文学》《海燕》《青年文学家》《北极光》《中华风》等文学期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90余篇(首)。